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當前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常見法律問題出發,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法律背景,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梳理,從而探討高校做好大學生就業法律指導工作的著力點,旨在幫助高校畢業生進行正確而有效地維權。
關鍵詞 高校畢業生 就業 法律指導 法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Legal Advice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CAO Li[1], WU Bian[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2]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ection, Chongqing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Chongqing 400020)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proces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employment of common legal problems encountered, analyzes the legal context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college graduates for employment-related legal issues to sort out, so do the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cus of employment law guidance point, designed to help college graduates for the correct and effective rights.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legal advice; law
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就業市場的規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高校作為就業法律啟蒙教育的所在地,有責任加強就業法律問題的研究,進行卓有成效的就業法律指導,增強學生就業中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
1 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法律問題
由于畢業生自我維權意識和保護能力弱、勞動市場供過于求以至于用人單位吹毛求疵,降低勞動成本、部分畢業生誠信問題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諸如違約和侵權等等法律問題,具體包括:畢業生求職中遭遇就業歧視(如女性歧視、身高歧視、疾病歧視等等)、以招聘的名義非法收取費用、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書或者勞動合同等侵權問題,雙方違約問題等等。①
上述法律問題,都是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的。但是畢業生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知識的欠缺,致使其往往無法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或者誠信履行自身法律義務。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法律指導迫切而必要。做好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明確當前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背景,縷清學生必須了解的與勞動和就業有關的重點法律問題。
2 當前高校畢業生勞動就業市場的法律背景
我國的就業市場法律體系比較龐雜,從法律效力上看,與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基本法;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國務院等行政機關頒發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各類針對具體問題的復函、決定等。法律法規內容非常豐富,數量也非常繁多,如《就業促進法》、《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最低工資規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辦法》、《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失業保險條例》、《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②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了解所有法律法規非常困難。高校就業法律指導應該從這些法律法規中,結合就業現狀,提煉出畢業生必須了解的主要法律知識,對其針對性的指導,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3 高校就業法律指導需為高校畢業生重點明確的法律問題
筆者認為,高校就業法律指導內容的側重點在于兩個方面,勞動合同問題及用人單位侵權問題。當然,為畢業生明確必須重點掌握的基本法條及其相互關系,是就業法律指導的前提。
3.1 明確勞動領域重點法條及相互關系,為畢業生掌握就業法律知識奠定基礎
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千條萬緒,畢業生無需系統掌握這所有的規定,只需適當了解我國勞動法領域的法律法規有哪些,大概具體調整哪一方面的問題就可以了。因此,在就業法律指導中,學生應了解當前就業法律背景并重點掌握幾個重點法條,具體包括:實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后簡稱《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后簡稱《勞動合同法》),程序方面重點了解2008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的三個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若干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此幾項法律法規,畢業生就能比較清楚的了解作為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何通過勞動合同維權以及勞動爭議發生后的法律程序,從而提高其維權的能力。
3.2 側重勞動合同問題的法律指導,有效預防畢業生合法權益遭受侵害
這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法律指導的重點,因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從簽訂勞動合同開始,隨后在工作過程中,正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又是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維權的重要手段,因此緊密結合《勞動合同法》,為學生明確其在簽訂和履行就業協議時候必須注意的關鍵問題,筆者認為非常重要。
(1)《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與勞動合同性質的差別。首先要明確,《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下文簡稱《就業協議書》)與勞動合同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質,適用不同的法律。《就業協議書》是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三方簽訂的明確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權利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協議中畢業生表示愿意到用人單位就業,用人單位表示愿意接收畢業生,學校同意推薦等。就業協議是三方平等主體簽訂的協議,簽約是自由的意思表示,不具行政強制性,屬于一般的民事合同,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而勞動合同則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相互權利義務的協議,其性質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發生糾紛后處理依據為《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上述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因為性質不同、適用的法律不同,因此發生糾紛時雙方依據的協議不同,法律效果就可能不同,筆者將在后文違約金問題的探討中例證兩者的差異。
