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習群體,其政治、宗教、歷史、教育、文化、傳統和習慣背景各不相同,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現實中,存在諸如留學生難以適應中國大學生活,難以形成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學習興趣不高,與中國學生交流不多,各國留學生之間跨文化交流少,畢業面臨找工作難等問題,更有甚者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將素質教育切實實踐到留學生培養中,對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實現留學生培養目標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一、留學生培養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出發點
從國家層面來講,文化和教育交流被視為增強其全球影響力和實現政治利益的有效途徑,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可作為其全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校來說,發展留學生教育有利于中外學生全球化思維的培養,增加國際交流,提高高等教育學術聲望,提升國際知名度,豐富多元文化,形成國際化人才高地,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由上可以看出,留學生培養目標可分為兩個:一是培養具有一定知識與技能的建設者,二是培養擔負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實施者,其中,后者的目標更加突出。開展留學生的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教育,使其具備除科學素養之外的人文素養,同時深入感悟中國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從這一角度來說,開展留學生素質教育,是滿足留學生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實行人文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中心
首先,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而人文教育便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通過人文教育培養出的人文精神,是“人格塑造”的基礎,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留學生到中國來的主要目的除了學習一技之長,還要了解中國文化,融入中國發展,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只有通過人文教育,才能使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人的價值取向,了解中國人文的精髓,從而更快更深入的融入到中國的發展中。
其次,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人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對留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重科學輕人文的教育觀念和方式,難以在學校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蘊涵,難以在學校形成整體形象和文化氣質。因此,在素質教育中,無法離開人文教育這個主渠道。實施人文教育,可以帶動高校從教育思想觀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從而重組、整合、優化教育資源與育人過程,能夠有效加強高校師生的人文修養和文化素質,提升學校文化品位。
最后,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體現在各種具體實際的校園教育教學和文化活動中。主要內容包括以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各種系列講座、各種讀書活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社團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以上內容、途徑、方法等各方面的系統構建,將無形的校園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教育活動中,將學校的內在精神理念外化為各種可見的文化符號,從而全方位推動大學素質教育。
三、文化的共通價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共通價值”的意思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可以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念。為什么存在各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價值”?這是因為同為人類,必然會遇到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在各種不同文化中都會有對解決人類社會遇到的問題有價值的資源。
當留學生置身于另一種文化時,不同文化的沖擊會使他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感,甚至會出現憂郁癥狀。這種認知、情感及行為上的不協調的心理行為體驗稱為文化沖擊。文化沖擊的影響力足夠改變一個人的認知結構。除組織多元文化體驗活動,豐富和發展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經驗,以經驗促認識,提高文化差異認知能力和文化沖突對策能力的常見方法外,還應以文化的共通價值入手引導留學生提高文化適應能力。這樣做的優點在于:
1.幫助留學生發現、挖掘中華文化的魅力。崇尚友道珍惜人倫是文化的共通。在唐宋詩詞中,這種人倫情懷是一種不但在空間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時間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
2.讓留學生在心理調整過程中盡快渡過文化沖擊期。留學生走進校園時,大部分卻仍未從心理上真正“留學”:懷念以前美好生活,對學習前景焦躁不安……面對從國內到“國外”的角色轉換,學校要幫助留學生積極調整心態,盡快度過文化沖擊期。除了從學習環境、生活上本著急留學生所需的角度出發外,從教學上以文化的共通價值入手培養其文化適應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3.有利于加強教學管理。留學生教學管理中,經常遇到留學生難以管理的情況,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留學生對教學管理人員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除了來源于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外,更多的是由于所采取的教育方法的切入點的問題。如何讓留學生從情感上接受,如何把握留學生的思想動態,建立一個通暢的交流平臺成為擺在教學管理人員面前的一個難題。只有借助文化的共通價值這個橋梁才能讓留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其教育方式,從而有效地加強教學管理。
四、留學生素質教育亟待加強的幾個問題
1.優化課程設置,充實人文教育內容
人文教育的落實主要通過教學來實現,沒有完善的課程體系,沒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內容,不注重專業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的協調和統一,人文教育是難以實現的。加強人文教育,就是要改變課程結構,使人文課程進入整個課程體系,確立在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使課程成為把教育思想、觀念、目的和宗旨轉變為教育實踐的中介。要改革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要把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接受,在心靈上有所觸動,真正在思想上解決深層次問題,力求實效。
2.加強實踐環節,注重三課堂相結合
課堂教學作為傳播人文知識的主渠道、主陣地,在留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對大學生是一種教化、一種示范、一種熏陶,起著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須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素質教育活動和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健康向上、充滿活力、富于創新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風尚統領校園。
3.強化通識教育
自2006年起,凡被復旦大學錄取的外國留學本科生,第一學年將不分專業,進入復旦學院接受一年“通識教育”——即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進行文理兼顧的系統教育。次年,復旦將依據留學生本人志愿、通識教育成績等原則,來確定外國留學生的專業劃分。這種在實踐中的有益探索值得其他高校借鑒。通識教育能全面提升留學生的文理水平,對留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
參考文獻:
[1]千龍網.2011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突破29萬人.2012,(2).
[2]中國網.湯一介:尋找文化中的“共通價值”.2009,(5).
[3]新華網.復旦外國留學本科生入學須接受一年“通識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