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時代發展、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及高等學校改革發展需求三個方面簡要論述了理工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國內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從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教師隊伍人文素質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大學生社團作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理工科高校 人文素質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Enhanc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WEI La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need for quality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from the times, develop innovative high-quality personnel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ree aspects, analyzed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to human existence issue, from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quality of teachers, campus culture, play a role in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has taken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human quality; countermeasures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①理工科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要將人文、藝術、哲學精神融入到科學知識的傳授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但是多年來由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造成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素質不全面的缺陷,很不適應時代的要求。②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已意識到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薄弱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許多學校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但總體來看對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人文素質教育環節與專業素質教育相比還明顯偏弱。
本文簡要分析了理工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人文素質培養現狀,提出了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的幾個途徑。
1 在理工科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強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架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的內在品質,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豐富大學的精神世界,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③大學生走向社會以后,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社會。現如今人文素質差是理工科學生培養中的最薄弱環節,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因此,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產業發展和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1.2 加強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是當前國內教育界的熱點問題,其中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來臨,對人才所應具有的特征提出的新要求。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理工科高校偏重科技教育和專業教育,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質下降,缺乏創新精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會做人做事,從而提高思想境界,樹立創新意識,這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畢業后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1.3 加強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改革發展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廣闊的科學視野、多方面的學識修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普遍重視文理結合,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強調在理工科教育中加強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加強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
2 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2.1 學校及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近二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理工科高校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科技成果的孵化,將科研業績作為考核教師業績的重要標準,教師也更注重自然科學的研究;學校和教師都把教育重點偏向于專業教育,強調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導致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缺失,學生理論知識多而人文素質明顯匱乏。
2.2 課程體系設置不利于人文素質的培養
多數理工科院校存在課程設置不適應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人文通識課學時與課程總學時相比所占比例很低,與理工科課程相比顯得明顯偏少,遠低于發達國家。另外國內理工科院校普遍缺乏人文類教師,學校每年真正開設的人文課程少,學生很難選到真正興趣所在的課程。總體上國內理工科高校普遍缺乏濃厚的人文精神氛圍,人文通識課程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無法起到強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2.3 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理工科高校的學生更重視課外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帶來的加分和保研政策,忽視人文課程的修習,部分學生在文字寫作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日常的學習中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偏差,部分學生不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心理成熟較晚,在挫折、壓力、困難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難的堅定信心。在處理人際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對同學缺少包容和理解,不能有效的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3 理工科高校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3.1 建設具有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教育課程是理工科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培養目標定位,結合學校自身的學科特點,建設具有各自學校特色的人文通識教育體系,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培養方案建設和學分設置中加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學分比重,增設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保證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對現有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進行優化,擴大人文課程的涉獵領域,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
3.2 加強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建設
教師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人文素質課程教師隊伍以及專業課程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建設。加強提高專業課程教師的人文素質,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面,在專業課堂的講授中,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將人文教育寓于專業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在理工科大學的校園里要形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學術環境與文化氛圍。以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科技節、文化沙龍等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把人文教育和素質培養融合于各種實踐活動中,在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逐漸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如舉辦業余黨校,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講座”、“名人講壇”等各種人文講座,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等。實踐證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4 結語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視,是有效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前提;改革人文課程體系,加強教師自身人文素質培養,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是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此外“授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主動積累,主動思考,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提升人文素養。
注釋
① 牟紅紅,何軍,王莉賢.論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科技創新導報,2009(36):185.
② 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57-60.
③ 盛常青,李紅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文學界,2010: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