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規范化建設的重大意義,介紹了該學科規范化建設主要的政策法規依據和參考,分析了學科建設不規范的一些表現和原因。最后重點論述了規范化建設要堅持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要正確處理若干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支撐和依托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 學科建設; 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001-04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論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時,強調指出“要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決定》之所以唯一點明這一學科,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我國是一個事關全局、極為重要的學科,事關黨和國家的思想理論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以至整個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鞏固。高校都很重視這個學科的建設、發展,有這樣的積極性是大好事,但要把著力點放在內涵建設上;要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就要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研究,努力搞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規范化建設。
一、學科規范化建設是學科發展的“生命線”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無規矩,不成方園”。學科建設只有規范化,從有序到更加有序,才能可持續發展。不規范,無序,就必然魚龍混雜,危及學術聲譽、有違設置初衷,甚至危害學科生命。
提高質量必然要求加強學科規范化建設。“中國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國100多年的路”。數量“大躍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博士授權學校至2008年達310所(美國是253所)。從研究生規模看,1978年全國在讀研究生為1.1萬人,1988年增加到11.3萬人,1998年增至19.9萬人。2000年研究生規模達30萬人,2005年增加三倍達到97.9萬人,2010年在讀研究生規模達153.8萬人。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也很顯著。僅看博士點:1996年,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二級學科)初設,批準三個學科點招生(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發展迅速;1998年發展到了6個點,新增的3個博士點是中山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發展到了13家,新增加的7個博士點是華中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2003年發展到28家,新增的15個博士點是天津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河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吉林大學、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20個:即中國政法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長安大學、中國國防大學、西安政治學院。共達48個。2005~2006年兩次審批,升格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后,批準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老博士點一分為二,新博士點是2006年批的)共213個,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52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26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47個、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22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6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共842個,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204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189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100個、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96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253個。2008年,又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2010~2011年,又增列了一批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至今,全國已有一級學科博士點37個、碩士點13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近600個。這種跨越式發展固然有與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相適應的背景,但也有過快、過寬、無序的成份和因素。不論從什么原因看,都要求我們迅速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
發達國家對授予學位資格有嚴格的評價標準。有的國家還建立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來抓這項工作,考核評價規范、客觀、嚴格。我國尚未建立此類機構、制度和統一標準,但從數量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提高質量就成為緊迫任務,就更必須走規范化建設之路。
提高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的今后兩大重點任務之一,包括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人才評價體系,這些措施成為《綱要》的亮點之一。這說明規范化建設是學科鞏固、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規范化建設是高校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科規范化建設的政策法規依據和參照系
除學習貫徹《綱要》(2010-2020年)、中央關于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文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文件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規范化建設還應具體依據下述文件:
第一,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增設和調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特別要關注和貫徹該文件的附件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簡介》的精神。2008年下發的關于增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通知。
第二,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規定和規劃的一系列文件,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等。
第三,除上述政策法規依據外,還可參照:武漢大學主持的學位辦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與二級學科培養方案研究。其成果已在《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第19期上刊發;中國人民大學中標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研究。其成果也可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馬克思主義研究》、人大復印資料中查到,其中包括張雷聲、段忠橋、張新、秦宣等同志發表的成果;學習老點的先進經驗,特別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經驗。
三、學科建設不規范的表現和原因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在科學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被邊緣化。有些課題或科研成果內容單一,明顯屬于別的學科。或“借船出海”、“借雞生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名義招收的研究生,實質上搞的是別的學科研究。
第二,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有些科研成果或學位論文所列參考文獻國外文獻居多,沒有或極少有馬克思主義的論著。
第三,概念、范疇、術語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意識。以用別的學科術語為主,隨意拿來,界限模糊,思維無序。
第四,導師遴選把關不嚴。不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也讓申報。
第五,研究方向面過窄。未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綜合性特色,或不是落腳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和思想理論教育上,等等。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不夠、價值認同不夠;二是有的同志受到西化傾向的影響;三是有的同志受原從事學科和知識結構的局限,兼未兼好、轉未轉好;四是資料占有不全面不充分,攻堅克難不夠;五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涵、性質和外延、邊界不了解等。
四、學科規范化建設要突出整體性原則和要求
學科建設包括學科方向的凝煉、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學生)培養等等方面,都應努力搞好規范化建設,著力貫徹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研究的原則和要求。總的來看,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1.要深刻領會為什么說 “從整體性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更有必要”
建國后,學習蘇聯經驗分門別類研究馬克思主義是應該的,很有必要、也有很大成績,還應長期堅持搞好。但過去從整體上進行研究比較薄弱,要迅速彌補。國家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意欲著重加強從整體性上研究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總結、吸取歷史經驗時,提出過要完整、準確地學習、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領會、把握精神實質。這一論斷也完全適用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而這一任務要牢靠地完成,既要從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上、從學風上來抓,又必須從學科建設上來抓。
普及馬克思主義,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貫徹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也要求大大加強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不重視從整體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勢必難以達到使大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2.整體性研究,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等學科的關系
