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貧困、貧富差距、不正當競爭等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會對高校道德建設產生消極影響,阻礙高校道德建設目標的實現。本文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應對之策。
關鍵詞 經濟領域 社會問題 高校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Negativ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Problems in
Economy to College Moral Construction
DING Yong, PAN Jianying
(Shangrao Branch of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0)
Abstract Poverty,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unfair competition and other economic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roblem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moral construction and hinder Moral development goals.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Key words economy; social problem; college; moral construction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現象,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為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與其他意識形態如政治、法律一樣,都屬于上層建筑。它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道德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丑、榮辱等觀念,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榮辱的價值標準,實際上界定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
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新舊觀念不斷沖突、新舊利益不斷調整、各種思想文化不斷激蕩。在這種背景下,加強道德建設,提高道德水準, 顯得緊迫而意義深遠。它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高校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一環。它不是一個孤立的體系,自始至終受到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社會問題就是影響與制約的因素之一。新時期由于我國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人們經濟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在社會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廣義的社會問題,泛指一切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狹義的社會問題特指社會的病態或失調現象。①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社會問題概念。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是社會問題的類型之一。
1 經濟領域社會問題的主要方面
經濟領域中的社會問題很多,這里僅就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影響較大的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1.1 貧困問題
所謂貧困問題,從最基本的意義來說,是個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資源,因而不能達到一個社會的基本生活水準。中國目前的貧困線是2008年確定的,農村(人均純收入)貧困標準為1196元。中國將在“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將貧困標準上調到人均純收入1500元,這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貧困標準提高了25%。標準的提高可能致貧困人口增至上億。據統計,在我國各類高校的大學生中,來自貧困家庭的約占學生總數的24%,西部地區高校中貧困生的比例更高。貧困大學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1.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
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是遵循著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思路展開的。目前我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相結合的分配模式,一方面調動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又使得分配領域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日益突出。從基尼系數看,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基尼系數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在2000年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參與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調查。據其調查,我國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1.3 社會經濟活動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問題
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最基本、最重要的機制,是其他市場經濟規律賴以發揮作用的基礎。競爭秩序一旦遭到破壞,便會引起市場運行規律的扭曲,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紊亂。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還是剛剛起步,在制度上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給破壞競爭秩序的行為留下了可乘之機。如網絡的惡性競爭、商業賄賂等。這些行為破壞的不單是經濟秩序,同時還沖擊著人們固守的道德底線,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造成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
1.4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誘發的物質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問題
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經濟,它的動力之一就是資本無限增值的欲望和個別資本相互間的競爭。市場——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因此,它極容易誘發一些人的物質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工具理性的無限擴張導致價值理性弱化,社會關系物化導致道德情結談化,個體主義膨脹導致集體主義虛幻化,享樂主義盛行導致艱苦奮斗精神邊緣化,這是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都無可免卻的消極作用。②
物質主義就是以金錢、財富作為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其突出表現就是把人生價值與商品價值混為一談,用金錢、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人格、權利,甚至人際關系商品化。利己主義就是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生活態度,認為個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經濟上表現為追逐經濟利益時不惜傷害他人、社會利益。而享樂主義則是一種主張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快樂,以求樂避苦為生活和行為準則。物質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在物產豐富的時代更易泛濫,從對象上看,不分階層,不分窮富、不分地位高低。當今“三大主義”也在大學生當中滋生和蔓延。
1.5 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買房難”的民生“四難” 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遺憾的是,隨著改革向縱深的不斷推進,中低收入群體“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買房難”的問題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雖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千方百計地在解決這些問題,可要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卻是困難重重。
2 經濟領域社會問題對高校道德建設的消極影響的主要表現
2.1 使部分師生對高校道德建設目標的實現產生懷疑
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道德,是以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為主題,以弘揚清風正氣為主要內容,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傳承的道德,其先進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受經濟領域社會問題的影響,卻讓部分師生對這一先進性產生懷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思維上的不成熟性,使得他們常以偏概全地看問題,認為黨倡導建設的社會主義道德是唱的一種高調,看到的驕奢淫逸的現象讓他們不相信有艱苦奮斗,認為要艱苦奮斗也只是為了個人;看到的權錢交易、商業賄賂的現象讓他們不相信有廉潔奉公、清風正氣;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他們認為法律是軟弱的,美德是蒼白的,道德建設目標的實現是很難的。
