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主要通過對在校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調查問卷進行擇偶動機與擇偶目標、擇偶標準、擇偶方式、擇偶范圍四個方面的資料分析,得出了以下兩個結論:在校女碩士生的擇偶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具有現代性,注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門當戶對”的擇偶模式是在校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重要特點。
關鍵詞 擇偶觀念 擇偶價值取向 在校女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Mate Values of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LI Junli, WANG L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by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questionnaire mate values for the target mate motivation and mate, spouse, mate way, mate range of four aspects of data analysis, reached the following two conclusions: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mate values of diversification, with the modern, focusing on \"material\" and \"spirit\" of the dual meet; \"perfect match\" of female mate choice model is the master's mate in the school values the important feature.
Key words mate idea; mate values; female graduates in the school
1 問題緣起
女碩士生是高學歷人才,她們的成長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而女碩士生的擇偶問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校女碩士生基本處于22~26周歲,擇偶問題是她們必須面對的一大人生問題。正確處理好擇偶方面的問題,對于她們今后人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而現實社會中在校女碩士生的擇偶狀況卻并不樂觀。有的女碩士生在2到3年的碩士生學習時間里,由于忙于實驗或忙于論文寫作,并沒有把過多的時間用于考慮擇偶。她們通常抱有順其自然的態度,認為畢業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后,就可以遇到合適的配偶,這種心態會使她們錯失一些時機,使擇偶成為一件棘手的事情;有許多女碩士生則認為自己學歷高,無形中提高了對未來配偶各方面的要求,這種錯誤的擇偶價值取向,不利于她們順利地找到屬于她們的幸福,這些現象表明在校女碩士生在擇偶價值取向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80名在校女碩士生作為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89%。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在通過網絡、圖書館、資料室等途徑,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歸納與科學分析利用。在此基礎上,對280名在校女碩士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通過發放自制的《關于在校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調查問卷》,收集第一手資料,運用軟件spss16.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錄入和頻率統計、描述統計等分析,得出研究結果。
2.3 概念界定
(1)擇偶觀念:是主體在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文化背景挑選結婚對象的過程中所持有的價值判斷和態度傾向。主要包括擇偶動機、擇偶標準、擇偶方式和擇偶范圍四方面。因此,筆者將女碩士生的擇偶觀劃分為擇偶動機、擇偶標準、擇偶方式和擇偶范圍四大指標進行測量。
(2)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在選擇和決策事物(包括人、事、物)價值時的一種傾向性。丁文認為,男女在選擇配偶時,應充分重視雙方價值取向的一致性。①
(3)擇偶價值取向:擇偶價值取向是人們在擇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穩定傾向,是主體的價值取向在擇偶問題上的具體體現,涉及擇偶時遵循的價值標準有哪些,哪些擇偶價值觀對擇偶起到導向及決定作用等問題。
3 資料分析
3.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所調查的在校碩士生是基于年級、專業兩個方面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250名在校女碩士生中研一72人,占29%;研二122人,占 49%;研三56人,占22%。被調查對象的專業類別為理科的占總體的75%,文科的占總體的25%。
3.2 調查結果分析
3.2.1 擇偶動機與擇偶目標
根據調查顯示,51%的女碩士生最主要的擇偶動機是“尋找人生伴侶,組建家庭”,18%的人選擇了“追求真愛”,7%的人選擇了“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2%的人選擇了“迫于父母和社會的壓力”,1%的人選擇了“看到周圍好多人都有對象了,隨大流”,但也有21%的女碩士生把“自己年齡不小了,應該找對象了”作為最主要的擇偶動機。
由此可見,女碩士生的擇偶動機基本正確,但也有一小部分女碩士生的擇偶動機存在偏差,她們只是迫于年齡的原因而去選擇配偶,這必將影響她們整個擇偶過程及結果。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的確有一部分女碩士生對自己的年齡有所擔憂,不希望自己成為“剩女”。
