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中良莠不齊、錯綜復雜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和個體信仰,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產生了空前的沖擊力,這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分析當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符合時代特點的高校德育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校德育 現狀問題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
HU Hongyan, MAO Naijia
(School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good and bad are intermingled in today's society, the complex social and moral valuesand individual beliefs, have produce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about college students' moral values, which gives moral education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herefore, to analysis the problem about the current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way to conform to the tim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he present problems; the reseach of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高校不僅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環境,更是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殿堂,通過系統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大學生掌握進入社會后應對復雜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邏輯思維能力。思想是行動的根本保證,高校只有將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才能正確指導學生的行動。而高校德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符合時代要求的、與時俱進的、科學的德育教學方法是實現高校德育目標的先決條件。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找問題定思路,不斷探索創新出符合時代特點的德育途徑是極為重要的。
1 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1.1 德育目標面臨挑戰,滯后當前多元文化形勢的現實需求
德育目標是指按照社會需要、教育目的、文化傳統及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等要求,實現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最終結果,《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對此也做了明確規定。①高校是個“聚寶盆”,聚集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特殊環境里,逐步滲入了多元性文化,迫切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德育目標。但是,高校德育工作長期以政治理論教育作為德育的代名詞,缺乏與多元文化的結合。而且其內容缺乏與現實社情的結合,也缺乏與當代大學生千差成別的個體特性的融合,往往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其結果是事倍功半。
1.2 德育方法和途徑存在機械性,不適應當前的教育環境
隨著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入,新時期德育的環境、對象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德育方法和途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積極探索與時俱進的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徑。而當前普遍存在的德育方法有集中灌輸、重理論輕能力、重榜樣示范輕個體自省、共性教育多個性教育少、強制說服多啟發誘導少等特點,使得高校德育過于形式化,只強調德育課程的開設,而忽略達到的效果。甚至有些高校存在“刻舟求劍”的作法,一名德育老師的教案或課件幾年都不更新一次,評價德育課程效果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成績,將成績達標與德育效果輕易地等同,形成了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機械地背答案應付考試的局面,使高校德育收效甚微。
1.3 德育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與現實社情的交匯
我們講高校德育過于理論化,是其內容不夠現代化,德育課堂上基本都是理論語言,缺乏現代的元素,德育內容基本是正面的教育內容,存在脫離實際只講空洞理論的現象,缺乏對負面社會現象剖析。理論永遠指導生活的實踐,但在課堂上卻缺乏與現實生活中各種社情的有效交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德育課程中應該添加更多的現代化的元素,使課堂內容中增加社會實際內容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才能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4 德育工作者的責任感弱化,缺乏情感教育
80、90后大學生性格迥異,多具有叛逆心理,一味的灌輸式教育、考試檢測式德育教育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而德育工作者加強情感教育可以對學生的情感施加影響,提高其理性認識、拉近師生間的關系,以情感教育式的德育喚起大學生對德育美的認識,陶冶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對真理的思索和探求,實現思想與心靈上的溝通。然而目前部分德育教師的責任感弱化,不懂得、不善于也不屑于實踐情感教育。②
1.5 互聯網文化隊德育工作的沖擊,尚無有效的應對措施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以其多方面的功能在改變人們生活的時候,為大學生增加很多雙了解社會的眼睛,充實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但同時,其中各種各樣的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色情、暴力、欺騙等“毒素”使很多大學生的人生信念扭曲,面對這一普遍現象,雖然教育部門多次呼吁要營造高校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大學生網絡德育教育,但是還處于探索階段,高校德育工作尚未形成有效地管理機制。
2 增強高校德育實效性的對策與途徑
2.1 創新高校德育目標,宏觀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整體性
(1)開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高校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的建設、發展、創新,把握好德育工作的這條主渠道,系統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德育課程要與社情緊密結合,著力提高課程的吸引力。③
(2)把育人先育德擺在首要位置。要把培養愛國、做人、待人、刻苦鉆研、實事求是和創新精神等內容貫穿到高校的各門課程中,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做好育人工作,任何教師都要肩負起了育人的歷史使命。一個教師堅持每堂課利用幾分鐘給學生講一句經典語錄,長期下來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肯定是潛移默化的。
(3)防止德育工作出現“短板現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死角”,就是長期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得不到及時的幫助,長期下去出現問題,甚至大問題,在群體中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德育工作中要及時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
(4)德育理念要適應時代特征。要堅決把“德育為先”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和開放型的德育理念貫穿在德育工作中,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目標性,德育對象的主體性和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培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世情國情,幫助提高學生在各種思潮下的分析能力、識別能力和選擇能力。④
2.2 創新高校德育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更具操作性,實踐性更強
一是強化德育實踐環節,把德育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情巧妙的結合,以開展辯論賽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德育工作的實踐環節。二是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作用,提高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并使其不斷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進而培養其對德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三是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增強自我選擇能力。四是讓德育課堂回歸到生動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可以請名師、名家和領導干部開設專題講座,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現實性。五是改革德育效果“成績論”,將考核學生德育理論掌握程度的權重降低,而更多的是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中去考量一個大學生的德育水平。
2.3 強化高校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高校德育師資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一位生活中不拘小節,而口口聲聲要求學生的人,是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只能招致學生的反感”。教師的行為舉止,道德品行和精神風貌是學生社會化角色認同的重要標準,是感染在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下大力氣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要選拔政治信念強、業務精、責任心強的教師做德育工作者,并通過在職或脫產碩士或博士教育來不斷提高德育隊伍的素質,培育在德育研究方面的專家型人才。
2.4 強化情感溝通,樹立德育工作者的“領頭羊”形象
強化情感教育的深入,一是要解決師德問題。高校要加強對德育工作者自身道德素質的監督和教育;二是要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座談會、師生趣味運動會等形式,或通過email、QQ、微博等即時通訊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三是德育工作者在交流中要突出真情。以真情換真心,體現師生間平等;四是在解決道德紀律方面出現的問題時要堅持原則、破除“私情”等。⑤
2.5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樹立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德育文化氛圍能夠熏陶大學生的德育情操,因此,高校德育部門應不斷強化大學生校園德育文化氛圍。通過開展各種創意新、內容實、針對性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視頻宣傳、周末文化廣場、專家論壇活動等方式,應用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引導、感染學生,起到春風化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2.6 巧妙地應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
德育工作者要走進學生,真正了解學生在網絡中需要什么,上網想干什么,能得到什么,對這些問題要進行調查,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篩選,然后在校園網上建立這些平臺,從學生中成立管理組織,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盡情發揮,不要讓學校網絡中心淪落為街頭“網吧”,而是學校要在隱性當中引導學生使用互聯網。
注釋
① 董國強.“德育為先”理念及有效途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71-75.
② 馬金嶺.創新高校德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63-64.
③ 劉馨陽.高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5):21-22.
④ 何可,郭琦.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2):294-295.
⑤ 湯建.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5):89-91.
參考文獻
[1] 林泰.大學德育新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2] 戚萬學.道德教育新視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