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應該以人的幸福生活為目標,本文通過對學校環境下的學生生活狀態的研究,希望能夠從教育的相關理論上對當前學生“并不幸福”的生活現狀加以闡釋,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學校環境 學生生活 生活狀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Students' Living Conditions in School Environment
WANG C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take people's happiness as the goal,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the hope to explain the status of life that the relevant theory from the current education students \"not happy\", and make policy proposals.
Key words school environment; students' life; living condition
0 前言
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未來和希望。同時,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也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身心的急劇變化,成長中矛盾的凸顯,影響著學生心理的發展與觀念的形成,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狀態。學校教育,首先應該關注個體當下、現實的日常生活,關注他們的心情、感受、體驗。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揭示目前我國社會中學生這一群體在學校環境下的生活狀態中的消極方面,并以此為基點,為教育改革提幾點建議。
1 概念界定
學校環境:在本研究中專指學校的“軟環境”,就是指在學校中,對學生的生活狀態有重要影響的學校管理和學生行為規范,還有可以由學校或教師控制和把握的,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的教學目標、教育內容、教師的教育方法、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
生活狀態:體現在學生個體的人身自由、精神自由情況;學生的人格個性發展情況;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傾聽學生對自己的學校生活的描述,本文分別從學校管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這幾個角度闡述學校環境下學生生活狀態存在的問題。
2.1 學校管理
我所研究的學生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全封閉式學校,實行的是軍事化的管理,最大的特點就是嚴格,學生進出校門、學生的著裝打扮還有日常行為都有明確的條目規范。用學生的話來評價學校管理就是“選擇了這所學校就等于放棄了自由,我們就是一批批接受改造的勞改犯。”如此軍事化嚴厲地學校管理制度,剝奪了學生的自由權,讓學生處在極端緊張的狀態中,容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焦慮癥,學生一直被壓迫,尤其是對于學生隱私的不尊重,也會引發強迫癥等潛在的心理問題。教育一味地強制壓迫學生行為,把學生視如物一般規范,忽視或間接壓制了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讓學生一直在缺乏主動性的情況下被動學習。
2.2 教學目標
學校追求高升學率的教學目標使得學校全部教育內容圍繞著分數轉,完全忽視了對學生個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我們的學校教育仿佛已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喊得山響;另一方面,兩只眼睛卻直直地只盯著升學率不放。這樣的教育現實不能讓學生得到身體、精神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2.3 教學內容
教育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已被物化、功利化、片面化和去本質化,教育遠離人們的現實生活,教育中缺乏深層的、長遠的關心。教育只是在復制著曾經走過的路程,卻未曾想過自己應是全新的開始。就像教育中的話語一樣,永遠是在復述,沒有一點真實的聲音,使得教育在虛擬中建構無意義。①知識被片面擴張為人性的全部,這樣的教育內容不僅不能使學生的興趣得到發展,對于學生的內心還會造成抹不去的創傷。學生像編好的教科書一樣變得呆板,失去了對知識的質疑、對真理的追求的基本能力。學生的生活也隨之變得程式化、死板而沒有生氣。
2.4 師生關系
在這種學校環境下,師生關系也遇到了極大的挑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師生關系變得愈發冷漠,同學關系也同樣受到這種壓抑氛圍的影響,會變得沉默寡言,再好的同學關系也會漸漸冷卻下來。
在教育交往中,師生關系是頗為重要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但是有些教師卻不是以對待人的方式對待學生,而是以各種非人性化的方式對待學生,即用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學生,包括對學生施以言語暴力,以冷漠態度對待學生,所有這些都傷害到了學生的人格尊嚴,更使師生關系陷入更糟的境地。 (下轉第246頁)(上接第220頁)
3 影響
(1)學校環境限制了學生自由,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限制學生自由,束縛學生思想,“規范”行為,打壓個性張揚,把原本有生氣有活力的青少年訓練成了嚴守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的木頭人。學校原本是教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發展張揚個性的搖籃,但現在卻成為人性踐踏最嚴重的地方。能夠適應學校生活的學生都是被動或主動去除自身的特殊差異之處,從而形成高度均質化共質化了的無個性的學生。
(2)學校環境使學生喪失獨立人格或是造成學生的人格分裂。人格應該受到尊重與保護,教育應當培養具有獨立健全人格的人。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卻總無視學生的人格甚至傷害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最基本的人格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學校把學生嚴格控制在它所畫的框框里,這樣的結果就使學生喪失了獨立的人格,逐漸被同質化。
這種不見人的教育活動不給學生以自由,束縛思想,踐踏人性,結果學生失去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影響了健全的人格的形成,造成學生人格分裂。比如在考試中,學生富有靈氣的回答因為不符合標準答案而打低分,這樣的考試制度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是明知道這樣的回答不是真正自己的想法,但仍要迎合,造成學生的人格分裂。②
(3)學校環境的去精神化影響了學生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甚至帶來心理問題。學校的科學教育是去精神化的,人文教育也是去精神化的,它們都存在嚴重的知性化的傾向。學校嚴格控制學生自由也使學生喪失了追求崇高精神的空間。他們的生活由于缺少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而變得空洞,生活也不再有任何目標感。教學上的灌輸、填鴨以及教條主義同樣限制了學生的精神自主,阻礙了學生精神追求和自由發展。
快節奏、單一化、重復性的活動每天都在進行,學生的活動被局限于一個有限的空間,有學習的權利,卻沒有玩的自由;有享受物質的客觀條件,卻精神貧瘠。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由于情感上的反逆,他們自然會承載很大的壓力。在學生這個群體中出現強迫癥、抑郁癥、過度焦慮、偏執甚至精神分裂等。
4 建議
(1)學校教育要目中有人,尊重人。在蔡元培看來,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實質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動物本能和發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斯普朗格認為:“教育之所以為教育,正因為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愛因斯坦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教育的對象是誰?是我們,一個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目標是什么?也是我們,一個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
(2)學校教育要給予學生自由的生活空間,促進學生自由發展。教育要促進人的自由發展,馬克思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看作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海德格爾也認為,個人總是要與周圍世界打交道,與他人接觸,即使處于最孤獨的時刻,也不會是與世隔絕的。所以教育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生活,把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3)教育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育應該尊重人的主體性與生成性,使人回到生命世界中,成為生活的主體。人本身就是一種自覺性、主動性的存在,教育只有尊重人的自覺性、主動性,發揮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教育才是有效的。
注釋
① 宗錦蓮.話語:回歸個體的真實——兼論教育主體”話語失真”現象[J].教育科學研究,2008(4).
② 吳全華.人的本性與教育的人性放逐[J].教育學報,2010(4).
參考文獻
[1] 馬龍珠,王中海.教育的終極目的——關注人的生存狀態[J].當代教育論壇,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