據調查顯示,48%的女碩士生擇偶目標是“找一個彼此喜歡的人”,38%是為了“找一個適合結婚的對象”,9%的人選擇“找一個愛自己的人”,3%的人“找一個有經濟實力的人”,2%的人“找一個自己愛的人”。
從這一點上顯示出,女碩士生在擇偶中,對安全感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她們偏向于選擇愛自己的人而較少的選擇自己愛的人作為自己的人生配偶。
3.2.2 擇偶標準
(1)結果表明,在對各項擇偶標準的重視程度中,本問卷從17個方面來調查女碩士生對擇偶標準的重視程度。女碩士生對各項擇偶標準重視程度的眾數情況如下:眾數為非常重要的有:人品(212人)、忠貞(188人)、感情(162人)、健康狀況(150人)、性格(140人)。眾數為重要的擇偶標準有:生活習慣(140人)、能力才干(130人)、思想觀念(130人)、發展前途(124人)、興趣愛好(110人)。眾數為一般重要分別有:相貌(154人)、家庭背景(150人)、經濟狀況(住房條件等)(130人)、身高(126人)、年齡(120人)、學歷(116人)、職業或專業(108人)。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女碩士生最看重對方的人品、忠貞與感情。對感情的重視度高也可以從“在擇偶時,您更看重感情基礎還是物質基礎?”這道題中得到相同答案。研究顯示,54%的女碩士生更看重感情基礎,44%的人認為兩者同等重要,只有2%的人認為物質基礎更重要。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碩士生,自然而然對情感的需求高。她們希望自己的配偶不僅能與之共同生活,在生活上互相幫助,更渴求對方了解自己,能在精神層面上進行交流與溝通,與自己達到某種共鳴。這點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將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的層次論同樣也適合于婚姻。②
(2)調查結果顯示,46%的女碩士生能接受對方的學歷是博士及以上, 64%能接受為碩士,65%能接受對方的學歷是本科,只有2%的人能接受本科以下學歷(由于此問題可多選,因此百分比之和大于100%)。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女碩士生追求學歷上的“門當戶對”,要求雙方學歷懸殊不能太大。
(3)“一個正在上學的人與一個已經工作的人,您會傾向于哪一個作為您擇偶的對象?”54%的女碩士生選擇已經工作的,33%選擇無所謂,只有14%的人選擇正在上學的。由此可見,女碩士生對安全感、穩定性的要求較高,擇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
(4)調查結果顯示,95%的女碩士生希望自己的對象是一個認為工作與家庭同等重要的人,3%的人希望其對象是重家庭輕工作的人,1%的人希望對方是重工作輕家庭的人。調查顯示,女碩士生的家庭觀念很強。
3.2.3 擇偶方式
調查結果表明,65%的女碩士生會主動向自己喜歡的人表白;32%會給對方一些暗示,但不會表白;只有3%的人不會主動表白;同時調查的女碩士生中沒有人選擇“一定要等著對方向自己表白”。這說明,女碩士生不再一味被動接受屬于自己的珍貴感情,她們已經勇于主動向自己心儀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爭取屬于自己的幸福。
調查的女碩士生中,90%的女碩士生能接受“自己找”的擇偶方式,74%的人能接受“父母、親友、同學等介紹”,21%能接受“父母、親友、同學等幫忙征婚”,7%能接受“自己征婚”。(此題為多選題,因此各數之和大于100%)。這個結果表明,對于擇偶,女碩士生還是把擇偶當作自己的私事來看待,她們不樂于選擇“征婚”這種開放的現代擇偶方式,更多地去選擇通過自己和自己的人脈去尋找人生伴侶。
3.2.4 擇偶范圍
調查結果表明,42%的女碩士生可以接受配偶的年齡比自己小,35%勉強可以接受,23%絕對不能接受。在詢問到認為最合適的年齡差距為多少時,70%的女碩士生認為男大女小,男方比女方大3歲及以內的年齡差距最合適。可見,雖然也有不少女碩士生可以接受配偶的年齡比自己小,但絕大多數女碩士生依舊認為傳統的“男高女低”婚姻模式是最為合適的。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在校女碩士生的擇偶動機、擇偶標準、擇偶方式和擇偶范圍四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了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基本結論。
(1)在校女碩士生的擇偶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具有現代性,注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女碩士生認為非常重要的前3項擇偶標準分別是人品、忠貞、感情。同時,認為“經濟狀況(住房條件)” “職業或專業”等一些擇偶標準只是一般重要。可見,女碩士生對“精神”的要求高于“物質”的要求。對男性人品的好壞、對方的忠貞度以及雙方的感情最為在意。對物質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在實際的擇偶選擇中,女碩士生對物質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一般重要”。問卷結果顯示,將近60%的女碩士生不能接受“裸婚”。超過一半的女碩士生會傾向于選擇“一個已經工作的”男性作為自己的配偶。她們追求的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
女碩士生注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結合,與男女不平等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擇偶中,女碩士生對配偶的要求高于男碩士生對配偶的要求。她們希望婚姻能成為自己的一把保護傘。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逐漸趨向平等,女碩士生會越來越重視對感情等“精神”層面的追求。
(2)“門當戶對”的擇偶模式是在校女碩士生擇偶價值取向的重要特點。調查中,46%的女碩士生比較同意“‘門當戶對’很重要”這句話。調查結果顯示, 65%能接受對方的學歷是本科,64%能接受為碩士,46%的女碩士生能接受對方的學歷是博士及以上,只有2%的人能接受本科以下學歷(由于此問題可多選,因此百分比之和大于100%)。同時,71%的女碩士生希望其對象總體條件比自己的好一點,14%希望與自己的條件一樣。這說明女碩士生追求學歷、總體條件等方面的“門當戶對”。
注釋
① 丁文.家庭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② 梁青嶺.現代婚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