(2)勞動合同中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談判及維護。工資、工傷及職業病處理、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障與福利等勞動者基本的合法權益,《勞動法》有詳細的法律規定。畢業生只有了解了這些法定權利后,才能在與用人單位洽談工作性質及其他細節時進退自知,在合同中予以明確,進而為自身合法權利的維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3)違約金問題。違約涉及雙方,但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畢業生違約是較為常見的。本文在此主要探討畢業生違約問題。畢業生違約,侵害了用人市場的穩定,破壞了自己和學校的誠信,發生違約畢業生就涉及到承擔違約金的問題。那么關于違約金的規定,畢業生應該有所了解,違約金是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如果一方違約,則在一定條件下必須支付對方一定金額的金錢的一種救濟手段。特別要注意的是,違約金在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中的約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如上所述,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因為性質不同,其適用的法律不同,法律效果就可能不同。在就業協議中,因為是一般的民事協議,按照《合同法》規定,三方當事人只要達成共識就可以約定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以確保合同內容的順利實現,合理的違約金約定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在勞動合同中,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合同雙方當事人對違約金的約定有明確的限制:在勞動合同中只有為防范商業秘密侵權和防范單位提供培訓而后勞動者解約這兩種情況而約定的違約金才有法律效力,其他情況約定違約金無效。③因此,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違約金和在就業協議中約定的違約金,很可能因為兩種合同不同的性質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4)解除合同的條件及法律后果。解除勞動合同分為勞動者單方解除、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及雙方協議解除。對于第三種情況因為協商一致不會產生任何爭議,關鍵是對于前兩種情況,因為是解除勞動合同,所以畢業生必須了解《勞動合同法》第四章的相關規定,以維護自身利益。
對于勞動者單方希望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非常詳細,其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分為預告解除和即時解除。預告解除,即是一般情況,勞動者只要提前通知用人單位即可解除勞動合同,無需其他特定理由。即時解除,即勞動者無需向用人單位預告就可隨時通知解除勞動合同。這種情況一般只限于在試用期內(需提前三天)或者是用人單位有過錯行為的情形。“此種立法規定體現了勞動法對勞動者的傾斜性保護,再加上《勞動合同法》對違約金的限制性規定,致使勞動者單方解除協議時一般不需要支付違約金,致使就業成本及就業風險降低。”
而另外一種情況是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對此《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第五十條的內容作了詳細的規定。其適用的具體情形以產生的相關賠償金是法律指導的必要內容,畢業生應對此作重點理解和掌握,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3 加強單位侵權法律指導,提高畢業生維權能力
用人單位侵權行為主要包括:歧視行為(性別歧視、年齡歧視、身高歧視、地域歧視、健康歧視等)、④虛假廣告、侵害應聘學生的知情權、利用招聘、侵犯學生的隱私權、試用期侵犯勞動者休息權及合理報酬權等、協議、合同簽訂階段侵權等,以上諸多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由于其他學者已經多有論述,筆者在此處就不再累述,但必須明確的是在高校就業法律指導工作中,指導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勞動法》中究竟規定了哪些是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這是學生在將來就業過程中正確維權的前提。
3.4 解讀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幫助畢業生運用正確途徑維權
面對用人單位的侵權行為,畢業生維權途徑是什么?當然,畢業生首先必須明確自身享有的各種合法權益,并需有預先防范意識,也就是在用人單位侵權行為發生之前,通過前期詳細協商、書面協議的簽訂等方式,預防侵權行為發生。但是,如果侵權行為還是發生了,那么畢業生就應該運用正確的維權途徑維權。當前勞動爭議的程序法主要依據包括:2008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的三個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若干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就業法律指導中,指導教師應重點為學生解讀這幾個程序法條,并為學生針對用人單位的不同違約侵權行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地為學生進行講解和指導。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主要包括協商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程序。根據該法條,畢業生在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后,其可以向調解組織如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不經調解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 對高校畢業生正確維權的建議
筆者認為,學生如掌握上述重點勞動法知(下轉第87頁)(上接第81頁)識后,其已經具備較強的維權意識和能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畢業生明知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為了謀取工作,自愿犧牲其權益的情形,這是目前畢業生供大于求而處于弱勢地位的現實表象。針對這一現實,筆者建議一方面畢業生們按照《勞動法》中關于試用期的相關規定,正確行使自身勞動權利。另外,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務必謹慎仔細,明確雙方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在勞動過程中,注意收集各種勞動憑證,如勞動合同、工資單、工作證等;另一方面,畢業生應在工作中力求盡快成長為本單位的骨干力量,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維權實力。
基金資助項目:重慶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批準號:09XWQ35
注釋
① 王恒,馮偉.大學生就業問題引發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經濟,2009.7(總第209期):76-77.
② 《常見糾紛法律手冊》編寫組.勞動爭議實用法律手冊[M].中國法律出版社,2010.1:目錄頁.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條.
④ 黃永樂.對高校就業市場中違約與侵權現象的法律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總158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