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信息安全亟需解決
2011年,云計算概念可謂叱咤風云,無論是IT業界、資本市場,還是政府部門和其他行業,都視云計算為“掌上明珠”和“搖錢樹”,爭相“沾親”,貼上云計算的標簽。而云計算的本質是什么?如何有效發展云計算?云計算的安全問題和技術標準怎么解決?如何創新商業模式?一系列問題并沒搞清楚。
作為新的舶來的信息技術,我們需要敏銳迎之,冷靜視之,科學處之,創新推之。
重慶“云特區”橫空出世
2011年4月6日,國內最大的“云計算”實驗區(又稱“云特區”)在重慶兩江新區拉開大幕,其啟動項目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重慶數據產業園也正式開建,標志著重慶信息產業從終端產品——打造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向上游領域——數據處理延伸。
據了解,重慶兩江“云特區”是我國惟一特批的、高墻內數據中心與國內互聯網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GFW),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接國際互聯網的“特別管理區”。外商在這個“云特區”開展離岸數據業務,可以不經過國家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可以獲得電信和數據營業執照,甚至可以對電信業務100%控股。
兩江新區國際云計算中心項目選址在兩江新區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計劃總投資400億元人民幣,規劃總建筑面積207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占地約為3平方公里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機房。由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斥資16億元打造的重慶數據產業園,成為首個進駐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的項目,項目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旨在為重慶市及西南地區各級政府、企業建設IT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及其容災備份體系。
兩江新區管委會有關人士表示,當前重慶正抓住“云計算”這一戰略新興產業,全力爭取打造國內最大數據處理基地,希望最終能做成云集上百萬臺服務器、上千億元規模的“云計算”基地,成為全球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隨著新加坡太平洋電信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項目相繼落戶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重慶正一步步向打造全國最大的“云計算”實驗區邁進。
目前全球六大筆記本電腦品牌中的惠普、宏、華碩等已經在重慶設廠,富士康、廣達、英業達、和碩、仁寶等代工巨頭和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業也開始進駐,一個筆記本電腦集群正在重慶形成。據重慶市政府測算,5年后,全球筆記本產能約為3億~4億臺,而重慶將會占據1/3,也就是說,全球生產3臺電腦就有1臺是重慶制造。除了筆記本電腦,重慶在服務器、交換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上均有布局。
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公開表示,今后10年,全球數據處理量至少增加10倍以上,這意味著,歐美外包到亞洲的服務器,可能從過去的一百多萬臺發展到一千多萬臺,“這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如果在新的市場格局中,中國內地的份額仍然是零,將是非??杀氖虑??!?/p>
云里霧里炙手可熱
自2006年Google提出云計算概念后,云計算迅速風靡全球,被認為是繼大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百度百科稱,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和服務(硬件、軟件、平臺等),提供資源和服務的網絡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按用付費。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沈昌祥說:“這樣的好處是用戶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資源和基礎設施,也不用管技術支撐,就像自來水一樣一擰水龍頭水就流出來了,你接就行了。這個理念相當發達,應該說是一種運算模式的變革。”
美國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從2011年的407億美元增至2410億美元。11月29日,思科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市場來自云計算服務的流量到2015年時將增長至2010年的12倍,年復合增長率為66%。思科在第一份年度《全球云指數》報告中表示,到2015年左右,超過1/3的數據中心將基于云計算系統。思科同時預計,到2015年,全球數據中心的流量將增長至2010年的4倍,年復合增長率為33%。
目前,包括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在內的國家已將推進云計算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美國聯邦政府CIO委員會于2011年2月8日頒布了聯邦政府云戰略(Federal Cloud Computing Strategy)。該戰略旨在解決美國聯邦政府電子政務基礎設施使用率低、資源需求分散、系統重復建設嚴重、工程建設難于管理以及建設周期過長等問題,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上一年,美國已實施了“云優先”政策,并計劃2011年在發展云計算應用方面的開支達200億美元,占聯邦政府IT總花銷(800億美元)的1/4。
在中國,云計算的發展也受到了高度重視。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促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同月,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
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12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606.78億元?!笆濉逼陂g,我國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至1萬億人民幣。
2011年,云概念在中國可謂紅得發紫,熱得發燙:云手機、云輸入、云游戲、云經濟、云管理、云物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全國各地的云計算研發應用也如火如荼,云計算中心更是“遍地開花”。
北京提出了“祥云計劃”,力爭到2015年,使“云計算”的三類典型服務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由此帶動云計算產業鏈形成2000億元產值,成為世界級的云計算產業基地;上海提出了“云海計劃”,未來三年培育十家年經營收入超億元的云計算企業,打造“亞太云計算中心”;還有重慶的“云端計劃”、廣州的“天云計劃”、天津的“翔云”云計算服務平臺等。
