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高技能人才。但因為生源素質參差不齊,且多來自各種資源都不占優勢的社會中下階層,父母的經濟、文化程度偏低,部分學生在中小學就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入學后更是不能自我加壓,缺乏銳意進取的精神、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人生的長遠打算。因此,高職學生的家庭教育成為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一、當前高職生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高職生是高考的失意者,帶著失落的情緒邁進高職的校園。他們自知基礎知識薄弱,有的只想混張文憑,認為學習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和老師的要求,于是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有的認為上高職院校只要掌握一點專業知識,混個溫飽,能在社會立足就好;更有“啃老族”“摟二代”等“學習無用論者”,認為只要時時、事事、處處靠得上父母,萬事OK,于是,手機、電腦不離身,談戀愛、逃課、抄作業,考試作弊甚至打架滋事等現象時有發生。
1.課堂問題:網游VS夢游
高職學生文化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有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卻對手機情有獨鐘,發短信、聊天、聽音樂、玩游戲、看大片,將掌中寶的功能發揮到極至;有的則把最好的休息時間定位在課堂上,把專業課當作催眠曲,趁機在夢鄉遨游。
2.考試問題:投機VS隨意
高職生中不乏投機者臨時抱佛腳,在考場上左顧右盼、尋尋覓覓,不惜堅持到最后一刻,以期利用交卷前那最后的時機;隨意者呈大義凜然狀,待試卷發下,揮筆簽下大名,交卷走人。
3.實習、就業問題:挑剔VS懶散
大多數高職畢業生想到大城市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盲目追求高報酬而不愿去偏僻地區和私營企業,于是對實習單位環境、待遇百般挑剔,且狀態懶散,眼高手低,難與老職工和睦相處,實習感受——“讓就業來得更晚一些吧”。
二、高職學生家庭教育的誤區
1.家庭經濟、教育程度的差異左右子女發展方向的定位
筆者在2011年4月進行了問卷調查,分別對本市企事業單位員工發放《家庭成員一般情況和家庭收入調查表》《家庭教育觀念調查表》《家庭學習氛圍及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關注程度調查表》300份、學院教師發放問卷461份、學院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9000份、農村家庭發放210份。通過對問卷相關數據的分析測定,結果顯示,家庭文化程度與子女發展方向定位的自由度呈正比,即經濟條件好、文化程度較高的家庭民主程度越高,父母能相對客觀地認識、評價子女的個性與潛力,重視、尊重子女的意愿,并加以正確的引導。
但調查問卷還顯示,被調查的高職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父親文化程度為大學的只占樣本人數的2.8%,母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0.97%。在“職業”一欄,父母務農的約占抽樣人數44.7%,工人約占24.9%,個體戶約占23.6%,多數高職生生存壓力大、家庭文化程度較低,子女承載著父母“望子成龍”“鯉魚躍龍門”的強烈愿望,家長為生計奔波,家庭成員交流少,方式單一,態度粗暴。父母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直接影響了子女的價值觀和學習的動力、態度,他們大多定位在掌握最實惠的謀生技能,以期緩解家庭困境,他們輕視心理素質、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像家境好的同學一樣更多地兼顧到興趣和自我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部分學生的自卑心理。
2.家庭完整、和諧程度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
通過設計《溫馨的家72問》《單親家庭中的教育存在的問題》調查問卷,針對我院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和汽車電子5個專業1627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595份。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中家庭結構不完整學生216人占學生總數的13.6%;在這13.6%的學生中,對于“家是愛的港灣”這個命題上,只有14.7%的學生認為自己能“感受父母的愛”,而87.4%的擁有完整家庭的學生則認為“父母的愛是平常事”;對“遇到困難向誰求助”這個問題時,52.6%的完整家庭的學生選擇向父母求助,而81.4%的家庭不完整學生選擇“自助”。他們經歷過變動和震蕩,突如其來的打擊堆積心頭,形成各種心理障礙,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貌似強大,心理卻敏感脆弱而又多疑,面對困難時更傾向自己解決,例如,因為好面子而拒絕接受助學金、壓縮生活費也要買名牌手機。此外,由祖輩撫養的孩子,由于對孩子缺乏約束和督促,隨意溺愛、任意放縱,造成孩子蠻橫任性。可見,家庭完整、和諧程度是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3.家庭教育方式、重視程度影響子女獨立人格的培養
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是子女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在發放的2080份《家庭教育方式情況調查》問卷中,對于“你在家里經常聽到的話”這一多選題,有77.1%的同學選擇“考不上大學就去掃大街”,81.3%的學生選擇了“我這么辛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對于“你與監護人的關系”這一問題,69.8%的學生認為“父母的地位高于子女”,僅有7.4%的學生選擇了“平等式的朋友關系”。在針對父母的調查問卷中,有87.2%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越來越不好管了”,71.8%的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
