
價值分析及市值管理困境
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分析歷來有兩大特點。
一是沿著盈利、資本(產)與現金流量三個方向、三條路徑進行:1.收入規模和增長速度、成本費用(率)、盈利(率);2.存量資產收益(率)、新增資本投入、已投資本回報率、每股收益、資本結構和資本成本、資產周轉(率)等;3.經營、資本現金流量。盡管上述分析因資產收益分析、資產周轉分析、現金流量分析和每股收益分析等而有所交叉和關聯,但就每一個單項分析(指標)而言,均未能體現出價值創造要素間的“盈利-資本成本=價值”的基本關系和本質特征。
二是傳統的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分析無一能夠跳出“總量”分析的窠臼,即所有分析的對象均指向公司經營業績的不同層級匯總指標,如盈利、收入、成本費用、全部流動資產(可再細分為全部存貨、全部應收賬款等)和全部非流動資產,等等。 即使分析時涉及顯著性單個產品或單項資產(設備)的投入,但不過是作為影響收入、成本費用、折舊、盈利和資本性質的現金流量的經營要素而已,其與價值的關系也只是最終體現在公司整體或總量層面。
上述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分析方法,割裂了盈利與資本成本這一價值構成基本單元間的有機聯系,同時,又因滯留于“總量”層次的分析而無法向投資者清晰地揭示那些深藏于上市公司經營底層的價值驅動因素及其形成路徑,故在中國資本市場難以指導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其后果是投資分析的結論往往與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市值變動相背離(暫不考慮資本市場的其他不成熟因素)。
上世紀最后10年,以經濟增加值為代表的股東價值理念和創新管理模式在以美國為典型的國際資本市場大受追捧,凡實施經濟增加值考核與績效薪酬的上市公司,其股價普遍超越市場平均表現。上市公司引入經濟增加值管理模式并且增強了與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的協同性互動,就是利用其作為資本市場溝通語言的獨特功能。
國資委在央企全面推行的經濟增加值考核及隨之而來的價值管理,從大方向看,亦將促進央企上市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本運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促進央企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和股票價格的趨勢性上升。但由于以經濟增加值為基本線索的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分析這一方法仍停留在企業或業務組織單元的整體衡量層面,難以發現和找出驅動上市公司價值創造在經營底層的關鍵因素,也就無從進行價值創造過程中的有效控制。這也是央企實施經濟增加值考核近兩年來并未在其上市公司展現出價值提升的主要原因。
EVA監測﹑評價抓住了價值創造、管理核心
為解決上述局限,國資委于2011年底和2012年初提出,在中央企業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動態監測與價值診斷(國資發綜合〔2012〕8號),要求央企2012年“抓緊建立健全經濟增加值動態監測制度。建立包括經濟增加值完成情況、各業務單元價值創造能力、主要驅動因素影響等內容的月度監測數據系統”。
以產品、資產為對象的價值形成過程監測和診斷、價值創造及其能力的評價和分析,對企業而言,是抓住了構成、驅動企業價值創造的根本。從某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