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立足于高校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從宏觀環境、政策指導、個體心理等層面集中探討了目前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拓展就業渠道、拓寬職業培訓方式,積極利用網絡等專門渠道的方案,為更好解決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職業技能 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ZHANG Lu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macro environment, policy guidanc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level, focu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solution. On this basis, proposed to 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s, expand vocational training to actively use the Internet and other specialized channels, programs for poor students a better solution to provid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new ideas.
Key words poor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尤其是在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和推進高校收費改革的進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日益突出。據國家教育部公布的數字,到20世紀末,我國高校內的貧困生和特困生分別占到大學生總數的20% 和10%。而現在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將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也達到了10%至15%。作為高校中的弱勢群體,貧困生承受著學習與生活的雙重壓力,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而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就業結構的調整,有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改變了以往重學歷、輕技能的人才錄用模式。因此學校在構建貧困大學畢業生就業援助和指導體系過程中,應更多關注貧困大學生的技能培訓,樹立扎實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廣博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培訓,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1 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中面臨的問題
1.1 從宏觀環境上,重視校內力量,忽視校外力量
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行的幫困資源主要來源于政府和學校,幫困助學的渠道還不夠寬。一方面,以科研工作和專業技能培養為主體的學校與根據市場經濟時刻調整用人需求的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脫節;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高校接受不到來自用人企業的職業技術指導,特別是缺乏相關專項資金的扶持。
1.2 從中觀方針上,重視專業技能,忽視通識技能
目前全國各高校都已經開設了就業指導課,對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就業培訓進行有組織、專業化的指導和培訓。然而在就業指導的方針上還是表現出重視專業技能,忽視通識技能的問題。所謂通識技能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即試圖增加學生技能水平的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技能與科學技能。
例如江蘇某大學開展的一項貧困學生職業技能調研中,應屆畢業生認為排名前四的能力為別為“專業知識”、“外語”、“計算機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它們的被選率分別為71.6%、45.3%、44.2%和21.9%。而在已經工作至少一年的非應屆畢業生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專業知識”,但比例下降到55.7%;與此同時“計算機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總體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從這點上看,兩類學生在接受了市場和職場觀念前后的看法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由此折射出高校對于職業技能培訓方針和對大學生職業技能學習的引導上,與企業實際需求產生了一定脫節。
1.3 從微觀心理上,重視被動接受,忽視主動尋求
具體表現在:首先,高校就業指導或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上缺乏個性設置,容易在貧困學生群體中引起失落和迷茫心態;其次,在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指導上,高校相關部門處于解決就業的迫切目標,容易表現出功利性極強的冒進和填鴨式教學,這種心理非但不能增強貧困大學生的信心,反而容易助漲“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最后,高校對于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上,普遍忽視了“抗挫折能力”,忽視了自我調節和規劃的心理技能的培養。在求職過程中,貧困生往往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反復的失敗之后往往造成他們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打擊。
2 解決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若干問題的方法
針對上文三個層面的問題,可以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更好地為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服務。
2.1 解決宏觀環境:建立第三方專門機構
首先,高校應該廣泛而深入地進行校企合作,廣泛邀請企業代表,聯合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畢業生就業指導委員會”等第三方專門機構。由此可以讓企業代表隨時為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指導、規劃(下轉第169頁)(上接第96頁)和要求,解決校內校外力量脫節問題。
其次,應該創建經濟實體,依托學校的經濟和技能扶持,面向(或半面向)社會進行小規模的獨立經營,例如書店,電子產品營銷店,餐飲娛樂店等。通過參與學生的自身實踐,吸收社會寶貴經驗教訓和市場規律原則,達到校外力量客觀介入和培訓的目的。
最后,應該將職業技能展示和觀摩引入到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平臺中去。在政策和原則上鼓勵學生、特別是扶持貧困大學生通過暑期社會實踐的方式,聯系用人單位職場成功人士展示其職業技能,起到校外力量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2.2 解決中觀方針:鞏固專業技能,拓寬通識技能
首先,要把就業指導融匯到各專業、各學科、各門課程中去,使就業指導的廣泛性和深層性得到較好的體現。一方面,在校生極大的精力都放在專業學習上,貧困大學生尤其如此,因此要在專業設置、課程更新方面更注重社會性、更貼近市場經濟,更重視能力培養。
其次,積極探索職業技能培訓中的新領域和新途徑。應該進一步挖掘校內資源,加強實用技能培訓力度。例如家教技能、計算機維修與維護技能、網頁制作與維護技能、高級文秘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與職業生涯規劃技能,以及心理咨詢和調適的基本技能等。通過舉辦上述方面技能培訓班、實驗基地等形式,拓寬貧困學生的通識技能領域,增強求職資本和自信。
2.3 解決微觀心理:變強制灌輸為主動引導
首先,要改變現階段高校幫困助學的傳統理念,在進行資助特別是培訓的過程中,要淡化甚至改變資助者的決定性地位,即對誰進行資助,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幫助等,借此提高另外一個主體,即貧困大學生的的主觀能動性。要引導他們有選擇地尋求幫助對象,并且自主選擇幫扶內容。
其次,重視心理幫助。對于貧困生群體,除了解決其基本經濟困難,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還應該重點關注他們因生活、學習、就業而引發的種種焦慮,以及和周圍經濟條件較好同學的反差導致的自卑、封閉、妒忌等不良心理傾向。
最后,應該重視調研走訪和典型案例引導。進行一系列幫困助學的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一系列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貧困學生的現狀、訴求特別是薄弱環節,及時與每一個貧困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3 解決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若干問題的新思路
通過對貧困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究,可以提出一些開展工作的新思路。
3.1 參考定向委培,拓展就業思路
學??梢酝萌藛挝贿_成定向協議,推薦本科三年級、四年級或研究生一年級的品學兼優貧困學生簽訂協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由用人單位按照崗位需求,要求學校在職業技能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如此既可以充分發揮校外力量,又可以解決貧困學生就業和經濟壓力,還能夠有針對性地培養專門人才。
3.2 聘任兼職教員,施行“老帶新”培養
將優秀的往屆貧困大學生聘任為在校貧困學生兼職輔導員,或者職業技能培訓兼職教員,利用周末或休息時間,為在校貧困學生進行授課或思想輔導。如此既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還能夠將感恩和勵志教育融入課外活動中,同時可以解決往屆學生的經濟壓力、加深他們與母校的聯系。
3.3 積極利用網絡,建立專門渠道
根據一項來自江蘇某高校的調查顯示,406名貧困應屆畢業生中,有33.7%的被調查者認為對招聘信息的了解來源于互聯網。目前,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和人才招聘從起步走向成熟,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專屬于貧困學生職業技能培訓領域的網絡集散地和信息庫,特別是應該引導企業和高校雙方自覺地將職業技能需求細化后公布,這對貧困學生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都有很實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玉珍,趙興燕,馬曄.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問題應對[J].現代教育管理與教學,2008.3.
[2] 顧秉林.促進人文、藝術、科學教育的融合[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8.
[3] 黎淑芬.對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
[4] 和建華,王慧瑩.如何做好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J].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5.5.
[5] 周湘平.我國職業教育中應注意采用行為導向教學[J].機械職業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