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教師是一個崇高而神圣的職業,不但要求我們有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這種高尚的道德修養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逐步培養和塑造而成的。文本從“盡其心,養氣性”的內因,以及“推波助瀾”的外因兩個方面分析論述了如何正確地修養身心,合理利用新時期的外在因素,塑造和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
關鍵詞 高校教師 道德修養 內因和外因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ZHANG H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is a noble and sacred profession, not only requires us to have deep knowledge skills, more importantly, a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noble morality does not come naturally, but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gradually develop and shape made of. Text from the \"play their hearts, raising gas\" of internal, as well as \"waves\" of the external, two aspects of analysis, discusses how to properly cultivate body and mind,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new era of external factors, shap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lf-cultivation.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0 引言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教師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可見,教師工作的崇高和神圣,那么,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在略顯浮躁的科研和教學環境下,學習和塑造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就顯得非常地迫切和重要。如何做到專業精神和品性修養相長、自我成長和教書育人同步,都是我們在平常的工作中需要經常思考和反省的。通過這段時間的專業培訓,使我受益匪淺,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問題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塑造和提高道德修養。
總體來說,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是社會的動物,因此,職業道德修養的塑造不僅是由教師自身的內因決定,更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外因影響。那么要正確塑造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并且能在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斷提高和升華,就需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努力。
1 盡其心養氣性:正確修養內因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認為,要成為有道德的人,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孟子也提出了“盡其心,養氣性”的觀點,宋代的程頤第一次將“修身”和“養性”結合起來,正式提出“修養”的概念。作為高校教師,首先要從內因出發,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
好的人格、品性和自我修養是可以產生共鳴的,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養人類德行,他要為它貢獻出自己整個心靈,它牢牢地約束住教師。”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人生態度,行為準則。上行下效,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孜孜不倦,才能給學生樹立好的風范,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本文認為,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中,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發自內心地熱愛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師從手執教鞭的那一刻起,已經肩負神圣的職責和歷史使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世人對這一職責無比的褒獎,熱愛本職工作,兢兢業業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礎。我國漢代著名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解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將“教” 與“育”聯合起來使用,可以理解為上對下、成人對兒童的影響,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器、成善、成人。德國現代文化學者普朗格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務在于:將人性引入文化體系中,通過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培養具有文化素養并能創造文化價值的人格,促進文化生命個體的形成。
(2)師徒如父子,高校教師應當熱愛學生,視學生如自己的孩子。“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教師做到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一視同仁,毫無保留的大愛,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認可和尊敬,這是真誠溝通的前提。教育即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使人類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續,使個人得以教化和成長。與此同時,教育規律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家庭環境等,才能找到適合學生個人特點的教育方式,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大學是啟迪、開發、創造、解放人性的藏所,大學生充滿悟性,有韌性,有理想,有思想,教師只有充分發展每個人的能力和個性,才能為發展的社會提供各行各業所需的高級專門人才。
(3)熱愛專業,與時俱進,且勇于創新。大學教師是學生學術的引路人,大學所教授知識具有高深性、前沿性和探索性,只有成為本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專家,具有廣博豐富的知識結構,才能有效組織與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帶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路,開掘學生的智力,形成教學相長的伙伴關系。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繼續不斷地學,才能繼續不斷的教。”教師應該有終身學習和不斷創新的專業精神。哲學家亞斯貝爾指出:“對一切人文的或社會性的職業來說,大學教育奠定了兩個基礎:一是種下了未來一生思考、求職的科學幼苗,而是在求知時會關注一切可知的想象。”
從以上幾個方面努力修養內心,做到一切處于自然,才能在任何時候,在教育市場化、國際化的背景下,都能自發地以高水平的職業道德修養來為人處事、教書育人。
2 合理利用推波助瀾的外因
在改革開發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一部分中國人先富了起來,或多或少地給高校教師的職業環境帶來了浮躁氣氛。外界因素的影響對于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來說,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我們一方面應當從內因的角度,自發地努力塑造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另一方面,也應該正確地利用外因,使之成為我們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以及自身修養的推動力。
在我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推行市場化也逐步成為我國發展高等教育里程碑中的重要變革。然而,高等教育市場化所帶來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影響,也隱含著重重沖擊與嚴峻挑戰。在我們周圍,不缺乏這些現象:
一些教師事業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主要精力沒有用在教學上,工作得過且過,這是教師職業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育的質量;
還有些教師價值觀念錯位,教學科研浮躁,學術道德缺失,甚至一些高校辦學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走向功利主義,教學科研活動日益趨于功利化,學術舞弊等問題的存在,暴露了高校教育市場化過程中,高校師德存在的許多薄弱環節;
師生關系冷漠化、功利化,課堂上沒有互動,缺乏師生交流,還有甚者利用節日向學生索要禮品,利用學生搞創收。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可見,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進程中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正處于一個震蕩調整的關鍵時期,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現實賦予我們的時代命題。要想使市場化在高校發展中產生良性作用,使市場的介入有助于高等學校完成其使命與職責,就必須合理地利用市場化這一外因,依靠高校教師正確的理念與高尚的精神加以引導。
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也正走向國際化,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新變化,人們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等都在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會發生新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如:世界眼光的增強,競爭意識的增強,都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沖擊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學術腐敗等不良現象也在教師隊伍中有所表現,也是一種有著負面影響的外因。
從上述分析可見,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各種有利有弊的外在因素沖擊著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我們需要正確地看待這些新現象、新環境,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將這些外在因素作為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3 結束語
我國將教育看成是百年樹人的大計,教師對于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民族都有著神圣莊嚴的職責,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專業最根本最直接的體現。本文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剖析了如何塑造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論述了在新的歷史環境和經濟環境中,更應當加強自身修養的培養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外因的有利面,擯棄消極面,提高和升華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 楊永寬.建設高素質高校管理干部隊伍的對策[J].科技資訊,2008(20):173.
[2] 趙士奎.加強高校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和方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91-93.
[3] 石子球.論當代高等學校的師德建設[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4(4):87-91.
[4] 解曉東.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元化、市場化探析.遼寧教育研究,2005 (4).
[5] 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與政策.高等教育研究,2001(6).
[6] 李太平編著.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