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隨時聯絡。目前,網絡已廣泛地應用到現實社會的各個領域,同時互聯網的應用也對當代大學生的習慣、觀念、方法、認知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而高校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因此成為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和發展最快的地方,成為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和實踐探索的前沿陣地。而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研究現狀綜述
網絡信息傳播與其表現特征,體現了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因此,受到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理論研究者的充分重視,經過近20年的研究,在網絡政治教育的特性、功能、作用等方面上,產生了一批成果。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的深刻影響,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兩方面,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研究現狀描述:
1.關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概念界定。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一詞最早由張建松在1998提出,在其發表的文章《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提出:“所謂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園網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2000年,劉梅最先提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她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2002年,曾令輝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定義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團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現代傳媒——計算機網絡對其受眾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是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韋吉鋒在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中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試圖超越網絡的工具性,揭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他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網絡本質,針對網絡影響,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2.關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栗迎春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原則》一書中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點:“教育環境的復雜性;教育對象思想的多變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手段的多樣性和教育過程的虛擬性與互動性。”在《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十年歷程與發展》一文中,張再興認為“網絡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應用領域。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教育研究,關鍵在于把握網絡思想教育的特點:實踐性強、技術性強和有效性問題突出。”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相關網絡教育政策文件。國家相關部委缺乏相關文件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專門指導。近幾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卻是空白。
2.高校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沒能正確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而將重點放在網絡防控上,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等采取刪帖、關閉網站、追究發布人和責任單位責任的方式,卻沒有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從理論研究、隊伍建設、硬件保障等方面上建立長效機制。
3.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程度仍相對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對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不深,實踐經驗較少,導致近十年來針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對策多數只到達制度層面,而沒有深化到理論高度,缺乏理論支撐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自然沒有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4.教育實踐中時效性和互動性不佳。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的時效性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長周期性的影響,網絡的互動性遭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式思維方式和“灌輸”理論,導致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未能充分發揮出網絡的特性,制約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網絡文化日益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傾向。因此,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將當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深入。
1.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認識。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深入分析研究,從宣傳和教育兩個方面綜合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認識并揭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規律。
2.保持堅定的思想政治品質。對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具備了堅定的思想政治品質后,才能在多元的網絡文化中保持清醒的認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3.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能力。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時間較晚,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這就要求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有新思維,工作上有新方法,在工作中不斷地探索,以揭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并且不斷地開拓創新,以發現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4.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廣大高校學生是一個可塑性與變化性很大的群體,這就要求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必須積極進行創造性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采取具體的方法與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5.培養一定的網絡技術、網絡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夠實現對學生引導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以及服務的功能,這就要求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網絡技術和技能,并且從流行網絡語言的了解、網絡現象的把握、常用網絡聊天工具的運用到基本網絡文化概念的理解,都要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才能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學生網絡受眾之間消除隔閡,打成一片,處在同一平臺,形成平等對話的良好交流局面,接下來才能進一步展開對學生網絡受眾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了解、分析和引導。
參考文獻:
\\[1\\]張建松.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空軍政治學院報,1999,(6):70.
\\[2\\]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103.
\\[3\\]曾令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2.91.
\\[4\\]韋吉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41-147.
\\[5\\]栗迎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及原則.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