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是一門技術應用性較強的經濟管理學科,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越重要。會計專業作為一種傳統的專業,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都凸顯滯后。為此,改革會計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成為深化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
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人才的核心要求就是能力。大多數任課教師教學方法陳舊,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崗位能力的培養和個性潛能的開發。可見,改革目前的教學方法已是迫在眉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案例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應強化技能訓練,廣泛開展會計案例教學,把學生從理論教學中巧妙地帶入特定的事件環境中,并將管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工作中來,如教學生通過團隊合作來討論和分析問題。例如,在講述會計的《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部分時,就可以結合“會計誠信”這一話題,引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經典案例,如美國的“安然事件”、中國的“銀廣廈”事件等,將這些案例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將班上的學生進行自愿組隊,先由每一小團隊對案例資料進行討論、分析、判斷,最后由教師補充歸納,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而且可以開闊視野和增強學習的信心。
2.探究式教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教師只注重知識結果的傳授,忽視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其自主探究能力無法形成。解決這一問題可采用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例如,在《基礎會計》中學到會計憑證一節時,可以講述以下案例并進行啟發式提問,日本在申辦1998年長野冬奧會過程中憑證被全部被燒毀;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之前的財務資料丟失;安然公司(ENRON)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采購商及出售商,為其進行審計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在其假賬丑聞被曝光之后傳出了暗中銷毀憑證的內幕。教師提問他們為什么要銷毀憑證?憑證上通常記載些什么?憑證提供了關于企業真實經濟活動的什么證據?(由學生回答:因為記載著公司經濟活動的真相。)通過這一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指導學生善于思考。
3.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在“做”中“學”的學習機會,它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提高。例如:在講授《財務會計》的票據結算方式時就可使用項目教學法,提前兩周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將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讓他們利用圖書館、網絡、媒介,或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到銀行和企事業單位去實地調查,找出每種結算方式的票樣,在課堂上由學生來講述他們收集到的有關資料的特點、適用范圍、結算金額、付款期限,結算程序等進行資源共享,最后由老師總結,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記憶非常深刻,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勇于創新設疑,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學生意識到自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從而“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例如,教師在《基礎會計》課上講到原始憑證這一節的時候,學生對“銀行存款調節表”“經濟合同”“財務計劃書”等是否屬于原始憑證引起爭議時,教師不要急于當場裁決對錯,而是要讓學生相互爭論,相互探討,給學生以想象的自由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做到“授人以漁”,因為“會學”比“學會”更重要。
當學科對學生有了吸引力,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時,教師要趁熱打鐵,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形成創新意識,把日趨復雜的教學內容通過新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講授“會計主體”這一基本前提時,讓兩個同學上臺表演,一個扮演會計,一個扮演采購員。采購員一次去外地進行采購業務,拿來一些“發票”,會計予以報銷;另一次采購員出去旅游度假,也拿來一些“發票”,會計斷然拒絕,通過輕松詼諧的表演,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所講內容。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們在掌握了該堂課的重點內容之外還學到了許多課本之外的知識,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會計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緊密聯系
為使學生能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真正勝任用人單位的工作崗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應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就業情況來制定。每學年都要進行相應的修改和替換。每當出現新理論、新政策、新法規時,老師都應及時把它們加入到授課內容里面,避免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社會需要脫節。另外,學校還應加強學生財務軟件、辦公軟件、數據庫等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訓。目前社會用人單位都非常重視學生職業專項技能,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可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鼓勵與支持學生參加社會考試。如考取電算化會計證、會計從業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等。同時加強考核學生運用與創新會計專業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完成作業和社會調研等活動過程中,表現出自我管理、與人溝通合作、解決問題和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等能力。
總之,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求新型會計人才的不斷涌現。必然給職業學校會計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線財會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模式,特別是要改革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單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要勇于改革,不斷創新,積極探索科學實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為社會培養、輸送素質高、能力強的一線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促進學習者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李淑花,孫麗娟.試論職業院校會計教學改革[J].職業技術,2008,(5).
[3]榮樹新,龍衛兵.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