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宿舍矛盾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在得不到合理疏導的情況下容易發展成為心理危機。在概述心理危機個案的基礎上,從人際關系、家庭環境、所處年齡階段、個人性格以及自我認知等方面具體分析個案中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提出通過矯正不當認知來消除心理危機的干預措施,并建議輔導員在扮演“事件發現者”和“處理過程參與者”的角色過程中,把握合適的時機,找準切入點,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突發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
關鍵詞 宿舍矛盾 人際關系 認知 心理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Case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Dormitory Conflicts
LIN Hong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Abstract Dormitory conflicts are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students'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hat are not reasonable in the circumstances likely to ease the development of a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outlining the case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fro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amily environment, in which age, personality and self-awaren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ase-specific causes of the crisis, put forward by correcting wrong perception to eli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s, and suggested that counselors in the role of \"event finder\" and \"process participants' role in the process, take the right time, find the right way, us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prevent students' sudden psychological crisis.
Key words dormitory conflict; relationship; congnitiv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宿舍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分制、彈性學制的實施和宿舍硬件條件的改善,宿舍逐漸成為學生在校生活的中心場所之一。然而,部分大學生因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性格愛好、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而無法融入宿舍集體環境,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宿舍矛盾,人際關系惡化,進而激發心理危機。所謂心理危機就是指人們面臨突然的、重大的生活事件或變化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學者史拉橋指出,這種心理失衡容易導致個體情感、認知、行為及人際關系方面的功能失調以及對身體的傷害,甚至選擇對生命的放棄。①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對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關懷和短程幫助的一種方式。②可見,由宿舍矛盾引發的心理危機如果得不到及時干預,必將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從個案到一般,積極探究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根源和干預方法顯得非常有必要。
1 案例概況
小曾,女,某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二年級學生,與同班小林同住一個宿舍。小曾雖然來自城市,但家里比較貧困,是當地的低保戶。父親屬于截肢殘疾人,已喪失勞動能力多年,家里靠母親一個人做手工維持生計。進入大學后,小曾立志刻苦學習,順利完成學業,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回報父母。大一期間,小曾全面發展,不但學習成績好,課外活動也非常積極,宿舍里同學關系也非常融洽。
可惜,好景不長,在大一即將近結束時,宿舍矛盾出現了。臨近期末,小林經常邀請隔壁宿舍的小朱過來一起玩耍,有時到深夜不休,嚴重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和休息。起初,小曾出于保持同學關系融洽的考慮,不敢當面提出意見,偶爾在背后抱怨。隨著期末考試的逼近,小曾加緊了復習的進度,有時回到宿舍也不放松,而小林和小朱在宿舍的閑談和玩耍使她沒辦法安心學習,特別是當她想到自己家里經濟困難、要好好復習爭取拿獎學金時更是焦急和惱怒。終于有一次,沒等小朱踏入宿舍,小曾起身對小朱大聲呵斥:“你不要再來打擾我們宿舍了!”為此,小曾和小林的宿舍矛盾公開激化:小林認為小曾不近人情、不尊重別人的朋友;小曾抱怨小林自私、不考慮他人感受。自此以后,小曾陷入宿舍矛盾中。
