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以來,浙江老板“跑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和民眾熱議的話題。2011年4月江南皮革董事長黃鶴失蹤,“眼鏡大王”胡福林在9月底不知所終,其后浙江民營企業主跑路風潮愈演愈烈。據媒體報道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溫州老板跑路、企業關閉或停產的事件已由10月初的93起增至140多起。這一現象,與金融危機下的美國“破產保護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的溫州企業家,遇到問題后一走了之真的是上策嗎?如果不“跑路”,民營企業家還有別的選擇嗎?
認知陷入誤區 跑路成為“上策”
據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研究中心統計,法國2011年破產企業在6萬家左右,其中四分之三是小微企業。以美國來看,2009年個人破產達145萬,2010年156萬;截至2011年上半年,美國個人破產的數據已達731231件,破產率呈現上升趨勢。而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顯示,2007-2009年3年間,全國各地法院受理企業破產案件數量分別為3817件、3139件和3128件。而同一時期,工商管理部門每年吊銷注銷的企業數量達80萬戶左右。這個數字反映出我國破產案件的受理情況不盡如人意,也反映民營企業主在如何結束“企業生命”存在一些問題。
理論上,法院每年受理的企業破產案件應在10萬件以上。可是2010年,全國法院系統受理的破產案件還不到2000件,這明顯反映出中國民營企業主對企業如何退出市場的方式選擇,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巨大差距。背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中國民企對破產法缺乏社會認知仍是主要原因之一。浙江高院曾對2008年全省涉企業債務案件做過調研,結果顯示:80%以上企業對破產程序存在認識誤區。企業普遍把破產等同于企業死亡,認為一旦進入破產,就是什么都沒有了。大部分民營企業對破產法規定的幫助陷于困境的企業實現重生的重整程序與和解程序也了解甚少。
從法律角度來看,未經法定程序依法退市,以吊銷、注銷等行政手段退出市場的企業,遺留了大量難以處理的債權債務關系,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也給民間的信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如今,跑路更成為民間信用崩塌的催化劑。跑路的本質是賴賬,包括賴員工的賬,賴銀行的賬,賴為他們提供擔保的企業的賬,最后還要為社會、經濟和金融穩定添上一筆壞賬。
跑路現象的愈演愈烈,一方面是經濟發展轉型階段企業經營風險的體現;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國目前信用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當前,包括溫州在內的中國民間信用體系,是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之上的民間信用,不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現代信用體系”。從局部來看,溫州的民間金融信用已經崩塌,建立法治化的現代信用體系是溫州經濟、溫州模式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國信用體系建設的出路。
“跑路”還是申請破產?解決中國企業的“死法”已經迫在眉睫。
依法破產重整 有望恢復生機
為規范企業的“死亡”,也為了一些企業能更好地“起死回生”,2006年8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獲高票通過,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根據《公司法》相關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是股東以出資額度為限承擔責任。但是,如果企業未依法定程序退出市場,那么公司股東就會為此承擔 “無限責任”。
表面上看,老板跑路似乎便宜了債務人,但從整體上看,既無益于債務人,更有害于債權人、職工,最終會給社會帶來更大危害:將大部分倒閉企業拒于破產門外,會鼓勵企業主卷款潛逃,留下沒有清理的債權債務關系和更多的失業人口。民營企業一旦特別是外債無力償還,陷入經營危機的情況下,大多數公司沒有依照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履行重整、和解、破產清算程序,就將公司解散了,甚至是“跑路”,這樣的做法,不僅是不負責任,損害債權人利益,而且使企業失去了重生的機會。
實際上,人們傳統認識中的“破產”,僅僅相當于破產法中的破產清算。而破產重整,則是在法院主持下由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制定重整計劃,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債務人按一定方式全部或部分償清債務,同時債務人可以繼續經營其業務的綜合性行為。與破產清算不同的是,破產重整可以使面臨債務困境的企業避免倒閉清算,從而獲得恢復生機的機會。
根據《破產法》規定,重整、和解可以為陷入危機的企業提供與債權人溝通的途徑,讓企業有機會重新調整經營策略,制定經營方案,不至于因為無法支付欠款致使資金鏈斷裂、經營停滯而陷入更大的困境。而且,即便是無法進行重整或達成和解,資不抵債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算,也可以向所有債權人公平分配企業的剩余財產,依法解決所有債權債務關系,從而避免日后被追債。
長期研究《破產法》的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認為,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企業有生有死,以向法院申請破產的方式對企業畫個句號這是常規路徑。企業負責人依法承擔義務的同時,也能在退出跑道中依法享有退出的權利。破產法是經濟憲法,也是企業合法經營的最后一道防線。
可以說,及早進入破產程序,可以使有問題的企業盡早暴露出來,并使處理過程更加公平,不至于使問題越積越多。同時,破產企業可以在法院的主持下進行重組或與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這些單靠破產企業本身是很難做到的,從而避免了部分企業過早退市。上個世紀90年代,史玉柱曾因巨人集團經營失誤資金鏈斷裂而欠下大筆債務。但他沒有賴賬,也沒有跑路,而是通過破產重整,讓自己獲得了新生,埋頭苦干多年后,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實踐證明,相對于“跑路”,企業家勇于承擔,破產重整,是民營企業主更好的選擇。
2011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實施《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主要就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企業破產案件適用法律的有關問題作出了相關規定,減輕破產原因認定上的困難,推進破產程序的有效運行。只有完善企業主體法律退出機制,讓無心戀戰的企業家不用逃、逃不了、無處逃,且按照《公司法》規定,企業股東只要承擔出資范圍以內的債務就可以全身而退。這樣,良好的社會法制信用生態環境才能建立,中國才有望最終成為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