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在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經濟方面,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在教育過程中,往往過分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與實用性,偏重于對學生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注意其健康心理與堅強精神的培養;在德育體制上,往往追求德育標準的統一性和德育內容的規范性,而比較忽視對學生終極價值求索的關懷。由于學生對高職教育缺乏較為全面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所以經常表現得自信心不足,對前途的認識比較迷茫,而且由于來自不同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個體心理差異大。高職生由青春后期向成人過渡過程中的“成長煩惱”期,故容易產生心理失調,出現心理矛盾。比如求知欲和知識水平的矛盾,自主性與依賴性的矛盾,自信與自卑的矛盾,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矛盾,閉鎖性與理解需要的矛盾,沖動與壓抑的矛盾,孤獨感與強烈的交往需求的矛盾等。
與男生相比,女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和機遇,一方面,她們受傳統民族文化及所營造的環境氛圍的束縛,背著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智女愚的心理包袱。另一方面是現代生活中,掙脫各種羈絆,躋身于生存空間的競爭和拼搏。她們內心的各種沖突、矛盾和失衡可能比男生更為復雜、強烈和隱蔽。受自我性別角色和外在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女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高焦慮傾向和強烈的自我意識,較低的成就期望值以及青春期、青年期生理發育及心理的發展。
現代的高職學生是一個個充滿靈性的個性,他們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豐富多彩、自主創新的過程。教育工作者應當根據學生素質水平的不同和學生心理需求的差異,施與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讓他們結合自己,盡顯潛能,充分發展自我,讓他們真正體驗并收獲學習的自由與愉悅。
一、學生的個體需求對教學的影響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需求滿足是階梯式的,是一個需要滿足后再追求下一個需要。高職高專學生希望學校能給他們未來的就業和發展鋪平道路;他們希望能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來展現其能力和才華,他們渴望通過學習得到較大改善和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高專學生注重的是較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表現的需要、認識的需要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因此,關注人,關注教育的對象,是教育問題的核心。盧梭說:問題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學問,而是在于培養學生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學生以行為的準繩,而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問題不在于告訴學生一個真理,而是在于教他去怎樣發現真理;應當使每個人培養成他所能夠成為的最出色的人。
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就必須掌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啟發學生需要的思維,選擇有利的教育工作模式。當前高職教育還沒有完全從學歷教育中“醒悟”過來,還沒有真正走到教學適應社會、適應市場需求的正確道路上來。另外,高職學校一般是知名度不甚高的普通學校,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剛剛從中專層次升級為職業學院,人們從根本上還沒有真正地認可它的存在和功用。從而使高職學生產生自卑、消極、渺茫的心理?,F代社會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創新心理素質和方法,指導他們掌握一些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利用學習心理學的理論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他們的意愿,尊重他們的人格,把他們當作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被馴服的動物。早在韓愈(768—824)作《師說》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一說就明確的指明了所謂“老師”者,首先教學生先做人,爾后授課業解迷惑。育人先知人,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總之,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應堅持“立足于教育,輔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理念。通過將教育落實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為教育,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互補互促,達到塑造人、引導人、規范人的目的。
三、對高職教師的要求和對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思考
學生為學習動力、學習興趣的缺乏而苦惱,不少教師也為教學質量的下降和學生素質的現狀深深憂慮。高職院校不是一方“凈土”,社會上的許多不良風氣和思想滲入校園,影響了教師的教育成果,學生中的曠課、作弊、打架等違紀行為增多,男女學生戀愛成風。對于廣大高職教師而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遠比其它工作更易讓他們感覺到疲倦不堪,做學生思想工作的難度確實令不少教師感到較大的壓力和負擔。為了適應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角色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學生的導師、合作者、課程信息資源的設計者、開發者、查詢者、學生的學習顧問以及研究者、學習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操作技能是作為一個專業老師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必須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身心和完善,關懷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發展。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的意義和目的不僅僅只是教。高職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主張,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各個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的重點就是以人為本,注重社會適應性和科學知識相結合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成功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因此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無論什么樣的需要或者所反映出來的需求不管在表面看來有多么得不合理,它都是人的需要的反映,只是這種需要的層次是低級或者高級。正確地引導學生的人生觀的選擇,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考慮人生,端正人生態度,從而提高需要的層次。
總之,學校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探求傳授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制,在大學生生理、心理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及時拓展教育內容體系,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建構富有針對性的高校教書育人的新模式。引導當代大學生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高揚遠大的理想風帆、形成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學生培養成思想覺悟高、專業知識突出、工作能力出色、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人才。職業教育應該重視在充分挖掘個體的內在潛力,促使人的個性發展方面;需從學生個體發展的角度來構建職業教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志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