除此之外,云計算在國內其他城市也呈現炙手可熱態勢,甚至二三線城市也在“人工降云”。據報道,內蒙古和中國移動簽約,中國移動計劃在呼和浩特市建設云計算基地,項目前兩期總投資規模超過120億元;蘭州市與浪潮簽訂建設云計算西北中心、發展云計算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浪潮將在五年內投資20億元;河北涿州宣布要投資50億元建立云計算基地……據不完全統計,除西藏外,其他30個省市自治區都有提出或已制定云計算發展規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中國“云計算發展與政策論壇”成立儀式上直言不諱,不少地方政府雖然將云計算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但依然采用原始的征地、蓋房子和招商引資,將云計算搞成第二個房地產。“云計算本身是一種綠色計算,不是比規模、比設備、比廠房,發展云計算決不能變成簡單的圈錢圈地?!?/p>
除了地方政府,企業界也紛紛奔赴云計算。華為發布“云帆計劃”;阿里巴巴對外宣布投資1億元打造電子商務云平臺;創維宣布在全球首推云電視;騰訊深汕云計算數據中心奠基;浪潮研發出我國首款云數據中心操作系統產品;聯想發布移動云計算戰略和個人云戰略……
云安全不可小覷
伴隨著云計算的發展,云安全一直被人“詬病”。業內人士認為,云計算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信息安全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信息與社會研究室副主任唐嵐認為,對于云計算的安全標準,很多國家都沒有明確答案,即便是在2007、2008年就開始推廣云計算概念的美國,也不敢保證自己是完全安全的,索尼公司就曾丟失過一億多用戶的資料。
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2011年4月,美國東部地區的亞馬遜EC2服務出現嚴重故障,包括Reddit、Foursquare等眾多知名網站在內的訂閱用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前,谷歌旗下移動廣告子公司涉嫌非法收集用戶信息以及蘋果公司搜集用戶定位信息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公眾擔心這些私自搜集的信息會被泄露或非法使用。
云計算的概念絕對是好的,通過共享降低成本,如何消滅云計算安全道路上的“攔路虎”呢?沈昌祥院士認為,解決安全問題有三個重點:一是技術防護。防火墻、IDS(入侵檢測系統)、防病毒是網絡防護的“老三樣”,但在云計算中,常規的技防都可能有問題。二是運行管理。集中管理后,運行管理會出現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三是法規保障。計算中心計算錯了,或者存儲數據弄丟了,造成客戶的資產損失,法律應該如何保護客戶的權益。
沈昌祥院士認為,在技術防護上,要提倡可信的、安全的云計算架構。計算中心所完成計算任務的計算環境是最重要的,是核心部位,而整個云計算的流程要有可信來保障。同時,要保證計算環境的可信安全,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此外,運行服務提供商要承擔法律責任,確保用戶的利益。
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文仲慧指出,在傳統計算模式下,使用者對數據的存儲和計算擁有完全的控制權;而在云計算模式下,使用者的數據與計算以及物理計算單元的管理完全依賴于服務提供商,使用者僅僅保留對虛擬機的控制。因此,從使用者的角度看,保證存儲數據和計算結果的安全性、私密性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信息安全問題,在云計算中仍然存在,而云計算的特點又提出了新的信息安全問題。”文仲慧認為,目前至少應在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一是云計算的特點分析;二是云計算的信息安全風險分析;三是云計算的信息安全模型與框架;四是云計算的關鍵技術。
對于大家關注的安全問題,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劉鵬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說,云計算比普通PC安全得多,認為云計算不安全是因為傳統的思維模式,就像原來大家都把錢放在枕頭下,銀行出現的時候,大家甚至會擔心銀行不安全,最后大家發現,銀行比家里安全。云計算目前也是這種情況。
其實,大家用來上網的計算機安全程度遠不及云平臺,有數據顯示80%的計算機是有木馬病毒,云平臺里不會有這么大量的木馬。云平臺的運營商管理數據能力會強于個人,惟一的情況是云平臺運營商會泄露用戶數據。目前有兩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方法是會出現一些公信力比較強的運營商,它泄露數據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它根本不屑于公開私人數據。另一點是運用技術,當用戶存儲數據時,將數據分成很多部分,分別存儲在不同的云服務運營商,這樣單個運營商就不能解開數據。這就是“高頑存”技術,可以解決安全可信度問題。
趨勢科技中國產品營銷總監鄭弘卿也表示,不能因索尼等個別事件而去否認云計算的價值,它必將成為應用主流。
統一標準擴大應用
國內云計算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瓶頸,特別是標準的不統一和應用需求的不足,賽迪顧問發布報告指出,“云標準之翼對于云的起飛至關重要。沒有標準,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就難以得到規范健康發展,難以形成規?;彤a業化集群發展?!?/p>
“云計算是從企業級層面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技術,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標準?!鄙虾祿弁顿Y公司副總裁吳思權表示,目前在國際上,谷歌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亞馬遜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大家并不統一?,F在國內云計算企業許多正處在打造自身技術的階段,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企業的產品正嘗試著逐步走向市場,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和完善的過程。
針對當前國內云計算產業現狀,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日前表示,云計算作為一種新的架構和產品服務,的確在國內存在著一些虛熱和泡沫。很多地方花費巨資建數據中心,卻沒有任何具體應用。另外,盡管大家都在講云計算,但真正研究產品以及落地的卻很少,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小”。
IDC中國企業級系統與軟件研究部助理研究總監崔軼然也認為,中小企業是推動中國云計算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當前,應用推廣是云計算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幫助最終用戶將云計算平臺與企業傳統應用如ERP等結合起來,是云計算落地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2011國際云計算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堯學表示,現在云計算面臨三大問題,廠商從服務器端出發,而未能從用戶需求出發,而云計算的海量存儲數據如果缺失安全性會成為罪惡之源。為此,他提出了“透明計算”的概念,從用戶需求出發,在計算模式上變化,從終端部分向服務器拓展。不過,他也認為,云計算和透明計算需要結合來使用。
有專家認為,從國家層面來講,如果我國能夠基于行業用戶的需求建立試點、制定標準并且推廣應用,那么在云計算領域的機會就非常大;如果在全球整個產業生態系統里擁有自己的標準,國內企業的發展前景就會非常好,進而帶動整個云計算產業的快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