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匯教學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倘若將詞比作語言建筑材料,它就是磚、就是瓦,在語言系統的構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詞匯量是影響學習者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聽、說、讀、寫都不同程度地依賴于詞匯學習,詞匯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決定人們之間是否能進行有意義交際的決定因素。語言學家Laufer就曾經說過,詞匯量的多少是區別操本族語的人與操外語的人的最顯著之處。事實上,有很多學生抱怨英語學習最大的困難就是浩繁的詞匯量,因為僅《牛津英語字典》收錄的英語單詞就近60萬個,居世界各語種的首位。Laufer通過調查還發現,外語學習者如擁有5000詞匯量,閱讀正確率可達56%,6400詞匯量,閱讀正確率63%。5000詞匯量是閱讀所需詞匯量的下限,詞匯不足會使學生們對英語學習望而生畏,甚至中途放棄。因此,詞匯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詞匯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有效、自主地吸收和運用外語詞匯的能力。
二、藝術院校詞匯教學的現狀
我國高等藝術院校招生以專業課成績為主,文化課錄取分數明顯低于其他高校,從某種程度上就導致了考生重專業輕文化的心理。另一方面,藝術類學生通常必須從少年甚至幼年時期就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投于專業學習,從而無暇學習文化課程。在文化課中,英語成績又往往是所有科目中最糟糕的,所以到了大學,他們的英語基礎就普遍比其他專業學生差很多。怎樣使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趕上并達到大學英語的水平,是擺在藝術類院校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經過多年在藝術院校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詞匯不足是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瓶頸”。幾乎所有學生在談到為什么不愿意學習英語時,都提到“單詞都不認識”。詞匯量奇缺已經成為藝術類學生的通病,因此詞匯學習是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他們英語能力能否提高的關鍵。
與此同時,大學英語作為藝術院校學生的公共科目,詞匯教學沒有單獨開課,而是融入在聽、說、讀、寫教學中。而且藝術院校目前的詞匯教學中仍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講解詞匯就是把幾個生詞寫在黑板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后,最多是將板書從黑板移到了投影儀),解釋完詞義,再舉一兩個例子,然后學生抄完筆記就算完成了詞匯教學。這種傳統方法,學生只有死記硬背才能記往所學詞匯,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收效甚微。
三、詞匯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藝術院校當前的英語詞匯教學存在著的弊端,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絕大多數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毫無興趣甚至討厭英語。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只注重單詞的講解,卻忽視了趣味性這一關鍵因素。如果老師在詞匯教學時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引導他們用心去注意詞的含義及用法,效果自然不一樣。
詞匯教學中的趣味性從何而來?很大程度上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詞匯學的研究要滯后于語言學其它方面,但語音學家從不否認詞匯研究的重要意義。對詞匯教學大家達成的共識,就是在教授時一定要授之以漁,而不能授之以魚。常見的詞匯技巧如比較記憶法、構詞記憶法、根義記憶法、同類記憶法、結合記憶法等,對幫助學生揭開英語的“神秘面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都大有裨益。與此同時,藝術類學生受到專業特點的影響,熱情大方、活潑好動又不循規蹈矩,因此在設計詞匯教學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個性特點,盡量采用生動有趣的詞匯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找到認識和記憶詞匯的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英語的整體水平。
對于趣味詞匯教學這一問題,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對藝術院校大學英語課堂的趣味性詞匯教學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目前單調的藝術院校大學英語課堂。
1.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實物、圖片、手勢、動作、表情等使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是詞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可大大提高記憶效果。“直觀性”作為一項教學原則,由十七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正式提出,此后直觀教學便由教育者的不自覺活動轉而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教育行為。用直觀法教詞匯,生動活潑、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記。
(1)利用實物進行詞匯教學
各種直觀性教具是形象性、趣味性詞匯教學的好幫手。例如,生活中幾乎沒有學生不知道撲克牌,但問起對應的英文時他們就啞口了,那么帶著一副撲克牌上講堂,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教授與撲克牌有關的英語詞匯。如Ace(A) King(K) Queen(Q) Jack(J);還有club (梅花) diamond (方塊) heart(紅桃/紅心)spade(黑桃/黑心);而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分別有自己的含義:“備用的王牌”“國王”“王后”“杰克”“三葉草”“鉆石”“心”及“鍬”。
(2)利用圖片、掛圖、簡筆畫、課件等多媒體手段進行詞匯教學。
對于不便于通過實物來進行教學的詞匯,可以借助間接方式進行。如教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單元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國五大文化特征)這一課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演示了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和法國各國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圖片,尤其是針對學生比較熟悉中國文化特征展示了大量圖片,然后將順序打亂,在屏幕上只給出英文詞匯如Confucius(孔子)、Tang Tricolor Pottery(唐三彩)、porcelain(瓷器)、calligraphy(書法)、terracotta warrior(兵馬俑)、seismograph(地動儀)、abacus(算盤)、seal cutting(篆刻)、acupuncture(針灸) embroidery(刺繡),等等,讓學生進行答案配對,學生們七嘴八舌之中也輕松學會了這些詞匯。
(3)借助手勢、動作或表情進行教學