2.2 使部分師生在道德的價值選擇上感到困惑
“社會主義道德” 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一種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里實施正面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卻對這一正面教育產生巨大沖擊,讓“象牙塔”里的部分師生也在對“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選擇上產生困惑,甚至動搖。他們認識到高昂的學費對貧困大學生發展的限制,也對收入分配領域中貧富差距問題非常關注,甚至認為這就是兩級分化;另外,因住房制度的改革、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造成的生活負擔的加重,更讓他們倍感無奈。
2.3 使部分師生的道德感產生弱化現象
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經濟活動出現了大量不講信用、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不正當競爭的行為。這些行為對高校師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經濟生活中所發生的種種事實,告訴他們似乎只有適應這種扭曲的經濟秩序,人才能生存發展下去,并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正是在這樣一種認知下,大學生在選任學生干部、考試、升學、入黨、就業等用“潛規則” 辦事的現象日益增多,道德感產生弱化現象。
2.4 使部分師生在利益觀念上滋生物質主義傾向
筆者通過對本校3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關于金錢(物質)是人生的決定因素,完全同意的占4%,基本同意的占28.6%,說不清楚的占34.5%。大多數人相信“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商品意識、合理的利益觀念已逐漸成為大學生人生價值觀中基本的組成要素。對老師而言,對教師職業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理解的已經是鳳毛麟角,收入相對穩定并較高是大多數人選擇教師職業的最主要原因。高校師生在利益觀念上的物質主義傾向給高校道德建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3 經濟領域社會問題對高校道德建設影響的特征分析
(1)多樣性。社會客觀存在的多樣性,反映在人的頭腦中,必然形成各種思想觀點。經濟領域社會問題是一種社會客觀存在,其對道德建設的影響也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外化為道德意識的多元性。我們要把握高校師生道德意識形成、變化的外部客觀因素,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客觀規律,有針對性地組織高校道德建設活動,增強其有效性和科學性。
(2)滲透性。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經濟領域社會問題對高校師生道德意識的影響不是突變式的,而是具有滲透性的特點。這一影響過程是人的道德社會化的必經階段。
(3)互動性。個體道德的社會化,是有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決定的,是人與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相互交往的一種過程和結果。一方面,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通過社會實踐影響每個個體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個體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產生的影響,反作用與社會經濟環境,構成雙向互動的過程。
(4)復雜性。隨著現代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社會活動更加廣泛,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道德建設產生新的、更加復雜的影響。
4 對策
4.1 不斷加強師生的道德教育,建設良好的學風、教風、政風
首先,必須抓好師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類高校要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不斷加強理想信念的引導,不斷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其次,必須抓好教師的學術道德教育。當前,高校部分教師學術功利主義嚴重,學術行為不端,有的教師同行相輕,學風不民主,甚至壓制學術自由等。高校各級黨組織要嚴格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規范學術行為,樹立良好的學術風氣,促進和保障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的要求,加強教師的學術道德教育,堅決糾正學術道德失范現象。其次,必須抓好管理干部的政德教育。高校管理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應做到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甘于當好師生公仆,自覺勤政廉政,堅持修身立德,嚴于律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師生。③
在高校,只有道德教育上去了,才能形成嚴謹的學風、務實的教風、勤廉的政風。但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還必須創新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態度或價值觀的教育,在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之外,可多嘗試間接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在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的各個層面對教育對象進行道德滲透。
4.2 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道德建設的有機融合
高校推進道德建設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力求把道德教育有機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去。首先,通過設置道德教育專題,合理確定教學內容和課時。讓大學生們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不斷加強了理想信念的教育,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其次,要積極開展反道德失范形勢教育,結合道德失范產生的原因分析,使大學生認識到道德失范現象是一種歷史和社會現象,產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多種多樣。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黨推進道德建設的決心與信心。再次,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教學形式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組織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考察、社會調查、辯論研討等加強學生對道德建設的認識。總之,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道德建設的有機融合,就是要遵循教育規律,適應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重點強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廉潔操守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④
4.3 利用多種載體,拓展宣傳陣地,務求道德建設取得實效
學校組織、宣傳、團委、學生工作等部門,要不斷利用多種載體,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項活動中去。一是通過網絡如QQ群、微博等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網絡已經成為當代社會重要的傳媒工具,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師生獲取信息、豐富知識、學習交流的一種有效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在道德建設上發揮的新作用,通過開設符合師生員工興趣愛好的專欄、專題、網頁、道德論壇等手段,廣泛宣傳道德標兵,使網絡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陣地、思想陣地和精神陣地。二是通過大學生社團,開展適合大學生特點的、以弘揚高尚道德為主題的報告會、讀書會、研討會和知識競賽、文藝演出、論壇、辯論大賽等既嚴肅又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反道德失范的意識。三是通過與學院(系)的密切配合,開展與學生黨支部共建活動。在考察培養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新黨員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反道德失范教育。組織大學生黨員編寫有關反道德失范的學習資料,刊出黑板報、墻報,舉辦圖片展等,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建設氛圍。
4.4 以制度建設為基點,建立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有效運行機制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健全的制度是讓道德建設在校園有效運轉的根本。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教學制度、財會制度、職稱評聘制度、人事制度、請假制度、獎學金評審制度等等,在道德的建設過程中要把道德建設的具體目標、要求融人到學校各項管理制度之中,讓完善的、科學的、人本化的制度覆蓋到學校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但是,有制度可依僅僅是高校道德建設的基礎環節,還必須做到有制度必依、執行制度必嚴、違反制度必究三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廣大師生投入校園道德建設的信心,成功抵制經濟領域的社會問題對高校道德建設的不良影響。
注釋
①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② 黃明理.社會主義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③ 李義良.和諧校園視野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2009(4):53-54.
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