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以蓬勃的發展力邁進了黃金時期
2011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迎來重大利好,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歌猛進的態勢,西安園藝博覽會、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一系列世界博覽會成功舉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寫入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這一年,文化創意產業熱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以蓬勃的發展力邁進了黃金時期。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動漫、音像、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作為文化競爭的軟實力,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既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在向文化軟實力強國進行追趕的歷史必然。2011年,中國向文化強國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
文化產業迎來發展春天
十七屆六中全會力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今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發展文化產業做出了明確規定: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的產業。決定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p>
《決定》從四個方面對今后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一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二是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三是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四是擴大文化消費。決定將發展文化產業定位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優質文化產業園彰顯魅力。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現狀,即文化創意產業在全面發展的同時較為明顯地集中在幾個城市為核心的地區,以及城市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些相互關聯、互相競爭又各具特色的地區和園區,通過集群化擴大了產業規模和競爭力。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并形成了很多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創意產業集群。798藝術區是全國著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京市的新地標,是中國較早建立并且是國內最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之一。目前,已有近200家涉及文化藝術的機構進入此區域。據統計,北京798藝術區每年舉辦來自30多個國家2000場次的各種展覽、演出和時尚發布,現有文化創意機構4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00萬人次。另據中央門戶網站報道,2011年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逾百萬人次觀眾參與了展覽、推介交易、創意體驗等活動,簽署協議金額786.85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長65%。
文化軟實力的追趕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但是中國當今的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可以說令人汗顏。2011年2月,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布的2010年《文化軟實力研究藍皮書》指出,我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市場比重不足4%,與國內生產總值、外匯儲備等硬實力相比,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較為落后。我國文化產業占世界文化產業的比例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西強我弱”的格局明顯。
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而言的,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藍皮書對我國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建設作出相應的介紹,“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對外的文化傳播等方面?!?/p>
現今,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的軟實力與這些硬實力相比差距很大,同時,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藍皮書指出, 部分國家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中所占比例分別是中國及其他亞太國家占4%、澳大利亞占5%、日本占10%、其他占4%、美國占43%、歐盟占34%。中國的文化產業比重,在世界文化市場中,所占比例不足4%,僅為美國的約1/10。
藍皮書指出,我國文化軟實力不足具體表現為四方面:包括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管理體制的制約、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成熟和文化出口能力弱。從文化發展不平衡狀況來看,表現為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藍皮書稱,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嚴重稀缺,文化、教育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在我國文化的發展中,政府長期處于管理者的角色,對文化發展干預過多,使文化企業缺乏創造力和競爭力。另外,我國文化市場法制化、規范化的市場監管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盜版、侵權現象嚴重,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
基于這些大的背景,我國在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對發展文化產業進行了重大調整,加快了文化軟實力追趕步伐。
體制改革如何深化
在2011年文化發展領域,最重大的事情,當屬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與《決定》的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如何深化,成為文化領域及媒體關注的焦點。
《決定》指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在具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了六條發展路徑。
一是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其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
二是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游戲等產品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臺。
三是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機制。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對接,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
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發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機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國青年的文化交流機制,設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貢獻獎和國際性文化獎項。
六是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引進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鼓勵文化單位同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學習先進制作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在資本市場,由于受到政策利好刺激,文化產業受到資本青睞。天舟文化是湖南省一家以圖書出版為主的民營文化企業,10月12日,該公司股票價格在每股14元左右,到了11月10日,其價格上升到每股30元左右。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其市值就增長了一倍還多,可以說是演繹了2011年文化企業資本神話。其他相關文化類上市公司,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資金的追捧。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和《決定》的通過,為民營文化企業和新興產業引導的文化企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
對文化大發展的思索
2011年,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
第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建立適宜當前形勢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加快文化軟實力發展步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要求,并明確從“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發展的瓶頸問題日漸暴露。文化創意產業重在充分發掘人的創意,而當前呈現出明顯的原創動力不足。究其緣由,目前掌握文化資源的主要是一些國有壟斷性文化單位,這種體制遏制了文化市場的活力,阻礙了文化創新的積極性。要突破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難題,解決文化產業原創力不足等問題,只有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適應新形勢的文化管理體制,促進文化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快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步伐。
第二,依靠科技創新,建設高水平文化創意人才隊伍,形成創意人才培養機制。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領域受到高度關注,同時也對文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于創造力,即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創造力,其核心競爭力也是充分發掘人自身的創造力。因此,建設高水平文化創意人才隊伍是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2011年美國喬布斯逝世,全球媒體不約而同地對其哀悼和追思,深刻說明了我們的時代缺乏喬布斯式的人才。同時,我們也應當反思,我們是否能夠創造更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培養下一個或者下一批喬布斯式的創新天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也做出了要求,并指出今后將從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三方面打造文化隊伍。除此之外,加強人才與產業的結合,形成創意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高校開設文化創意課程,培養富有創意的職業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
第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塑造文化產業在主流社會中的影響力。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時,文化產業低俗化、功利化也日漸抬頭。因此,政府應該發揮對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重視文化的社會效益,充實文化傳承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立堅實的民族文化根基,引導文化健康有序發展。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充分引導社會主流文化發展導向,重塑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
第四,拉動文化內需,擴大文化消費。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作者霍黎陽、梁剛,分別系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