整體性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二級學科建立、存在、發展的合理性、合法性的顯著特征。分門別類研究雖然也應該立足整體性,但它們都側重分科研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則側重科學體系的整體研究。分科研究和整體研究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3.整體性研究,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各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是首要的、龍頭學科、基礎學科,它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重要觀點和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是縱向研究馬克思主義如何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學科。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是橫向比較不同國別、不同流派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是我們學習應用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要重點研究的學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學科: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專門用史實來論證“三大選擇”歷史必然性的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應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人們“三觀”形成中的問題、研究如何增強人們思想政治素質的學科。
上面六個學科可分為三大層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是第一層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是第二層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三層次。這三個層次明顯存在著從理論到實際、從宏觀到微觀、從基礎到應用,落腳到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樣一個層次遞進的邏輯關系。在弄清它們緊密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應堅持各個二級學科內在的自身的整體性,使之不變味、不走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戰略思想。
與學科存在一定對應支撐關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都是從整體上梳理、整合、學習、研究其科學體系的。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也不是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而是在思想政治品德修養中不僅要重視思想道德修養,而且要重視法制修養,把法制修養作為思想政治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予以強調。
4.整體性研究,要求各二級學科抓住自身的核心內容,明確自己學科研究的對象,處理好全面與特色的關系
做到全面研究基礎上有特色;有特色卻不能拋棄全面、不顧全面,否則就可能模糊學科邊界,甚至“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或給別人提供了“借船出海”、“借雞生蛋”之機。
2010年增列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時,文件指出填申報表設置方向可以突出本學科點的研究特色。這一規定在執行中出現積極與消極的兩方面情況:
積極方面:一是在設立研究方向時,突出自己優勢填報,不是六個二級學科全面開花;二是在某一個方向命名和論證中,既有整體性研究,又有特色的成果(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向中突出經典著作研究、理論體系研究的優勢成果)。
消極方面:一是突出的特色小了。一看就知道此方向老師是搞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的,如方向名稱寫“馬克思主義與三峽庫區生態建設”(搞科技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搞政治學的),離開了整體性、綜合性要求;二是雖然方向名是整體的,但論證材料、成果不僅不足以支撐該方向,甚至有的還全無該方向的成果。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向的人員、項目、成果,幾乎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無什么差別。這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的確薄弱的現狀。有的設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填的內容完全是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某一方面的內容,是把搞專門史研究的人員、材料拿來申報。
從現狀看,今后建設任務的確繁重、緊迫。各二級學科在建設中既全面又突出創新和特色,都必須圍繞各自研究對象和核心內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通過經典著作、科學體系、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疇的研究,重點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過馬克思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規律、理論成果及重大前沿問題的研究,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新的實踐。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以重點史實有力地論證三個基本選擇的必然性、正確性。
國外馬克思主義:在橫向比較、流派研究中,重點應從哲學、文化轉向科學社會主義,從抽象轉向現實,從“西馬”轉向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在縱向比較中,深入研究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特色和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根本內容,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去搞好思想理論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使人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自己成人成才。
目前有一級學科授予權的學科點正轉向按一級學科制定培養方案,這是國際國內學科發展以整合發展為主要趨勢的必然要求。所有學科點應及早領會、自覺貫徹2011年學科目錄的精神,爭取盡早實現在一級學科層面上培養素質全面、適應性強的高級專門人才。大多學科點缺乏國外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師資,這種情況要盡快改變。除引進人才外,可指定素質好的年輕教師轉向研究這些學科,安排他們進修,為本科生、碩士生開選修課或搞專題課,專題由少到多,并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逐步建設,經過幾年便會取得成效。
5.整體性研究,要拉開檔次,處理好本科、碩士、博士的層級和銜接遞進關系,保證人才培養規格質量
本科:要懂得打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看家本領和根本,絕不能僅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畢業生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又為研究生教育提供優質生源。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歷史和它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就懂得為什么不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科的原因了(六個二級學科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設本科層次)。
有一些學校只有碩士點、博士點,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點,因此,在學科建設中應注意基礎課、專業課建設,安排教師研究,否則,跨學科錄取的研究生,按規范化要求應補修兩門以上低一層次的專業主干課時,有的學校要么無人開課無法補修,要么把碩士生教學水平降低到本科學術水準。
碩士:各個二級學科專業除學好本專業的課外,應力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基礎課開齊,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也應盡早安排教師研究和開課。這不僅有利于打牢研究生理論功底,也為二級學科建設和搞好一級學科建設創造條件。嚴格說,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生學習經典著作應面寬,通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選集、精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選讀、資本論選讀、科社原著選讀、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選讀。
博士:在研究中學習,在更廣博基礎上更專深。
五、處理好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力爭互動雙贏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依托的學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而決定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目的就是要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為了貫徹落實這一精神,首先要求學科骨干、研究生導師要樹立服務觀念,懂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首要和主要的是要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科、理論、人才支撐。學科骨干也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骨干。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在由專業課教師申報碩士、博士點的單位,思想阻力較大;應從制度、體制等方面逐步妥善解決。比如,校院領導帶頭參與公共課教學工作,對新增教師一律先安排做公共課教師或承擔公共課任務,至少應要求學科專業教師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教學和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況,把公共課中的問題作為學科專業建設研究的重點,主動開展研究,自覺服務于公共課建設實際。
同時,公共課教師要樹立和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意識,明確自己的學科定位、學科歸屬,加強科研,促進教學科研含量的提高,以自己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榜樣和激情去感染帶動學生也實現“四真”。
此外,學科規范化建設還涉及到許多具體問題。比如,研究生論文選題的認定,嚴格學制年限,導師資格考核和遴選,研究生錄取的程序公正,等等。都應當逐一研究,針對差距,推進制度、機制的完善,才能使學科建設走上科學發展、良性運行的軌道。
注 釋
① 洪 煜,鐘秉林,趙應生,張筱茜.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歷史沿革、現存問題與改革方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2(7):41.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增設和調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R].[(2005)64號].
[2] 國務院學位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意見[R].[(2012)17號]
[3]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 顧海良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 石云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歷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楊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