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榮辱 OR 行業浮沉?
曾經的萬通“六君子”之一,知名投資人王功權高調“私奔”的話題,還在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又一條宣稱“回歸”的微博,再次將他推到風口浪尖。只是相比之前,王功權已低調了很多,他拒絕了記者采訪,或許正如他所說,并不后悔“私奔”,只后悔在“微博私奔”。
這場被微博放大的“私奔”話題,讓本已是公眾人物的王功權的情感與生活,成為全國人民的公共話題,使得他遭遇了無數廉價的斥責,更顛覆了普通人對富豪階層的單一化想象。對于王功權的回歸,有人說這不過是一場蹩腳的商業炒作,但亦有人說這就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鬧劇。然而,這不能掩蓋整個行業的人來人往——PE行業已進入大浪淘沙。
王功權微博“私奔”
2011年5月16日晚23:21,王功權在他的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各位親友,各位同事,我放棄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謝大家多年的關懷和幫助,祝大家幸福!沒法面對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沒法和大家解釋,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別。叩請寬恕!功權鞠躬。”
該微博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界的頂尖人物,竟然在微博上發布“私奔”的消息,實乃驚世駭俗,并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當時猜測紛起,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惡作劇,甚至有人懷疑王功權微博被盜號。還有人懷疑,王功權是為了和王琴合作成立一家新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將“私奔”演繹為“投奔私募”。
兩天后,他再度在微博上發言:很多親友擔心我是因長期發表敏感言論和參與許志永等發起的爭取教育平等權等活動而被政府失蹤,奔走打探,甚至要報案、請律師、呼吁抗議等,再加上有太多不能再履行的會議約定或各種責任承諾,不便開機一一道歉,只好以微博方式一并告知私奔真相,以解眾惑。至于被大家謾罵譴責致身敗名裂,我無所謂。
這則當事人的確認聲明,把私奔從一個猜測變成了事實,并且真真實實地挑戰了人們的心理底線。網絡上氣勢洶涌地、迅速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是批判譴責王功權、違背道德觀念以及缺乏社會責任感,不顧對妻小的傷害,只求自己快意。另外一派,則認為王功權是為了愛情,放下數十億身家,若非真愛,焉能如此,這在當下實屬難得。
當時,王功權的微博被轉發數以萬計,評論更是數萬計,許多人都在參與這個事件的討論,表明自己的態度,闡述自己的觀點。但是,卻很難說服對方。如此喧囂的爭吵,在延續一周之后,終于漸趨平靜,慢慢地,私奔事件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私奔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當事人的種種心理歷程,人們似乎也已經不去關心。
9月20日,奇虎360宣布,鼎暉投資合伙人兼創始人王功權不再擔任公司獨立董事,鼎暉投資另一名合伙人陳文江接任。幾個月來,圍繞王功權私奔的話題此起彼伏。8月24日,媒體人采訪了黃炎,并有《黃炎詳解鼎暉創投新格局》一文比較詳細地解讀鼎暉創投對此次事件進行“化解”的全過程,也基本上宣布這一事件告一段落。
PE市場“人來人往”
2011年,PE市場并沒有延續去年的爆發式增長,下半年更是呈現出屢屢降溫跡象。市場格局悄然生變,投資機構的團隊穩定性開始遭遇挑戰,PE大腕頻頻跳槽。有別于往年同行之間互挖墻腳及“單飛”,今年上下游領域之間的跨界流動行為大行其道,成為又一亮點。
這一年,PE市場深度調整,PE界跳槽的消息不絕于耳。王功權、馬雪征、王佳芬、黃晶生等重量級人士均在其列。投中集團認為,2011年中國PE行業的人事變動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機構之間投資人的自然流動;二是投資人獨立組建新基金;三是PE從業者在上下游領域之間的跨界流動。其中,第三種方式在今年以來逐漸火熱,并與行業之間的流動、“單飛”共同成為PE界人才流動三足鼎立的態勢。
大腕的流動可窺一斑。比如,原國開行評審三局創業投資處處長胡斌任英飛尼迪董事總經理;紅杉資本副總裁余根靈任合眾集團直投業務董事總經理;前招商基金總經理成保良即轉投PE行業,參與籌備上海國際集團設立的本外幣產業投資基金——上海瑞力投資有限公司;原長盛基金投資總監閔昱也加入鼎暉投資設立的二級市場私募基金;華商基金投資總監、華商盛世成長基金經理莊濤跳槽至中信產業基金,負責中信產業基金新設立的二級市場業務,目前莊濤帶隊的團隊已經有20人,已經超越很多陽光私募的規模。
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認為,在一級市場白熱化競爭的大背景下,進軍二級市場開始成為部分PE機構拓展業務種類、分散投資風險的重要嘗試,如參與PIPE投資、試水證券投資業務等,因此,PE機構樂于引入熟悉二級市場投資運作的基金經理。而目前中國LP市場發展相對滯后,FOF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同樣存在較好的發展前景,投資人向上游LP流動也是大勢所趨。
此外,投中集團還提出,外資機構中的中國投資人轉投本土機構或者獨立募集基金,已成為近兩年中國PE行業的一個重要趨勢,這也與2009年以來美元基金與人民幣基金此消彼長的發展現狀相對應。比如,TPG資本中國區高管馬雪征在今年離職,與平安集團總經理張子欣共同創立博裕投資,專注于內地市場的收購業務。
鼎暉募資出現問題了?