高職生中不乏有特長的人,但在“只有上了大學,才能成為人才”的觀念下,家長們往往忽視子女獨立人格的培養,或“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重養輕教”,或以“寵”代愛、以“慣”代教,叱責多,鼓勵少,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嚴重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剝奪了孩子快樂學習的權利和發揮特長的成就感。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教育方法的缺乏,造成父母、子女間溝通程度、期待程度以及親密程度的嚴重降低。
三、改進家庭教育誤區的對策
高考的挫敗感、現實的壓力以及在中小學期間原有不良習慣的因循,使得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態度不穩定,一遇挫折便灰心喪氣,學習動力嚴重不足。但大部分學生對課本以外的東西接受能力較強,且接受程度高,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完全可以鋪就成才道路。
1.轉變教育觀念,時時關注,合理期望
家長過高的期望給高職學生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從敬而遠之到消極抵觸,再到厭惡逃避。其實,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有很多評價標準。雖然從學業基礎來說,高職學生可能要略遜于本科生,但作為一種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是專科學歷,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學上更突出實踐操作能力,它比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貼近人才市場。高職就業前景廣闊,學生只要勤奮刻苦,具備一定技術能力或者擁有某些特殊資質,求職時反而會被優先錄用甚至高薪聘請,成為炙手可熱的技能型人才。
對高職學生家長而言,對孩子的期望內容不應局限于成績,以學業成績好壞來預言孩子的前途,是現代社會的弊端。要讓孩子懂得“有所能,必有所不能”的道理,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格言激起孩子對成功的渴求,積極幫助孩子尋找自身的閃光點,以其能力和興趣為出發點,幫助他們設計合理的發展目標,對孩子寄予積極的恰當的期望。家長與老師時時的關注、積極的期待、及時的點撥、適時的贊許、恰當的褒獎是眾多成功者的秘訣之一。
2.改變教育方法,寬嚴相濟,理性施愛
家長愛孩子,天性使然,但要理性施愛,做到寬嚴相濟、張弛有度。高職學生多為“90后”,他們個性叛逆、追求獨立,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日漸增強,由于高考失利導致自信不足,因而更加渴望理解,采取寬容的教育方法,講民主、重理解,才能減少家長與孩子間不必要的沖突,并贏得孩子尊重。對子女過于干涉、過于保護、過于偏愛都是不可取的。
寬容是人類的美德,但寬容不等于放縱,關愛不同于溺愛。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包辦,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親自實踐、親歷社會的機會,容易造成其不健全的人格,表現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定、適應環境的能力差、遇事優柔寡斷、缺乏責任心。嚴格要求是教育子女的前提條件,但嚴格要求不等于專制,而是針對子女的不同情況,結合高職教育目標,打造適合孩子的奮斗目標,時刻鞭策,這是家庭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和諧家庭氛圍,感性引導,弱化控制
美滿和諧的家庭是家庭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理想的家庭情感氛圍應該是父母、子女、夫妻之間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共同進取。父母在給予子女生命的同時,也應該賦予他們以權利和自由,只有弱化控制,放飛希望,孩子才能快樂地成長。
高職學生大多來自各種資源都不占優勢的農村家庭,因生活壓力過重而心態失衡的部分家長,常將自己承受的苦難和遭遇的挫折來告誡子女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勉勵其努力學習、追求上進,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遇到不順心和不公正就牢騷滿腹、喋喋不休,并借著教育孩子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情緒。祥林嫂般絮叨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甚至淡化親情,導致矛盾激化。總之,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家長感性引導、循循善誘,弱化外在控制,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實現孩子的自我控制。
4.拓寬溝通渠道,以愛育愛,坦誠相見
良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溝通。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父母子女和家校間的聯絡方式愈加多樣,父母可以通過QQ聊天、手機短信、飛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也可以采用寫書信、留言條等溫馨的方法交流信息、傳遞彼此的牽念;節假日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中做客,在廚房里邊烹飪美味邊傳遞經驗傳遞愛;陪孩子看一場電影,大笑過后評一評實力派演員的演技;或者跟子女一同郊游踏青,在青山綠水的如畫美景中講述兒時美好的記憶;還有一起游泳、打球、下棋等,體驗交流的快樂。
家庭作為經濟支持、精神支柱和情感搖籃,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面對日新月異的挑戰,家長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和諧家庭氛圍,言傳身教,理性施愛,為高職學生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中華書局,1989.
\\[2\\]徐岫茹,王文雄.父母與子女溝通28法\\[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3\\]張曉燕.簡析家庭教育影響后進生的幾個因素\\[J\\].職業時空,2010,(6).
\\[4\\]李萍.淺談中國式家庭教育的誤區\\[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