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我們深切感受到教育對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興衰存亡都至關重要。本文對中國教育不公平的現狀作出了分析,闡述了原因、表現,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中國 教育 公平 不公平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Present Fair Situ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TANG L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With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nation through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we deeply feel the education deals with the matter of rise and fall of our nation, even of the national surviv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fair situ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explains the reason, expression, and put forward it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hina; education; fair; unfair
當今時代,教育公平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關系著全國絕大部分群眾的利益,關系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主席提到“雖然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但是教育發展不均衡,教育方面嚴重不公平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這充分說明了教育公平問題在我國還很突出。
1 中國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1)地區差異。中國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導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較大,這使得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在接受教育的機會、質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據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59%,而貴州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該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學率是20%,盡管比2009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但與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約3倍。在西部的偏遠地區,由于經費不足,師資力量短缺,要普及義務教育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2)城鄉差異。由于教育政策長期偏重優先發展城市教育事業,造成教育投入和師資條件不平衡的發展局面。農村的教育在辦學條件、教學水平,教育投入上都遠遠落后于城市。據2010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3.7億的人口約有50.2%居住在農村,而國家的教育投資主要向城市傾斜,農村的教學設備和師資條件長期處于不合格狀態之中。表現之一就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不足,危房面積較大。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農村中小學危房面積已經在2001年到2005年間減少了近30%,但危房面積仍超過2200萬平方米。雖然只有64%的中小學生居住在農村,但中國86%的校舍危房在農村,這表明農村中小學的校舍安全問題仍然比城市嚴重。
(3)教育資源配置失衡。2002年,社會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概5800多億元,可是農村只獲得了其中的23%,而城市獲得了絕大部分。在很多農村山區,九年制義務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多適齡孩子沒有機會入學,輟學率相當高。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師資得不到保證。國家級貧困縣保靖縣水田河鎮中學因為地處于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差,全校核編40名教師,兩年來調出14人,占35%,學生們只能上最基礎的幾門課。反觀城市中的學生,卻享受著不斷升級換代的教育設施,接受素質教育。這種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讓教育公平離農村的孩子越來越遠。
(4)困難群體公平受教育機會尚未得到充分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辦學條件不達標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而打工子弟學校老師的專業素質、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技能和公立學校之間又存在著一定差距,導致了農民工孩子接受的教育不均等。同時,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也得不到保障。
2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
(1)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東部沿海地區給與經濟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這無形中導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2006年的調查顯示,占全國人口28%的西部地區,教育經費基本上只占全國的20%左右,而高等院校數量、文盲人口、文盲率等數據,也大大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四川省統計局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儲蓄人均余額,四川省5099元,只及廣東17763元的29%、北京46331元的11%。由于收入差距較大,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支付能力差異自然也就較大。2006年原國家計委社會司副司長李守信同志研究,西部人均知識發展水平僅相當于東部的35%,獲取知識的能力僅相當于東部的14%,交流知識的能力僅為東部的31%。西部部分人群實際上處于與知識隔絕的狀態。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西部地區的發展。
(2)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雖然現在國家對教育投入了較多的財力,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下轉第15頁)(上接第1頁)2010年只達到3.15%,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農村稅費改革以后,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越來越大。據2009年對豫、皖、冀、魯西、黔、湘等地的68個縣調查,農村學校獲得的政府撥款約相當于教師工資的60%至80%,連發工資都不夠。此外,農村學校辦學規模小,教育成本遠高于城鎮,加上教育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著教育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在農村地區的擴展。
(3)政策制度不完善。現如今,“普九”的實現表明了我國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某些地區限制學生的戶籍,要求本地戶籍才能入學的制度,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不公。同時,對如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留守兒童受教育、殘疾兒童受教育等問題,還沒有可供依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
3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1)提高教育的質量。在義務教育普及后,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教育的質量上。注重教育的內涵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把促進教育的發展要,提升教育的質量作為根本。
(2)縮小差距。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建設資金的支持力度,促進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努力實現中西部教育“零差距”。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提高教師待遇,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并在農村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3)完善政策。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國家對弱勢群體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女、殘疾兒童等就學的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國家應將教育資源應向處于弱勢的地區和人群傾斜,特別是關注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子女以及殘疾兒童,以保證他們基本的受義務教育權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反映,與教育發展相輔相承。我們要在發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礎上求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教育公平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它是我們必須長期奮斗的目標。盡最大努力逐步縮小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是政府、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