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谶@個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幫助人們消除恐懼的作用。但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教育背景之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背負著恐懼,處于恐懼的氛圍之中。教育非但沒有消除恐懼,反而成為恐懼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重提教育愛。沒有教育愛,教育中的恐懼將有增無減。
關鍵詞 教育目的 恐懼 教育愛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Use of Love in Education
YANG Zhen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Therefore, it can help people to eliminate their fear. But in the modern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educator and educatee are in the fear of the atmosphere. Education not only can eliminate fear of people, but as the make of fear. In this case, we have to advocate the love in the education. Without it, fear will be more.
Key words aims of education; fear; education of love
教育本身是充滿愛的事業。對教師而言,愛是一種責任,一種理智,一種操守。但是,在當前充滿競爭的教育背景下,受教育者不再是教育者愛的對象,轉而成了教育者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感受到的不是愛和認可,而是日益加深的恐懼。而教育者自身也是受害者,只不過他們的恐懼來自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于是,教育非但沒有消除恐懼,反而成為恐懼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顯然,這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1 日益嚴重的教育恐懼
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陣地,學校里充斥著激烈的競爭。升學、考試就是馴服學生的工具,達不到標準就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戰勝別人,而不是自己真正學習到了什么。那些在競爭之中落敗下來的學生,不但得不到同情和理解,反而會招致嘲笑,時刻處于被別人嘲笑的恐懼中。因為隨時有失敗的可能,所以這種對失敗的恐懼揮之不去。這樣的心理體驗,勢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
學生們長時間的處于對教師尊嚴的懼怕,對師愛喪失的擔憂和對考試失敗的恐懼之中。教育應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價值,但是,人們卻片面地追逐教育的功利價值,忽視甚至排斥教育促進個人完善的非功利價值。如果教育只是一門職業,一個賺錢的方法,那么教師怎么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愛?身為人類工程師的教育者,有多少人深切地思考教育的目的?他們只是把教育作為自己謀生的一種手段,并沒有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這個基本要求,對學生的關心過少,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關心更少。
“從小學一開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懼的事情。從學生起,我身處太多充滿恐懼的課堂里,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生了憎恨學校的念頭。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占了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學生恐懼我,我都處于最糟糕的狀態。作為同事,我們的關系因為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系中……”①這是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描述。不難看出恐懼對他個人在學生時代的影響,也可以映射出,教師這一群體,在給學生制造恐懼的同時,自己也是受害者,也處于恐懼之中。職稱、公開課、學科帶頭人等名目繁多的競爭,使得教師的生存和學生一樣緊張。由此,教育活動奠基于教師和學生的恐懼之上,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恐懼教育學”②。
2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
當學校里充滿著恐懼,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教育究竟為了什么?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生活應當是教育價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應當圍繞“完滿生活”展開。
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應當成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全面發展指的是德、智、體、美、勞等均得到發展和發揮。但是事實上,我們只重視學生的智育,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學前一直到大學,都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立足課堂學習,使學生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成了教育的基本追求,最終導致學生的知識豐富,但是能力不足。教育要以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為己任,它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但實踐中,教師真正關心的是“聰明的”、對社會更“有用的”以及有升學希望的部分學生。
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過,“學校到了現在,真是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觀燈似的變得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有人顧及?!雹蹫榱颂岣呓虒W成績,強迫學生按教師的意志辦事,學生的申辯權被剝奪;對學生漠不關心,采取冷落的態度;對學生的進步毫不重視,卻不放過任何的過失;在學生缺少自信的時候,使學生看不到希望。這些行為就像是濃煙一樣籠罩著學生,對學生而言變成對受教育的一種恐懼。然而現行的教育恰恰就是這個樣子的,一日常規考核,每周綜合評價,按月兌現獎懲。相當一部分學生視學習為苦役,視學校為拘留所,視教師為陌路,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就是因為教育沒有真的面向所有學生,對這部分太漠視了。
現代教育,以培養人為目的,我國教育方針明確的提出培養四有新人。20世紀九十年代素質教育被正式提出,而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其核心思想是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試問,我們制造恐懼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3 教育以愛來進行
教育既然是為了人的發展,那么除了知識的傳承之外,教育還應該具有更大的意義,那就是對受教育者心靈的啟發和開導。這個過程需要教育愛。為什么孔子在學生中享有那么高地威望,裴斯泰洛奇被奉為“愛的教育之父”,馬可連柯教育流浪兒創立了光輝的業績,陶行知在他的學生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跡,用他們切身的經驗來說,就是“要有一顆以誠相待的心,真心實意地愛他們”?!敖逃唔殞逃行叛鲂模缱诮探掏綄τ谒纳系垡粯樱唤逃弑仨氂薪∪娜烁?,尤須有深廣的愛;教育者必須能犧牲自己,任勞任怨?!雹?/p>
但是,當前有些教育者對學生愛不起來,尤其是那些“難教育”的學生。于是對學生不是厭棄,就是威嚇、說教、管訓等,結果適得其反,學生對教育充滿了恐懼。扼殺和忽視愛的教育,是使學校里充滿恐懼的氛圍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要想消除學生的恐懼,進而消除教師的恐懼,唯有教育愛。教育源自愛,教育的價值和內涵取決于對教育的愛有多深。沒有愛做基礎,教育可能成為混飯吃的一種營生;沒有愛,教育活動可能成為一種強制灌輸,成為一種壓迫壓制的反教育行為。愛之于教育猶如水之于池。無愛之教育,如同失去生命與活力的無水之池。當教育中沒有愛,那也是一種教育,但是是一種是教育雙方產生恐懼的悲哀的教育?!皼]有長期培養的新鮮而深思熟慮的愛,是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的”。⑤
教育愛,可以使教育者不以訓人者自居,受教育者也不再被動的等待賜教,兩者在有益的活動情境中,會進行富有愛心的交流,從而逐漸產生志趣和情感上的共鳴,這將成為教育的巨大力量源泉,也是教育愛的價值所在。
注釋
① [美]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7.
② 高德勝.學校教育與制造恐懼[J].武漢: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1).
③ [意]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④ 劉鐵芳.新教育的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7.
⑤ [巴]保羅·弗雷勒.十封信:寫給膽敢教師的人[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