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球金融危機直接沖擊著大學生的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十分嚴峻,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和諧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就業難原因的分析,大學生就業力內涵的解讀,進而提出促進大學生就業力和諧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力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uyun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directly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job market, college graduates are very severe forms of employment,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is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forc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n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on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1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1.1 高校專業設置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日漸市場化,高校也加快了自身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并且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總體上看,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首先,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導致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較窄。其次,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滯后,沒有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教材陳舊,脫離時代發展的步伐,形成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最后,高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幾個課時,幾次講座,就完成了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無法解決大學生對就業困惑和難題。社會對人才的有效需求與高校無效供給,社會有限需求與高校過多供給的矛盾,出現“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局面,所以,當前的就業市場情況的供求矛盾不是人才“過剩”,而是另一種人才“短缺”!
1.2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欠缺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用人單位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畢業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良好的個人特質和從業技能。但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于學完本專業開設的課程,修滿規定的學分,缺乏對廣博專業知識的主動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適應性不強。有部分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缺失,甚至害怕挑戰和壓力。社會的期望值與大學生自身素質的這一差距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最終就業。
1.3 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當
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準。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對就業選擇還有很深的影響,片面認為要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就必須留在大城市、大單位,對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地執著追求,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和擇業取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并不是“人才”過剩,而是就業觀念問題。
種種因素表明,大學生就業難已經不是某一領域、某一區域、某一層面的問題,而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提升大學生就業力。
2 大學生就業力的內涵
當前重就業率輕就業力是一個普遍現象。就業率不等于就業力,就業率是時點概念,就業力是時長概念,提升就業力,才能保證持續的就業率。
2.1 就業力的概念
對什么是就業力(Employability),國內外有很多種解釋。英國學者Harvey、Locke和Morey(2002)認為就業?一般從學習而來,其本質是“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后,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①
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課題小組編制的《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問卷》,其調查結果顯示在實際工作中,對“責任心、團隊協作能力、傾聽能力、談判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忠誠度、問題解決能力、學習能力、處理人際沖突能力、壓力承受能力”等10項指標要求最高。②
2.2 就業力的構成因素
英國學者Knight和Yorke(2001)提出了就業力模型③,如圖1所示。就業力由學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個人特質(Personal Attributes)、從業技能(Skills)等三個相互影響的部分共同組成。學科理解力是指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學生不僅能掌握專業知識,更要能理解各專業知識之間的關系。個人特質是指有利于就業的人格和態度,如自我效能感、壓力承受力、責任心、適應性、忠誠度等。從業技能是就業力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原始創新、計劃組織、自我管理、學習、技術等技能。
資料來源:Knight Yorke(2001)
3 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力和諧發展之措施
溫家寶曾說“大學生不僅要懂知識,還要掌握技能,更要學會生存。”筆者認為要促進大學生就業力和諧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培養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高校應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應以積極心理學為新的理論背景和新的工作視野,融合職業指導理論和職業心理學,切實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端正就業心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就業力,促進健康就業,實現充分就業。
第一,正確認識自己。“人,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鏤刻在阿波羅神殿上的箴言。高校教育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進行全面的分析,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認識自己學習了什么,做過了什么,獲得了怎樣的成功,自己的性格弱點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存在欠缺,等等。
第二,樹立健康的心態。“風物常宜放眼量”,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要以誠信為本,善于用長遠眼光對待一時之得失,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就業、再擇業和創業。要明白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關鍵在于尋求機遇,一次擇業并不等于終生就業。
第三,經營長處,用自信和熱情點燃未來。世界上的工作千萬種,對人的素質要求各不相同,干不了這個可以干那個,總可以找到自己的發展天地。宋代詩人盧梅坡有詩云:“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就闡明了世間萬物存在著各種美景,卻又各有長處。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善于發掘自己的潛力、自己的優勢,經營自己的長處,就能找到適合發展自己的職業道路。
第四,重視心理咨詢與服務機構在培養大學生健康就業心態中的重要地位。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心理發展還不成熟,情緒情感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會有一定的波動性。當面臨就業的困難和挫折時,其內心難免出現矛盾和沖突,從而產生迷惘、煩躁、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現象,導致心理失衡。對于在求職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的畢業生而言,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是他們傾訴郁悶的地方,具有熟練心理輔導技巧和就業指導知識的心理教師可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就業指導,幫助他們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引導他們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參與競爭競聘,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追求。
3.2 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
高校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培養具備“專業基礎+綜合能力”素質結構的復合型人才。學習是大學生的主業,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既要對大學生在進行專業知識教育,使其能做到活學活用。同時,也應加強實踐環節的鍛煉,學校應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大學生多與用人單位接觸,以便早日接觸就業市場,為順利就業奠定一定的基礎。另外,要鼓勵大學生積極擔任學生干部,參與各種活動,以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能力,強化其團隊合作精神。
3.3 營造和諧的外圍環境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高都必須從就業力視角重新審視大學生就業政策,推動大學生就業政策目標從“就業率”向“就業力”轉變,建立以培養大學生就業力為核心,三者緊密配合、整體推動的就業政策體系。
第一,高校應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的所有工作歸根到底就是培養人才,學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就是學生就業力的培養。因此,學校在各項工作中,應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這一根本性問題,把對學生的統一要求與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有機結合,把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貫穿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使專業知識教育與就業能力教育雙軌并行。
第二,制定新的就業指導新模式。隨著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現行偏重于“成品包裝”的就業指導模式將被“產品設計”式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提升就業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學校必須改變過去“重招生、輕就業,重入口,輕出口”的不良傾向,主動采取措施,了解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也可采取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實現學生成功就業。
第三,搭建就業力平臺,建立信息網絡。“網絡就業”模式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求職、應聘的主要渠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網絡就業信息,建立本校畢業生就業跟蹤與信息反饋數據庫,及時掌控學生就業動態。以此為依據,調整學科設置、更新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同時,也可以通過建立職業匹配測試平臺,幫助學生準確有效就業。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時,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促進大學生就業力的和諧發展為核心。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提供必需的平臺;也需要大學生自身不斷努力。
科題名稱為:積極心理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健康就業中的應用研究。編號:09c561,湖南省教育廳2009年一般課題
注釋
① 謝晉宇,宋國學.論離校學生的可雇用性與可雇用技能[J].南開學報,2005(2).
② 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課題組.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 就業力分項比較[EB/OL]. http://www.china.com.cn/info/2010-01/07/content_19197748.htm
③ Knight, P. Yorke, M.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R?. Skill Plus Project Repor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