大二第一學期開學后,小曾得知自己期末考試成績在班里排第十,情緒非常低落,慢慢變得沉默寡言。國慶前,小曾出現抑郁癥狀:每天都不想回宿舍,不想跟同學交流;上課沒精打采,經常因為一道程序調試不好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總是擔心學計算機專業沒什么用,怕以后找不到工作,感覺生活一下子失去目標;有自閉傾向,每次面對心理咨詢師,不愿意開口,最后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覺得活著沒意思,想自殺,但又沒有足夠勇氣”。一時間,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都束手無策,非常焦急。
2 心理分析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曾突發心理危機并有輕生念頭的直接應激源是與小林發生爭吵后,宿舍人際關系出現裂縫;而深層次的誘發因素則是其家庭環境、性格和所處年齡階段以及她對學業與就業關系的認識。
2.1 人際關系
我國大量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研究和個案研究發現:人際關系不良或惡化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剛踏入大學的小曾來說,她性格開朗、外向、好強,為人也積極樂觀,而且擔任舍長,在維持宿舍同學關系和諧方面很有信心;但與室友小林發生爭吵,強烈打擊了她的信心,使小曾有人際關系危機感,開始也懷疑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并慢慢走向自閉;同時,人際關系的障礙影響了小曾的學習,導致其期末考試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大學學習的意義。
2.2 家庭環境
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教育與期望、個人的成長經歷與肩負責任等均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曾在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從小教育她性格上要堅強樂觀和積極上進、生活上要省吃儉用、學習上要認真刻苦,父母對小曾有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她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對于小曾來說,她深知父親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經濟帶來巨大壓力,而自己作為獨生女,是家里唯一的支柱和希望,她肩負贍養父母和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這些家庭環境因素導致小曾對學業成績看得很重,希望通過獲取獎學金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所以,成績一旦不理想,小曾便覺得獎學金無望,因希望落空帶來厭倦情緒,并懷疑自己的能力。
2.3 所處年齡階段和個人性格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個體心理發展的青年晚期到成年早期。這一時期是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但還沒有真正成熟的時期,小曾出現心理危機也是心理沒有真正成熟的表現,自我意識存在矛盾沖突。一方面,性格外向、堅強、樂觀,自信能很好適應大學生活、應付各種困難和挑戰,好強的性格驅使她有較強的欲望去控制和影響他人;另一方面,其自我認識容易受情緒的影響,自我評價存在片面性,因為小小的人際障礙和學業成績不理想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這些因素導致小曾無法自我控制情緒和合理宣泄壓力,對生活和前途失去了信心。
2.4 對學業、專業、就業三者關系的認識
學業、專業和就業是大學生平時最為關注的話題。在小曾眼里,學習成績是評價一個大學生的主要指標,而且直接影響就業;同時,小曾對專業看的很重,覺得專業與就業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一旦成績不理想,小曾便開始否定自我,擔憂自己的就業前景和發展前途。以上種種因素導致小曾在人際關系、學業、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是不良情緒的集中表現,適當的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但壓力過大會影響身體健康,造成心理危機。小曾就是在諸多壓力下,爆發心理危機,產生了輕生念頭。
3 干預措施與效果
3.1 廣泛調研,全面掌握情況
首先,聽取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工作匯報,了解小曾的心理健康狀況、咨詢歷史以及近期咨詢的表現,從而斷定她目前有自閉傾向和輕生念頭。其次,向小曾室友、好朋友以及班干部了解情況,并召開座談會,挖掘小曾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源,得知事件的直接誘因是宿舍矛盾、簡接的深層次影響因素是個人成長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接著,與小曾家長溝通,進一步了解其個性、成長環境、近期與家人通話情況等,印證小曾心理危機出現的家庭因素。最后,與小曾所在社團負責人取得聯系,得知小曾在大一期間表現優秀,做事認真負責、待人熱情,在美術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和特長。
3.2 找準切入點,精心設計談話方案
首先,考慮以什么理由找小曾談話,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我決定以邀請小曾幫學院設計宣傳欄標題的契機與她交談。其次,根據已經掌握的情況,精心設計談話方案,對談話的時間、場地、方式、參與人員、內容等做了周密部署:談話時間定在小曾不用上晚課的一個傍晚,地點在學生工作辦公室,這個時間辦公室其他老師已經下班,可以排除談話中途其他學生的干擾;談話方式力爭做到“順藤摸瓜”,一邊設計宣傳欄標題一邊談心,避免老師與學生面對面談話的說教形式,也能使小曾放松警惕、敞開心扉;談話參與人員除了筆者和小曾外,還邀請了平時與小曾比較要好的同社團朋友小賴,三個人一起交談可以營造平等的氛圍,避免陷入兩人談話過程中無話可說的僵局;談話內容以大學的意義、專業與就業的關系、人際關系處理、壓力的調適等為核心主題,談話內容在實施前與小賴做了充分的交流,以達到理想的談話效果。