有些詞匯的講解可運用體態幽默,調動整個課堂氣氛。如講解grin一詞,該詞的英文解釋是smile and show one’s teeth(咧嘴笑),因此就將一些意思相近的詞匯羅列到一起進行學習,如laugh(笑)、simper(假笑)、smirk(傻笑)、roar(大笑)、guffaw(狂笑)、burble(竊笑)、crow(嬰兒的歡叫)。筆者先在屏幕上打出中文,讓學生上講臺進行模仿,每模仿一次寫下這個詞對應的英文,這種適時的體態幽默喚醒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詞匯時非常興奮,也不容易遺忘。
2.形象聯系法
有研究表明,單詞存儲在一種以相似性為基礎的聯想網絡中,根據詞匯的內在與外在方面的特征展開聯想,將有助于單詞的記憶。詞匯之間存在多種關系,如在語音方面可以用同音異形、輔音連綴、讀音規則作為聯想結;在詞形方面可以以詞根、前后綴、復合等構詞特征展開聯想;而語義方面可以通過同義關系、反義關系、部分與整體關系等進行聯想。語言學家Craik和Lockart說過,詞匯聯想越豐富,記憶就會越長久。因此,在教授詞匯前,筆者會通過互聯網收集積累一些或音似、或形似、或義似的詞匯來幫助學生記憶。
例如,一組形似的詞匯“clash” “crash”“smash” “ash”“ashamed”“cash”,它們都含ash。把這些詞串起來:恐怖分子駕駛飛機clash(撞擊)世貿大廈,飛機crash(墜落),把大樓smash(擊碎)成一片ash(灰,灰燼),美國總統感到很ashamed(慚愧),因為他需要花很多cash(現金)才能重修大樓。再如,一組發音很相近的詞匯“drought/draught”“drizzle/drill/squirrel”“grey/pray/prey”“similar/smile”:經過漫長的3個月的drought(干旱),終于下了一陣drizzle(細雨),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draught(氣流),我和弟弟決定上山drill(操練),在山上我們竟然看見了一只grey(灰色)的squirrel(松鼠),在我們pray(祈禱)之后,它竟然乖乖成了我們的prey(獵物),如同雨后的涼爽一樣,捕獲給我們帶來similar(同樣)快感,我和弟弟相視smile(一笑)。
一方面,互聯網的存在是聯想詞匯教學的強大后盾,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老師不用自己花很大的力氣去編寫詞匯小故事,可用的資源比比皆是,只要做個有心人,注意該類詞匯的收集即可。另一方面,以這樣的方式教授學生詞匯,學生普遍反映既輕松愉快,又能牢記單詞,單詞記憶成了一大樂趣。
3.游戲競賽法
在詞匯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游戲,能使詞匯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與此同時,利用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在游戲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往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筆者經常會采用的游戲形式有: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 Game)、表演猜詞(Perform and Guess)、背對黑板(Back to the Blackboard)、倒掛人(Hang Man)、縱橫填字謎(Crossword Puzzle Games)、單詞接龍、給詞講故事、猜字謎和單詞識記比賽,等等。因為游戲的采用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即使是英語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也愿意接受“游戲”,在游戲中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即使遇到不會拼寫的單詞,也要通過查字典等方式力求準確無誤,因而形成詞匯教學的良性循環。
以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 Game)為例。筆者平時會收集一些和學生專業相關的詞匯做成學習專題,然后用快速反應游戲來學習這些專業詞匯。如與舞臺美術系的學生專業相關的舞臺布景詞匯,先給學生一定時間學習詞匯,然后以PowerPoint演示與這些專業詞匯相對應的圖片,同時由老師發出指令,學生進行搶答。如Teacher:What is the picture about?Student 1:Orchestra pit (樂池). Teacher:Correct.因為與專業有關,學生們學習起來動力十足,學習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4.附帶習得法
詞匯附帶習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Hypothesis)是由Nagy、Herman和Anderson在研究兒童學習母語詞匯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但關于詞匯附帶習得的定義目前尚未統一。語言學家Laufer認為,詞匯附帶習得是指學習者在完成其他任務時(如閱讀或交流等),其注意力并非在背記單詞上,卻無意中習得了單詞。因此,筆者會收集一些教材以外的難度恰當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進行輔助學習。例如,學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新聞,觀看英文電影,參加配音比賽等,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在輕松的活動中學到一些英語詞匯。
英文歌曲使枯燥無味的詞匯學習變得栩栩如生,有滋有味,印象深刻。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就是介紹英語學習的文章,在課文導入部分筆者引用了音樂之聲里瑪麗亞老師教孩子們學習唱歌的英文歌曲“Do-Re-Mi”。歌曲學習結束后,筆者在屏幕上打出does一詞,并問學生這個詞的意思,學生都很奇怪老師為什么會問這么簡單的問題,他們一致認為“does”不就是助動詞“do”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么。其實不然,其實這個詞是“雌鹿”的復數形式,答案就在這首歌的第一句歌詞中:“Doe,a deer,a female deer”。學生們在驚訝之余,又恍然大悟。其實,筆者在播放歌曲時,他們都熟悉并會哼唱這首歌,但卻從來沒有注意這個詞。這樣學習詞匯,學生就永遠也不會忘記doe這個詞。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指導藝術院校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詞匯,研究和探索英語趣味詞匯教學策略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義的。增加詞匯學習的趣味性,摒棄單調生硬的講解和機械呆板的操練,可以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英語詞匯,讓他們不再覺得背單詞是機械、單調的,也不是壓力下強迫記憶的,而是幽默并充溢成就感的積聚進程。與此同時,教師在趣味詞匯教學中應掌握尺度,把握火候,拿好分寸,要做到“運其才智,相機誘導”。
參考文獻:
\\[1\\]Nagy,W.E.,Herman,P.A. Anderson,R.C.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0):233-253.
\\[2\\]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J\\].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2):255-271.
\\[3\\]Laufer,B.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1):l-26.
\\[4\\]Craik,F. I. M. R. S. Lockhart.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uior,1972,(11):671-684.
\\[5\\]羅馨.淺談藝術院校英語詞匯教學\\[J\\].科技信息,2010,(50):551.
\\[6\\]焦同梅.英語詞匯教學的新嘗試\\[J\\].焦作工學院學報,2002,3(1):75-76.
\\[7\\]楊敏.如何改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