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城市中廣大農民工子女如何接受義務教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熱點。2006年以來,蘇州市逐步把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納入公辦教育的范疇,使得農民工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機會,體現了政府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視。這也有助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免費義務制教育 公辦學校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The Sunshine of Public Education on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alking about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Enjoy Free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s
ZHOU Yanhua
(Jiangsu Suzhou Lik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3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ized, city changes process,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receiv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ocus in the society. Since 2006, Suzhou gradually to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scope of public education,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enjoy free compulsory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reflects the government to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s attention. It also helps to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free compulsory education; public school
0 引言
2003年,政府文件規定公辦中小學要無差別接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民工子女就近入學;2006年全國人大修訂《教育法》,規定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實現“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早在2002年,蘇州市就頒布了《蘇州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管理辦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到2011學年度,已有18萬左右的外來農民工子女在蘇州上學,其中在公辦學校的就學人數達11萬人,占整個外來農民工子女適齡接受9年義務制教育人數的60%以上,就是說,在蘇常住農民子女都能與本地學生同等接受義務教育,無論外地還是本地學生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分享本地的公共教育資源。但怎樣就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接受平等免費的教育進行保障呢?
1 政府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支持
缺乏充足的經費資源保障,是影響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的一個重要問題。接受農民工子女的公辦學校,多數位于城鄉交界處,大多數教育經費不太充足,還要承擔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給正常的教學活動造成了很大困難。在教育經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公辦學校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越多,地方財政壓力越大,這是對地方財政提出的嚴峻挑戰。例如,元和鎮一直是外來農民工最多的地方之一,據估算,已經在元和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如果全部免費進入公辦學校,每年財政須增加教育經費582萬。
2003 年9 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進一步做好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建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籌措保障機制,流入地政府負責提供經費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的政策。明確要求從中央到各級政府都應該分擔其經費,建立相應的各級政府共同分擔、以省市政府為主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的負擔體制。跨省流動到非直轄市的教育經費,應該由中央、省、市和區縣四級政府分擔。在省內跨市和區縣流動的教育經費,應該由省市和區縣三級政府負擔,以省級政府為主。
義務教育制度下的經費來源有國務院文件條例的保證,保證“流入地政府財政部門要對接受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切實減輕農民工子女教育費用負擔”條例就得到落實,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有力支持決定了公辦學校向農民工子女敞開教育的大門,保障其接受的教育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
相城區元和鎮,投資商比較多,外來民工大量涌入,其子女相應猛增。秋季入學時,區教育局規定:凡能夠提供農業戶口本、暫住證及一年以上務工合同、原學校學籍等證件的外來務工家長都可以為子女就近申請入學。由于國家政策調控和地方財政支持,相城區取消了借讀費,農民工子女和當地子女一樣,可以享受就進入學免費教育。很多農民工家長認為城市中的教學資源豐富,紛紛將留在家鄉的孩子帶到流入地讀書。元和鎮的蠡口實驗小學2011年入學報名前兩天就有180位農民工子女報名,并且陸續增多。
2 教育部門對師資力量的投入
公辦學校吸納農民工子女入學后,在教育教學中與本地學生是否一視同仁?這是肯定的。2006年出臺的《蘇州農民工子女入學指導意見》就指出:對于非起始年級的入學農民工子女,接納學校須發揚主動服務、優質服務的精神,在完成正規教育之外,要安排師資加強對孩子輔導,幫助入學農民工子女克服借讀帶來的銜接困難,使他們盡快趕上本地學生,融入班集體。
2010秋季入學后,相城區教育局根據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情況,要求學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能根據學校實際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并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貫徹與實施,要求校長能親自訂計劃,重教師的業務培訓。特別應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開展“陽光學生”、“陽光教師”等活動,使他們也能享受到蘇州市優質的學習與心理教育。而且教師隊伍全部都是師范畢業生,在教學教法等方面的有專業訓練,也了解學生的特點。
硬件上,以元和大灣小學為例,學校每個年級配置了“新三機”(電視機、電腦、視頻儀),建了校園網,翻建了操場,整修了校園。學校現有班級15個,學生580多人。其中農民工子女為554名,占學生人數的95.1%以上。學校現有舞蹈室、藝術室、自然室、勞技室、電腦室、閱覽室、體育室、檔案室等專用教室。公辦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新一代蘇州人”。
3 學校對校園文化的完善
農民工子女的就讀必然使公辦學校的學生構成產生變化,不同的學生構成帶來了性質有別的多樣文化,這必然使學校面臨不同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語言文化差異、生活環境差異、生活習慣行為差異、家庭教育差異、學生對學校班級的責任感的差異等。鑒于這樣文化不同,學校在多方面進行了完善。根據心理學家蔣華的初始文化和目標文化之間“互動”表:
蠡口實驗小學在校園文化的觀念上,樹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管理上根據農民工子女流動性強的特點進行改革,在課程上開展民族教育、生活教育和愛家鄉教育,在教學上針對學生差異大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學校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
教育家李紅婷認為農民工子女在文化適應上存在困難,學校應該實行“城鄉文化整合教育”。在又添加100多名外來農民工子女后,蠡口實驗小學開展文化統籌活動,比如分組一起完成制作一個課外作業,促進本地生與外地生的交流與融合,縮小雙方在語言和行為上的差異;開設心理咨詢室,委派專業老師,加強對文化適應不良學生的心理輔導,盡量減少農民工子女學生對自我的“鄉土認同”。另一方面,激發農民工子女學生的集體責任感。王老師最近接的班級,2/3是農民工子女學生,“每一周,班級都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特意安排本地生和外地生一起勞動,在勞動中,外地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這樣就可以表揚他們,也有時機把本地生和外地生聯系在一起,讓他們能夠在觀念上彼此融合。”
4 家長在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由于農民工家長文化程度和生活習慣等因素,他們對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對孩子放任不管,有的抱著“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想法,對孩子簡單粗暴,這種嚴而無格、寬而無度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長的溝通不暢,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更無從談起。家庭教育功能欠缺,容易對其子女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社會和學校的共同關懷下,大部分農民工家長在思想觀念上有所轉變,家長們也把自己看成整個城市進程中的一分子,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用長遠眼光來看,同時他們把自己吃苦耐勞、不畏艱苦的精神傳達給了子女,這會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綜上所述,有社會政府的財政支持,教育部門的師資投入,家校等方面的溝通與合作,社會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面對著千千萬萬的農民工子女,面對著亟待解決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政府采取了英明果斷的措施,其中規定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的政策,是解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的有力舉措,標志著解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政府行為,體現了政府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的重視和人文關懷,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可以相信,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藍天下將普遍享受到真正的陽光般照射的免費義務教育。
參考文獻
[1] 王建民,胡琪.中國流動人口[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 張鵑.論進城農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建議.中國科技信息,2005(18).
[3] 蘇州園區教育局.蘇州工業園區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指導意見.2006.11.
[4] 劉健.無差別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底線.中國農村研究網,2005-06-07.
[5] 蠡口實驗小學工作志.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