王功權為何私奔?個人原因,機構原因,還是行業原因?王功權“私奔”一直是眾人猜測的一個謎。但在媒體看來,已成既定事實的是,王功權就職的PE機構——鼎暉,曾經的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第一品牌,這次已經落后了。
而這表現在募資困難:弘毅第二期人民幣基金計劃募集80億元,最后超額認購逾100億元,且LP集中,總數不超過10家。鼎暉第二期人民幣基金同樣計劃募集80億元,但從募資方式和路演次數對比,成本遠遠高于弘毅。尤其是,這期基金很大部分募資份額計劃通過第三方募資中介來完成。而眾所周知,基金發行人要支付中介機構募資服務費、管理費分成,以及未來投資收益分成……成本高昂。鼎暉募資真的如此困難?何以要為中介打工?
其實,鼎暉募資困難也許早見端倪:2008年,其第一期人民幣基金計劃募集50億元(弘毅同期也計劃募集50億元),但最后以41億元交割,而弘毅50億元募集計劃順利完成。
另外,其選時能力也受到其潛在LP的質疑。尤其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整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趨于謹慎,本土大型股權基金投資放緩,而鼎暉當年投資活躍,并獲得第三方評價機構授予的“年度活躍獎”。而2008年的中國市場,盡管A股從2007年10月最高點6124點回落,滑向熊市,但一級市場的估值并未同步下降,投資成本依然很高。歷史經驗證明:在估值高點募集的基金往往沒有太大優勢,因為上游投資人的回報預期還在高位,他們要求基金管理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他們創造更高的投資回報,而下游資產價格也仍然沒有降下來,該試點的基金一般回報率不會太理想。事實也證明,在2007、2008年股市高點前后募集的基金,如果以PRE-IPO為投資方向,收益都不會太好。如2007年鼎暉第三期美元基金,其收益率和資本回報倍數都遠低于運作的其他基金。
最重要的是,隨著A股市場,尤其是創業板估值回歸,靠一二級市場套利空間謀取投資收益的操作手法越來越不樂觀,一些大型本土PE開始把投資觸角伸向海外,去估值更低的市場尋求收益。在ChinaVenture發布“CVAwards 2010年度中國最佳私募股權投資機構Top30”中,2009年排名行業第三位的鼎暉滑落到至第18名。
而鼎暉仍然緊盯PRE—IPO,且投資方向轉向5~10億元標的的大型項目,而鼎暉十多年來的優勢是投資民營企業,且單個項目投資額在5~10億元的數量并不占主導地位,這意味著鼎暉二期人民幣基金要改變玩法,其過往經驗能否奏效?過往業績能否參考值得思考。
《融資中國》記者報道,一個月來的奔勞,令鼎暉創始人、董事長吳尚志略顯憔悴。因王功權突然離職需要協調LP和相關方關系,而更讓其費心的則是鼎暉第二期人民幣基金的募資。事實上,這期80億人民幣基金的募資過程與其他大型基金,尤其是與之實力相當的弘毅來說,進展并不十分理想。
PE進入品牌化時代
對于王功權“私奔”事件,鼎暉的應對可圈可點,也是其嫻熟處理危機的表現:首先是強調第一時間告知LP與企業,這是“契約精神”的體現。“在突發和公開的情況下,面對國內外LP對事情的質疑,我們24小時即通知到每個投資人,盡管當時還沒有解決方案。”吳尚志告訴媒體。據黃炎介紹,在王功權事件后各個項目負責人在第一時間飛到項目前線,與企業負責人進行誠懇客觀地溝通,最終獲得了企業的理解。
其次,鼎暉強調“平穩過渡”,王功權離職后,其職務將立即由鼎暉創投合伙人黃炎接替、全權負責鼎暉創投的運作和日常工作。資料顯示,自2010年8月起,人民幣基金成立后不久,鼎暉已在內部啟動人事調整計劃,由黃炎負責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而許尚威、陳文江等也依然分管著基金內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再者,口徑相對統一。私奔事件初發時,眾多財經媒體記者都先后發文,但第一天基本上都沒拿到什么真材實料。鼎暉與公關公司都客氣而有禮貌地告知“會第一時間告知大家。”事實上,后來的私奔新聞基本上糾結在王功權的私事范圍之內,更多的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王本人的指責,這顯然已經撇開了公司,焦點直指王功權本身的感情生活而非鼎暉。
此外,還有時機的選擇,劉聰的采訪應該是一篇比較全面的還原鼎暉化解危機的文章。黃炎在恰當的時候面對媒體,而非風口浪尖上出來,時機選擇上也符合了媒體的遺忘規律。
回頭看幾個月來鼎暉的應對情況,應該說還是比較從容,效果也比較理想。但并非每一家VC/PE都能如此從容地面對危機。毫無疑問,VC/PE進入到一個品牌化時代。
創業板開啟前后,中國VC/PE遍地開花,提到數量有說2000家,有說6000家,整個數字很難統計。全民VC/PE自然帶來機構水準良莠不齊。那么,在LP與創業企業甚至在公眾的眼里,究竟什么樣的VC/PE是好的健康的VC/PE呢?
值得信任、穩健而不失進取的,既能把握住最好時機又能持續賺錢的,低調的同時又能被圈子認知的……標準不一而足。但如何實現這些看似矛盾而又表里歸一的目標呢?
首先,要有好的理念與文化來沉淀品牌的內涵。好的VC/PE文化是磨礪出來的,是能夠運用到實踐中戰斗的、被團隊廣泛認可的。比如深創投講全國布局,它就是實實在在的引導基金;比如達晨的“以外資的眼光看項目,以內資的手法做項目”,融化在企業的精神內核中的。明星項目高過上市數字,團隊形象大過英雄主義。
此外,還有適度的神秘化而非被妖魔化。VC/PE是有門檻的,一味地強調工廠化、地攤化對公司不利,所以需要適度的神秘化。而過分的神秘化與過分的拉低身份則是妖魔化的表現,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合作方以一個咄咄逼人的、奢利的形象站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