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黨和國家政治經濟等工作的生命線,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這其中又以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所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本文試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個角度出發,論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懂得并善于利用網絡手段。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手段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Using Network
JIN Shengta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 as a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lifeline, etc., entrusted with important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era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mong them, this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impact of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from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 angles, demonst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understand and make good use of network tool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necessity; feasibility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黨和國家政治經濟等工作的生命線,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和職責。在新世紀新時代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這其中以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所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
網絡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做好工作就必須對新的環境有所了解和掌握。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要求和受教育者成長發展規律進行的原則,網絡應該作為一個新工具、一種新手段積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重視網絡的影響力,提高自身的網絡手段利用水平,并積極地將傳統的工作模式網絡化。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用網絡工具的必要性
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聯系加強,導致社會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影響力增強。從當前高校發展和建設環境來看,各高校都加強了和社會各界的聯系,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持續至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是迫使高校加強了和就業單位的聯系和交流。為了培養能夠適應企業需求的大學生,各高校在不同學年段設置了多項社會實踐活動,以通過這些實踐活動鍛煉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它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學生在校時間變短,和教師交流時間更少,導致一些即時的思想問題不能及時反饋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學生在社會實踐環境中會遭遇各種情況,一些負面的言論和經歷沖擊了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正面性、積極性效果。因此,這兩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找到一個更有效、更利于學生反饋真實思想狀況的渠道和工具,構建一種新的師生關系,而網絡手段則是首選。網絡手段的即時性和虛擬性都有利于學生主動及時的反映自己的思想發展狀況。
教學設施,尤其是多媒體設備的應用使得教師的教學工具、手段增多,簡單的課堂教具已不能滿足師生兩方面的需求。具有生動形象、直接快速等特點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目前已成為各高校教育設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并不能只是簡單的給學生看一些圖片、視頻,聽一些音頻就可以的。對多媒體的高效運用要求工作者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較廣范圍的多學科知識等等。工作者必須運用網絡的豐富資源才能獲得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可用材料,真正用好多媒體設備。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網絡資源應用程度是密切聯系的。
新生代大學生自我教育手段增多,受到家庭、社會教育影響增多,心理、生理發展呈現發展不同步、不全面的狀態。他們強烈要求自主性,但是獨立的正確判斷能力又不足。新生代大學生早早的接觸了網絡,運用網絡工具的頻率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情況。通過網絡世界的海量信息資源,他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等。但由于還沒有真正形成穩定的評判標準,他們又容易被社會輿論的熱點引導。在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與顛覆的背景下,新生代大學生極有可能被這些勢力誘導和利用,出現不利(下轉第93頁)(上接第60頁)于我國社會建設和他們自身發展的言論與行動。這也代表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教師自身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需要決定了其網絡技術和運用能力要不斷加強。隨著社會經濟的大力發展,國家以建設高技術人才為目標大力投資高校建設。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安排為675萬人,比2010年實際招生人數662萬人還增加了13萬人,增幅約2%。從這兩個數據來看,結合近幾年來的社會就業壓力狀況,我們可以判斷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人才資源的狀況是供大于求的。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下,高校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拓展能力層面來應對新生師資力量的挑戰。這些能力中,會不會運用網絡、能不能很好的運用網絡是新舊師資力量的最大差異之處。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用網絡工具的可行性
學校設施建設保證(客觀條件)隨著多媒體設備進入校園,尤其是高校課堂,教師對于網絡工具的依賴性增強。各高校也都加大了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同時,國家加大教育投資的大部分也被用于學校硬件設備建設之中。也就是說,學校的硬件設施完全可以滿足教師學習網絡技術、運用網絡工具的要求。
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增多(主觀條件)隨著各方面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類大學,在大學生的課程設置中都包括類似計算機基礎技術教程的課程,進行網絡技術教育,培養基本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對于上崗較早、缺少這方面基礎教育的教師則由各學校自行組織教育培訓,確保教師基本了解和掌握網絡技術,保證了教師隊伍在網絡工具運用這一方面的素質不落后于時代步伐。
2010年12月8日,“浙江教育在線”網站刊登了這樣一篇報道——《湖州師院:50后與80、90后的網談人生》,報道中講述了湖州師院商學院黨總支書記沈曉陽教授在新浪網、搜狐網、人人網等大學生集聚的網站注冊博客,并以此為渠道和學生進行交流,分門別類的針對學生所關心和受困擾的問題進行引導,建立了一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取得可喜的成效的事跡,報道并不長,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運用網絡工具進行教育工作的實證。
綜上所述,從各方面分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網絡手段進行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懂得和擅長應用網絡手段。
參考文獻
[1] 溫海芳,謝克敏.網絡思政教育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中國遠程教育,2002(12):71.
[2] 周濟.占領新陣地把握主動權開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居民[J].中國教育報,2004.11.1(1).
[3] 蕭莉.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
[4] 韋吉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5] 李士杰.網絡作業帶給輔導員的思考[J].理論廣角,2010(15):210.
[6] 葉紹.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管理體制的問題與創新[J].教育學術期刊,2008(12):69-70.
[7] 張伯陽.學生班級管理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探析[J].社科縱橫,2009(5):157-160.
[8] 肖俊紅.基于BBS平臺的生生異步交互模式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5(9):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