3.3 矯正認知,潛移默化地施展思想教育
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與信念是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③貝克認知療法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于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④從上述心理分析可知,小曾的心理危機主要是由于她對大學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不當認知造成的。因此,談話的主要目標是要從根源上矯正小曾的不當認知。
首先,肯定小曾的優點和能力,高度贊賞她在美工方面的天賦,這增強了她的自信。其次,以小曾課余為學院設計宣傳欄標題為切入點,闡明讀大學的意義:讀大學真正的意義不在于你學了多少專業知識和成績的好壞,而在于當你大學畢業若干年后、忘記所有書本知識后大腦里所留下來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培養高尚情操和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是讀大學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提醒小曾:讀大學,成績并不代表大學生的所有,綜合素質高低才是評價大學生的好壞的根本標準,即使想獲得獎學金也不能完全依靠成績。接著,用身邊的例子,告訴小曾:專業與就業的關系并非她想象的那么密切,雖然她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就業方向是非常廣泛的,前途也是光明的。進而,探討宿舍人際關系的處理:人與人之間個性的差異帶來思維的碰撞和相互的進步,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要學會承認差異、悅納他人、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學習和生活提供根本保障。
3.4 注重后期跟蹤,運用多種措施徹底化解心理危機
考慮到心理干預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談話后的跟蹤工作必須到位。首先,建立跟蹤小組,及時向老師匯報情況;以班級心理委員、室友、班干部等為核心骨干,細心觀察小曾的日常行為和思想動態,耐心引導她參與集體活動、敢于傾訴。其次,定期與小曾家長聯系,匯報情況,爭取家長的配合,幫助小曾盡快走出心理陰影。同時,平時利用面談、電話、QQ、短信、E-mail、書信等多種方式與小曾溝通,給予其關心和鼓勵,不斷消除其思想上的消極情緒和不穩定因素,及時化解其心理問題;并利用主題班會開展生命教育,使小曾認識生命、珍愛生命、超越生命。另外,還通過宿舍調換給小曾營造全新的生活環境,并為她爭取了國家助學金名額,使其得到極大鼓勵,解決了生活后顧之憂。
兩個月后,小曾課堂表現日趨好轉,學業進步很大,同時也不斷活躍在校園第二課堂中,整個人如獲新生。她在微博中寫道:在過去的日子里,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和壓力宣泄不暢讓我走了很多彎路;經歷了這些事情,我學會了如何調整心態和處理人際關系,恢復了從前樂觀自信的自己,對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我會選擇堅強地活著;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我走出心理陰影的老師和同學! 可見,小曾的心理危機被成功干預。
4 案例啟示
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處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情緒體驗豐富但波動較大,交往欲望強烈而心理閉鎖,容易因人際交往的障礙而引發心理危機。
高校輔導員作為第一線的學生工作者,被大學生視為良友益師,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最能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同時,學生也愿意與輔導員接觸,愿意接受輔導員的建議。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具有一定優勢,應該扮演好“事件發現者”和“處理過程參與者”的角色,把握合適的時機,找準切入點,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突發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一方面,輔導員要深入學生一線,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和應急處理預案,做到早發現、早請示、早處理。另一方面,輔導員要不斷健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充分掌握心理危機判斷和干預的系統方法,用責任心、細心、耐心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同時,輔導員在積累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要轉變思維方式,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避免單一的說教和空洞的理論,用良好的工作藝術深入學生、調查研究、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注釋
① 徐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邏輯與盲點[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01-105.
② 沈文青,劉啟輝.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J].中國青年研究,2007(11):82-84.
③ 趙曉杰.認知療法矯正青年學生心理問題的案例報道[J].中國現代醫生,2007(19):7-8.
④ 許嬋貞.認知療法的整合性發展[J].社會心理科學,2008(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