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故此我們擁有許多與禮相關的文化結晶,高校禮儀課程應吸收我國有關禮的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根據我國的國情并與西方禮儀結合,通過傳統文化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使學生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禮人,引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重禮、知禮、懂禮、行禮。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禮儀教育 “禮”與”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Penet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ollege Etiquette Course
QI Wendong
(Sanya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Abstract China has the \"ceremoni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we have many cul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eremony, ritual college courses should absorb the ceremony of China's heavy heritage of this country'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ccording to etiquette combined with the wes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is a carrier of etiquett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Enable students to read books of sages, established gentleman products, be polite people, and guid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olite, understand ceremony, salut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tiquette education; \"etiquette\" and \"virtue\"
禮儀是一種文化傳承,其基礎是敬人,其根基在于德行,因此禮儀課已經不能在是趨于表面的講述站坐行蹲的行為準則,而應當更加重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對品德修養的提高,我們的禮儀課就要做到讓學生外正其容,內正其心。
1 “禮”與“德”的關系
《史記-周本紀》記載,殷周之際,武王伐紂,把商朝推翻了。武王問周公:“怎樣才能使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歷史做了一個詳細的梳理和思考。他發現商朝前期的一些王還是很好的,特別是像祖丁啊,武丁啊,有的在位五十多年,有的在位七十多年,當時國力非常強盛。到后期的那些王,在位時間都不很長,或五六年,或三四年,都是短命的王。周公認為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失德。周公認為商朝的滅亡不是由于天命,而是由于他們失德。失德者失人心,失人心就必然滅亡。周公提出一個口號,叫“明德”。
禮儀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道德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禮”。因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低可以從對人處事以及生活態度中反映出來,而“禮”就是個人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國古圣先賢將“明德”作為治國之根本,我們在大學課堂上也應讓學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是做人之根本。禮與德互融為一體,兩者相互印證。
2 精選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禮儀教學中
我國古代不僅有清晰的以禮儀教育為主的德育理念,而且有汗牛充棟的蒙書作為禮儀教育教科書,還有嚴密的禮儀教育實施體系,待我們繼承與弘揚。《禮記》就是我國古代一部記載禮制、禮儀的書籍,書中記錄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一些問答,講述的就是修身做人的準則,在《禮記》中就教導說“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要懂得自謙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個擺地攤的,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不要因為貧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視別人。
2.1 《禮記》與禮儀課相結合闡述禮者,敬人也
在禮儀教學中第一堂課我往往用《禮記》首篇的一句話來解釋什么是禮,“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這第一句話就講出了禮儀的核心——“敬”,禮是以敬為主的,所以朱熹說“毋不敬”是一部《禮記》的綱領。在哪里敬?沒有一個地方不應該敬,甚至于四下無人的時候也要敬,因為四下無人還有很多桌椅板凳,你可不能把它擺歪了,所以我們從這里能看到我們圣賢人特別強調“慎獨”,沒有人在的時候還是一樣恭恭敬敬。在講禮儀課時我要求學生首先要做到“敬”,這個“敬”是對人、對事、對物,到對學問都要恭敬,要讓學生時時想到尊敬自己,尊重同學,尊重老師,尊重學業,做事的時候知道自律。我們現在老是要求學生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總是在行為上作硬性規定,而很少讓學生在內心把恭敬心樹立起來,所以效果很差。如果讓學生懂得禮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讓他凡事用這個“敬”字去衡量,效果就會好的多。在大學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已經上課了還會大搖大擺走進來的學生、在課堂上打手機的學生、穿拖鞋背心來上課的學生、回答問題連站都不愿意站起來的學生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學生心中沒有對自己、對他人、對學業的恭敬之心。只有“恭敬”的心在學生心中猶然升起時,禮儀的那些操作規范、儀態儀規才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不然我們學生學會的只是做表面功夫,還是不明白做這些的實質是什么。
通過“毋不敬”我們可以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無論什么事情,首先為對方著想,比如在寢室看電影(下轉第129頁)(上接第88頁)聽音樂會不會影響其他同學休息?其實每個人的心中有了“敬”字,就可以衍生出很多東西,就學會了如何禮讓。
2.2 《弟子規》與禮儀課結合闡述接人待物的規范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為人處事接人待物應有的禮儀規范的集成,是古圣先賢的做人道理,他分別用七個問題來闡述如何做人,現代禮儀也同樣涉及到了這七方面的內容——“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書中更為詳細的闡述如何對父母行孝。古人對孝的重視度極高,所謂“百善孝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門”。
“孝”——《弟子規》中講“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需順承” 父母教導的道理,必須恭恭敬敬諦聽。一般來講,父母的人生閱歷豐富,而且,他在教導子女時以慈愛心所引發的語言,肯定有價值。所以,我們教導學生要好好聽父母教導,如果抱怨這不但會傷了父母的心,連自己父母都不恭敬的人如何去尊敬別人,這種人的修養也成問題。
“悌”——如何關愛兄弟姐妹。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為子女理應頂戴父母;而悌字,是“心”旁邊加“弟”,是說哥哥心中要有弟弟。
“謹”——做事要小心翼翼、認真對待,不要任意妄為、敷衍了事,而應該認真謹慎。
“信”——就是誠實、守信用,做什么事、說什么話乃至起心動念都不虛偽狡詐,老老實實地去持行。
“泛愛眾”——這是一種廣泛的愛,對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類,皆以慈悲心一視同仁。類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關愛一切眾生。
“親仁”——親,是親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也就是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好老師。
“有余力,則學文”——除了上述六層內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時間、精力,還可以學習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識。
《弟子規》這部書體系是出自《論語·學而篇》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故而是圣人訓。
2.3 《孝經》將行孝的意義提到更高的層次
《孝經》對“孝”的意義作出了更寬泛的解釋,他提出孝是“至德要道”,從而將孝的地位抬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孝是人最根本的行為準則,也是教化的源泉所在;它的基本內容是不毀傷父母給予的自然之體,而最高的表現形式是通過行孝,名揚天下后世,光耀父母;人在青年時期以事奉親人來體現孝道,中年則以服務于國君為孝,晚年則表現為致力于成為典范表率的實踐。
當前的大學禮儀教育雖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我們去研究和探討。我國有著豐厚禮儀文化底蘊和豐富禮儀教育經驗,因此我們應當吸收和借鑒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古為今用,是改進和發展大學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文明禮儀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弘揚傳統禮儀文化、重建禮儀之邦、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引用三部圣人的經典《禮記》《弟子規》和《孝經》,首先借用《禮記》中圣人的教導將學生的恭敬心升起,把德解為一個“仁”字,說“仁者愛人”,有德的人必然最懂得愛人,懂得珍視人的價值,懂得尊重別人。用《弟子規》的做人方法教學生如何立足于社會;《孝經》使一個知禮懂禮的大學生可以站在立足社會報效國家的高度做一個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一分子。
參考文獻
[1] 王鍵敏.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與道德教育.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04.
[2] 金正昆.社交禮儀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 索達吉堪布.《弟子規》講記.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