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近年來,隨著對學生實踐教學技能的不斷加強,理論課學時的不斷削減,要求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以《獸醫藥理學》為例,使用多媒體教學可將枯燥的文字內容如抽象的名詞、藥物的作用機理等制作成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圖文結合,逐步遞進的演示方式。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大大增加課堂有效時間。教師可利用有效時間,從教材的廣度、深度進行挖掘,使教學內容得以延伸、補充及發展,從而擴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同時也能增加課堂互動效果。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多媒體技術,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做到動靜結合。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生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能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獸醫藥理學》中抗球蟲藥為例,可將書本上的球蟲發育過程用圖片形式進行講解,使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個球蟲的發展過程,然后再根據球蟲的發生發展過程合理選擇藥物。還可配上文字解釋和插入視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下一步能正確選擇藥物、合理用藥的思維能力。
可見,多媒體技術可以它的形象性減輕教師描述問題的難度,以它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F時也因為教學方法的改進,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但在制作和應用多媒體時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讓多媒體教學成為完全替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探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當前的教學模式不可能脫離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模式。有的教師則認為,多媒體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所以導致每節課必用多媒體,特別是公開課或示范課,好像不用多媒體就不能上好課。這種認識就過分強調了多媒體教學的優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互動環節,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一味地追求課堂上的聲形并貌,追求知識傳授上的“信息量”,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而會降低課堂效果。每一個教師的教態、教學語言、板書和應變能力才是最大的財富,只有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
2.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及重點,不能夠千篇一律
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把抽象的、難以用語言直接表達的概念或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如《獸醫藥理學》中有毒、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錄像的形式播放出來等,這些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制作的方向,但多媒體教學不能夠只停留于表面,用屏幕代替板書、用錄像代替課堂演示等,這些形式均是不可取的。
3.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能刻意追求動畫效果
多媒體課堂輔助教學,是為實現課堂教學目的而服務,而不是刻意追求動畫效果的演示。當前,有一種普遍認識,認為一個多媒體教學課件必須有三維甚至是四維動畫,若課件中沒有三維或四維動畫,則此課件的質量就不夠檔次,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認識。因為多媒體課件只是為課堂教學而服務,應以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動畫效果未免有些舍本逐末,況且動畫制作的無論多么生動也不能替代真實的模型。
4.應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間的關系
以上四要素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曾提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梢?,多媒體教學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在真正的課堂中仍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優勢,但也絕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月明,王力群.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物解剖生理》課教學\\[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2).
\\[2\\]毛漢書.網絡技術基礎\\[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
\\[3\\]于冠杰.淺析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運用\\[J\\].華章,2012.
\\[4\\]王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