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世界正在走向一體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勢不可擋,給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國內高校要更新辦學理念,大膽改革創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走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辦學之路。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國際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IU Shaoting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 The world is moving towards integration, unstoppable wa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updat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tak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road to school.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在教育資源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鄧小平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①指出了我國教育走國際化道路之必然。這些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受到我國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的水平。②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究高校國際化發展策略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1 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發展機遇
(1)給受教育者帶來更多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隨著國民收入的日益增加,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接受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達28.47萬,而十年前還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中國加入WTO以來,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進入,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為國人享受國外優質高等教育創造了條件。今天的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有更多的機會領略更廣闊的視野。
(2)有利于開發國際高等教育市場。中國文化獨具魅力,一些傳統學科和優勢學科吸引了各國對我國教育的需求。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急劇增長,2010年突破了26萬。另一方面,我國高校也積極“走出去”,在海外興辦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和專業。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教育的國際化為中國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創造了良機。
(3)有效推動國內高校現代化改革。經濟全球化拉動了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人才、信息等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帶動了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各國教育的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激蕩,有利于政府和教育界進一步審視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依據國際人才市場需求進行現代化改革。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良的辦學經驗,加快了國內高校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2 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嚴峻挑戰
(1)高等教育市場面臨競爭壓力。經濟利益是推動各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動力之一。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吸引留學生實現巨大的經濟回報。中國學子的大量外流和附帶的資金外流給他們帶來可觀收入。2010年澳大利亞留學產業收益達191億,其中中國留學生的貢獻最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教育開放的擴大,更多外國高校通過跨國辦學參與中國教育市場競爭,給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帶來挑戰。
(2)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面臨挑戰。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受“應試教育”、“專才教育”思想影響,偏重于學生的智育,忽視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在進行改革,但其目標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全面發展,還要求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對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形成沖擊和挑戰。
(3)傳統文化與價值觀面臨考驗。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在國際高等教育中占主導地位。教育資源出口國利用其優勢地位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價值領域的精神滲透,促使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發達國家的文化和教育附庸的危險。正如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所說: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少數人是全球化人者,多數人則是被全球化。③對于中國而言,如果只為與國際接軌而盲目照搬外國經驗和模式,就難免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帶來威脅。
3 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策略
(1)科學前瞻,將國際化辦學理念上升為學校發展戰略。近幾年,國內高校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視與日俱增,但很多大學的國際交流僅限于常規的互訪和一些淺層次的合作。國際化的理念沒有上升到學校的戰略高度,也沒能切實地為本校的國際合作交流、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改革做出相應貢獻。我國大學應具備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來制定學校改革發展規劃和教育國際化方面的培養目標,努力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
(2)抓住機遇,爭取政府大力支持。大學要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美、英、加等發達國家從國家到省(州)大都制定了相對完備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戰略和相應政策,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關注高等教育國際化事業的發展,在政策扶持與行動上應制訂和完善高等教育法規,形成一系列國際化政策,為高校國際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要采取多樣化的措施,鼓勵和幫助高校開展海外交流與合作。如定期舉辦教育文化展等活動,提升本地高校的國際知名度,擴大高校國際交流渠道,提高教育國際交流層次,拓展國際教育市場。
(3)大膽改革,構建國際化教學體系。大學應大膽調整和更新現行的專業結構和教學內容,加強國際化課程建設。如增加國際關系和區域合作方面的公共課,增設一些介紹外國歷史風俗等方面的選修課,在專業課程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國際接軌。借鑒國際上優質課程設置及先進的教學手段方法等,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教育改革。引進和使用原版英語專業教材并使用外語教學或雙語教學,提高學生國際交流的能力。
(4)堅持特色,積極發展國際合作辦學。合作辦學是不同國家分別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教育資金、師資力量、學生生源等),實現在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④是通過彼此間強項的合作,整合國際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優勢,即為特色。“特色可以構成一所大學的魅力和實力,而有實力才有影響力,才有資格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獲得國際化的真正收益” 。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應找準定位,尋求適合自身特色發展的國際合作辦學之路,在不同領域爭創一流。
注釋
① 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
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③ 李永強.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38-40.
④ 夏遼源.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⑤ 馮惠玲.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挑戰與取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1(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