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幸福生活是人類的終極追求目標,道德教育是一種使大學生獲得幸福品質的教育。在當今社會倡導物質幸福的影響下,大學生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也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更有甚者會偏離道德的軌道,因此應該有效發揮道德教育對實現大學生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道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應體現其應有的道德價值觀、幸福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做支撐以及幸福生活的保持有其內在的德行要求。
關鍵詞 道德教育 大學生 幸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Moral Education: An Effective Way for Students to Achieve Happiness
ZHANG Wenwen
(Educ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human goals; moral education is a way for students to gain happin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happines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ill change; the track will deviate from the ethical.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mportant role of students' happy lif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effective role: students' pursuit of happiness should reflect their moral values; happy life needs moral education to support; happy life has its inherent mor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幸福生活是人人向往并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也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話題。然而在當下中國物質繁榮的光環之下,人們的幸福感卻并沒有隨之提高,普遍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無助。在整個社會精神動蕩之際,我們不僅發現: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與精神面貌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與生長,他們正在偏離既有的道德軌道而離社會的期望越來越遠。①
1 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體現其應有的道德價值觀
幸福是人生意義實現時的積極的心理感受,不等同于單純的快樂??鞓犯嗟氖侵父泄儆臐M足而帶來的愉悅,是短暫而不持久的。幸福是一種比較穩定持久的情感體驗,會讓人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增加對他人或自我的認同感。道德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是人對善的追求,在此追求過程中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幸福的體驗。道德屬于心靈的世界或價值的世界,是在自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倫理境界。②幸福和道德并不對立,擁有幸福和擁有美德并不矛盾。
在當今社會普遍追求物質幸福的影響下,不再關注自我的善良、同情、博愛之優美人性的塑造,不再相信正義、節氣和勇敢,在大學生精神世界中滋長著可怕的冷漠感、荒謬感和無意義感。長此以往,將導致大學生不僅得不到自己的幸福,還可能會損害他人的幸福。若要獲得真正的幸福而免于被剝奪的恐懼,必須向內而不是向外,向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物質世界去尋求幸福。③因此,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應體現其應有的道德價值觀。
2 大學生幸福生活的實現需要道德教育做支撐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幸福在于德行。幸福是合乎德行的實踐活動,它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的善。道德教育具有強大的幸福功能,是溝通大學生與幸福的一座重要橋梁。它能夠提升大學生認識幸福、感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使大學生認清幸福的本質,摒棄錯誤的幸福觀,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創造幸福并享受幸福。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言:美德即智慧。教給大學生道德上的智慧,這正是我們今天的高校德育所缺乏的,同時也是最需要的。大學生需要通過創造性的活動使道德所具有的生命意義在現世生活中得以真實地體現,并在尊重他人的選擇中領會到自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④
幸福作為一種內心的滿足狀態,更多地是從個體主觀層面去達到的,這就要求教育者關懷主體的內心感受。幸福的內在本質特征是主動性和主體性,受動性和外加性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這也是幸福不能“教化”的原因。⑤也就是說我們只可能教大學生怎樣去追求幸福,怎樣去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幸福,卻不可能把幸福本身教給他人。相反,德行卻是可以教化的,德行可以使人的心靈超然于變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事物的本質,獲得真理。道德教育鼓勵人們去追求幸福生活,在生命歷程中做出正確的抉擇。
3 大學生幸福生活的保持有其內在的德行要求
大學生幸福是一種既關注自身生活的品質,也注重他人生活的幸福;既關注自身的發展,也注重對社會的貢獻;既關注當下的生活,也注重未來的發展,強調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感的幸福。因為幸福是具有主觀性的,不能被教化的,因此大學生幸福生活的保持有其內在的德行要求:尊重、公正、責任等。
3.1 尊重
尊重是人性的起點,是道德的底線,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基本前提。只有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個體的價值和尊嚴才能得到保障,而道德教育本身也才能成為“道德”的。大學生這一群體擁有自身的特殊性,對新鮮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感,求知欲望強烈,敢于挑戰自我,但是自尊心比較強,在人與事的處理過程中比較敏感,缺乏社會經驗。只有在教育過程中顯示出對大學生應有的尊重,包括尊重他們的人格、隱私、選擇等,才會讓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學會尊重他人。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會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才會實現內心滿足的狀態,進而擁有完滿德行的幸福。
3.2 公正
公正是一種無關曲直、不偏不倚的內含公平和正義的完美結合,它充分表達著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平等訴求。它是一種根本的、完全的德行,是一種完美的善。⑥當代大學生在物質能夠帶來幸福生活這一觀念的影響下變得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凡事首先為自己著想,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就對一切視而不見。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公平意識和正義感是十分必要的,使他們相信人是生而平等的,不應該帶有有色眼鏡看人,用賦有正義的眼光看待身邊發生的事,在現實社會中相信正義、節氣和勇敢,內心擁有公正的力量將會促進大學生幸福的實現。
3.3 責任
康德曾說過:“道德行為不能出于愛好,只能出于責任。”當代大學生中呈現責任心不強、對于未來社會缺乏擔當的事件屢見不鮮,不免引起教育者和家長的擔憂。責任作為大學生幸福的德行要求,追求的就是大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獲得自身的幸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幸福。這就要求大學生首先在道德規范的范圍內活動,不能做任何超越道德規范的事情。其次是在道德范圍內對責任擁有自覺意識,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責任心,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在學習上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本領,為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人際交往中努力做到誠實、友愛、互幫互助,強調服務他人和社會公民道德責任,避免利己主義;在家庭中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為家人分憂。有了責任心,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會擁有真實的幸福感。
注釋
① 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② 孔林.試述道德教育與幸福教育及其相互關系[J].當代教育論壇,2008(5).
③ 劉孝菊.論大學生幸福困境的超越[J].教育評論,2011(3).
④ 易連云.“道”、“德”的層次性與學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⑤ 張立英.德行與幸福的整合——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視角[J].科教文匯,2008(9).
⑥ 劉雨.論教師幸福的倫理內涵[J].現代教育論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