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能否有效實現的關鍵。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就必須使主客體達成統一,共同發展。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內化 個人品德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Qualities Building
SUN To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he intern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key point of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objectives. Students build personal character is the inevit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but also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To achiev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must reach a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al; personal qualities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化及其一般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國家為實現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社會理想而對其公民有意識、有計劃地施加政治思想影響的一種理論實踐活動。袁貴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就是運用一定的文化媒體去宣傳人、教育人和影響人,傳播和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觀點,從而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層面上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閡,最終達成認同和共識。”①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之中,也就是說使社會需求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轉化為個體的意識理念和行為動機,并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表達出來,以指導個體的行為,其主體是國家、是社會,或者可以代表國家或者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代表的是整體統一的社會需求,而客體則是社會中存在的每一個個體。
內化是指所有外部關系、客觀表現以及規則形式轉化為內部精神結構的一部分的過程;或者說是指人對外部事物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是人接受群體或社會性的規定并使之成為其人格一部分的過程。②由此,內化通常被理解為由外向內的轉化過程,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化僅僅理解為價值理念由社會層面向個體層面的轉化,忽視個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理論上同辯證法相悖,在實踐上則使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取得應有的實效。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看,那么我們就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既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既是個體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社會價值體系整體建構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因為社會需求與個人品德之間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表現為個人品德低于社會需求,也表現為個人品德高于社會需求,當然也表現為二者之間相近。當個人品德低于社會需求時,我們常常說道德滑坡、道德淪喪,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通過灌輸學習等方式去提升個人品德;當個人品德高于社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通過倡導弘揚等手段使社會需求成為一種吸引力,比如感動中國人物及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的評選等;當個人品德與社會需求相近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則會通過強化鞏固的方式促使二者共同升華。③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就是使社會需求內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實現社會與個體的良性互動,才能在實踐上去的應該取得的實效。
這樣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施教者對被教者的一種活動,它所要達到目的就是把社會需求轉化個人品德,而這恰恰是內化的要求。或者我們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其內化機制運作的過程。
2 高校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現狀分析
個人品德建設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內化,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程度是由每個人的品德風貌來體現的,個人品德建設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就談不上公德心、責任感和榮辱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只有內化為人們的個體道德品質,才是真正意義的現實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的生命力,最終取決于每個個體的道德自律程度和由此構成的整體綜合效應。只有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才能使人們自覺自愿地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道德,并內化為個人品德。這樣,社會主義道德才會取得實效。可(下轉第63頁)(上接第32頁)以說,個人品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實踐中取得成效的基礎性環節。只有重視個人品德建設,人人講道德,人人重修養,才能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與否。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展開,當代大學生的個人品德狀況整體呈現出積極向上健康的良好狀態。然而面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轉型,部分大學生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觀念的影響,其價值觀、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生蔓延,人們關于是非、美丑、善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分析當前大學生個人品德現狀,我們發現當前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很多漏洞,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實現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教育內容沒有真正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去,沒有轉化為學生思想的動力,行為的指南。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化,使社會道德轉化為大學生的個人品德,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關鍵。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化機制的實現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化必須在主客體統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第一,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必須得到不斷地完善和充實。國家和社會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多元社會思潮,為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針對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實際、個性實際與發展實際,廣泛宣傳黨關于道德建設的新要求,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用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影響教育大學生,對不道德的現象施以強大的輿論壓力,這對于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功能,以其飽滿的熱情和淵博的知識去感染學生。只有通過教育,個體在能認識自己所面對的社會關系以及調節這些社會關系所應當遵循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只有通過教育,個體先天就有的“可能”的道德能力才能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能力。④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科學規劃道德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實踐中既要強調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養成,更要強調教育者德性的培養。對學生既要進行“言傳”使他們知曉道德知識,更要強調教師自身的道德示范達到“身教”。⑤
第二,作為大學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同時又是個人品德建設的主體,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道德自律,就是“指道德主體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借助于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地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心自主的行動。”⑥大學生要不斷地通過提高道德認知、鍛煉道德意志、強化道德信念、養成道德習慣、完善道德人格等途徑去提高個人品德水平,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機制的實現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注釋
① 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63.
② 胡林英.道德內化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7.
③ 李月玲,王秀閣.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述評[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4(中):16.
④ 彭柏林.道德需要論[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159.
⑤ 陳延斌,史經緯.德育良性互動: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新路徑[J].道德與文明,2005.6:45.
⑥ 宋希仁.“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釋義[J].道德與文明,2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