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本文借助于價值理論對學科價值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
關鍵詞 學科 價值 學科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heory on Value of Disciplines
LI Yanl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heart for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of higher institutions. In reference to theory of valu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value of disciplines.
Key words disciplines; value; value of disciplines
價值是實踐的內在尺度和基本指向。“物的價值因人而異,客體的價值依主體而定”,具體的主體性是一切價值的根本特性。①對學科價值的研究有利于對學科形成理性的價值判斷,從而正確引導學科的建設與改革。
1 價值的內涵
價值的本質是“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主客體關系”和“客體主體化的內容與程度”。所謂“客體主體化”,是指主體按自己的面貌(尺度和需要)改變了、影響了客體,使客體越來越適合于主體,服務于主體,打上主體的烙印,即把主體的尺度運用于客體,主體尺度變為客體變化的準則。②
價值,實質上是人類活動中雙向內容的一個方面,是主客體動態統一過程中的一項內容;價值的本質,是指“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和內容,是一種“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主客體關系”。
2 價值的類型
在劃分價值基本類型時,應時刻把握價值的本質在于客體滿足主體需要這一基本線索。
(1)按價值關系的主體承擔者——人的需要來劃分。價值是一種主體性概念。從主體角度劃分是最基礎的劃分。價值可以相應地分為三種: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物質-精神綜合價值。這是對人的物質和精神共同需要的滿足,或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統一,這一類的價值有:科學的社會價值、人類實踐活動的價值、文明、社會進步、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等。
(2)按價值關系的客體承擔者來劃分。從客體角度劃分實質上是對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本身進行價值分析,看客體從哪些方面能夠滿足主體的不同需要,可分為物的價值、精神現象的價值及人的價值。③
3 學科價值
學科價值是價值在學科中的體現,通過以上對價值本質的分析,不難看出價值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主體需要、客體屬性及人創價活動。所以,我們在研究學科價值時也應包含這三個基本要素。首先要研究學科的屬性,其次研究主體對學科的需要,還要研究學科的主體化過程。
3.1 學科的本質
學科是知識形態、活動形態和組織形態的統一體,是主體為了教育或發展的需要,通過自身的認知結構與客體結構互動而形成的一種既有利于知識傳授又有利于知識創新的組織體系。其中,學科的知識形態是學科的核心,活動形態是學科的基礎,組織形態是學科的表現形式。知識形態是學科的本質屬性,而活動形態和組織形態是學科的非本質屬性。④下面對學科三個屬性進行價值分析:
(1)學科的知識形態是學科的本質屬性,學科具有全面育人的屬性,學科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情感和思想的體現以及人格力量的外化。在知識的研究、編撰、傳授和創新活動中,人所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本身,還包括知識所蘊含和表達的智慧、情感和思想,從而提升人的整個人格。因此,學科的精神價值包括審美價值、認識價值、道德價值等。人類具有能動性,可以把精神變物質,如科學知識帶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某些個體而言,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改變其生活條件等,這些都表現為物質價值。
(2)學科的活動形態是圍繞學科的知識形態進行的,包括科研活動、編撰活動、知識傳授活動及知識創新活動。這種形態最能反映主客體關系,體現了目的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的統一,即物質消費價值與物質生產價值的統一,精神享受價值與精神生產價值的統一。我國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體現了物質消費價值;科研活動最終還是服務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點體現了學科的物質生產價值;知識的編撰、傳授及創新活動實際是對精神產品進行儲存、傳播和新的創造,這體現了精神生產價值;知識的傳授及創新對被教育者和教育者來說也是占有和享用社會精神產品的過程,同時帶來精神享受價值。事實上,每一精神價值,都同時既是精神享受價值,也是精神生產價值。精神產品的每一次享用,都同時生產出新的精神(下轉第145頁)(上接第88頁)狀態,因此,精神享受的過程在直接的意義上是精神生產的后加工過程。
(3)學科的組織形態,既包括知識的組織形態,也包括以知識活動為紐帶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組織形態。實際上,大學就是學科的一種組織形態,它既是學科的集聚地,又是學科的策源地,也是學科知識和學科新人產生的主要場所。大學以其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成為學科發展的主要陣地。學科的組織形態猶如價值的生產加工廠,滿足著主體教育和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主體的個人和社會價值的載體,是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的平臺。“貢獻”是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實質和核心,“享用”是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的條件和手段。⑤學科培養人才的功能最終是為了向社會輸送人才,而個體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先汲取學科的給養,首先實現精神享受價值,再實現精神生產價值。個人的自我價值并不是一種抽象的個人價值,而是個人的現實社會價值在自身上的體現。任何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都是占有實現一定社會價值成果的過程,是一個社會生活的過程。⑥
3.2 主體對學科的需要
主體對學科的需要當然也包括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及物質-精神共同需要。主體以學科的組織形態為媒介,通過學科的活動形態,獲得學科的知識形態,從而進行創價活動。這種主體的需要包括科學發展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受教育者的需要等。任何一門學科,作為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其發展要受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的影響,是大學學科發展的原動力。社會需求成為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當今社會在越來越依賴于學科發展的同時,還越來越控制和影響著學科的發展,需求是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這種需求不僅為學科發展提供豐富的材料,還為學科發展提供大量的課題。離開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科的發展盡管受社會需要的規約,但也應滿足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工具,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之前,受教育者應先很好地享受精神價值,而精神享受價值與精神生產價值是統一的。
3.3 學科主體化過程
學科主體化是客體主體化在學科中的具體運用。所謂學科主體化,是學科主體為了教育或發展的需要,按自己的面貌(尺度和需要)改變、影響學科,使學科越來越適合于主體,服務于主體,即把主體的尺度運用于學科,主體尺度變為學科發展變化的準則。這也是學科價值的本質所在。
學科價值來源于學科所固有的屬性,取決于主體教育或發展的需要,產生于學科的主體化活動。學科價值研究的重點就在于研究學科的屬性如何更好地滿足主體的需要,適合于主體,服務于主體。
注釋
① 李德順.學科與學說:價值研究的層面[J].哲學動態,2002(10).
② 李德順著.價值新論[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73.
④ 孫綿濤,朱曉黎.關于學科本質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2007(12).
③⑤⑥李德順著.價值論—— 一種主體性的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66-170、19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