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班級管理中實施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簡而言之就是努力實行“不管、“不教”、“不言”的“三不”策略。我們要以無為的原則,要以謹慎的管理、謹慎的教育、謹慎的批評和表揚,構建起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一種寬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教育氛圍,為學生在最寬松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插上一對“隱形的翅膀”!
關鍵詞 不管 不教 不言 “無為”而治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LOU Qiang
(Jiangsu Suqian Qinghua Middle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 In class management, implementate the management of 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in a nutshell is the effort to implement \"No management\", \"no religion\" and \"no words\"of the \"three noes\" policy, we should take the principle of doing nothing, to adopt a cautious management, careful education, careful criticism and praise, build a new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reating a liberal, democratic, harmonious, pleasa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in the most relaxed environment to grow up healthy and happy plug in a pair of \"invisible Wings\"!
Key words no management; no religion; no words; govern by doing nothing
以和諧理論為指導,踐行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積極營造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的班級管理氛圍,創建能夠充分體現出協調、均衡、有序發展態勢的和諧班級是解決班級管理中不和的問題的重要策略。這種看似無為,實際大有作為的策略,的確是班級管理的輕松之道、快樂之道、和諧之道。
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是“無為”的最高法則。在班級管理中實施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簡而言之就是努力實行“不管、“不教”、“不言”的“三不”策略。在班級管理中一定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適度適中,努力處理好“管”和“理”的關系,把握好“教”和“育”的分寸,運用好“表揚”和“批評”的手段。
1 “不管”
所謂“不管”即處理好班級管理中“管”和“理”的關系,盡量少管多理、理而不管、甚至“不理不管”。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班主任常常感覺工作繁瑣勞累,那是因為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己當作了保姆或行政領導,將自己當作班級管理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班級管理的客體。干涉多、灌輸多、管束多,學生自我表現空間狹小有限。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潛能完全被束縛局限。班主任只‘管’不‘理’,沒有‘調理’意識,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落后,老想著辦法‘管’學生”,結果是越管越亂,越管越累,越管學生越無措越無能越反感。如果我們懂得了多理少管,理而不管的無為之道,一切都會理而順之,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的效益。
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在班級管理中實行少管多理、理而不管的原則,可以防止我們犯主觀臆斷的錯誤,有利于形成班級管理的自由自主的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理自立自治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最主要是要真正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對于班級活動,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放手放心的讓學生去做事,教師只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引導、梳理和善后工作。在班級活動中,要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和主體,教師盡量不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更不要成為活動的中心。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不是與學生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而是應當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活動的空間。在學生活動和班級管理中盡量做學生的參謀和導師,讓學生只在必要時向你尋求必要的幫助,而決不過多的指導、干涉和管束,讓學生自信自在的自理自治,并因此而獲得成就感,得到鍛煉和成長。
2 “不教”
所謂“不教”即把握好教育中“教”和“育”的分寸,重培育輕說教,盡量做到育而不教。
“懂道理,善說教”是我們教師的特長,“教書育人” 是我們教師的職責。于是很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尤其是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往往會不遺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步步緊逼,可是學生往往左耳進右耳出,實際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還是老師過于性急,不愿退守,不愿把“余地”或“空白”留給學生的緣故。絕大多數中學生都本能的抵觸居高臨下的說教和教導。所以不管是常規的班會還是教育違規的學生,一定要少說教,多感染;少嘮叨,多忠告;大道理不說,空道理不說;學生聽不進去的時候不說,學生知道的事理不說;學生知錯有悔意時不說。
葉圣陶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在表,育在本。教書就是教學生知識教學生道理,育人就是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力品質和道德情操。所以教育之法應“重育輕教”,重視習慣的養成、情感的陶冶、感受的積累、觀念的形成,育人必須重視頓悟和直覺,講究深層次的塑造。所謂“道理(下轉第202頁)(上接第176頁)不外求”、“行不言之教”體現的就是理性教育與非理性教育的有機統一。
幾乎所有教師都懂得“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言傳”就是側重在教導、說服,“身教”就是側重在垂范、熏陶,就是“不教”。這里,教師人格的魅力、學識修養和行為規范對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巨大的感召力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范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以“不教之教”讓學生在不經意中去體會教師的教育,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感染和感化,便可以將外在的行為規范的教育正在轉化為內在的性格思想的陶冶。
3 “不言”
所謂“不言”主要是指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藝術處理好表揚與批評的教育管理手段。
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必須謹慎運用,盡量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表揚和批評都要“慎言”或“不言”。
所謂“慎言”,就是要求班主任在表揚和批評時要三思而后言。對于先進者的表揚要慎重,對于后進生的批評更要慎重,而且表揚和批評要相互滲透配合,表揚應當和嚴格要求相結合,批評則必須包含真誠的關愛和期待。一直以來,班主任都常常采用抓兩頭帶中間的策略,表揚往往總與樹為榜樣的優秀生相伴,而批評幾乎就成了那些作為警戒標本的后進生的專利,后者即使偶爾得到表揚和贊揚也往往是因為他們得到了“有所轉化”、“有所進步”所得。我們決不能這樣給學生帶上明顯的先進后進的標記,更不能讓表揚和批評幾乎涇渭分明的被分配和隔離。我們對于那些學習好、表現佳的學生是否可以適當的“冷落”一些,眼睛也不要過于“關注”于那些學習困難生和調皮孩子的毛病。相比較而言,如果我們不樹立學習榜樣和警戒標本,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將工作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那些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平平的“中等生”身上,采用“抓中間帶兩頭”的方式的話,也許對促進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更有利,班級氛圍也會更加和諧。因為表揚肯定了“中間”的優點和進步會使先進更有急迫感更有壓力更上進,會使后進更有希望更有信心更有盼頭;而對于“中間”的批評提醒則對于全體同學更具有廣泛的借鑒和警醒作用。
班主任要更多采用暗示、提醒之法,“行不言之教”。教師的眼神、表情、動作、語調、體態等,都能引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活動,而且有時候這種非言語的溝通,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班主任真誠而適時適度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暗示,都可以傳達出班主任對學生的關心、鼓勵、期待和尊重。“不言”的批評更遠比大聲訓斥、當面指錯、諷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在“不言”的批評教育中,學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體驗到了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拳拳之心。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這種“不露痕跡”的無聲教育,這種以細微的動作代替語言表揚或批評,因其無聲所以更有力量,因其真誠精當所以更珍貴,因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作用更持久,也更令學生刻骨銘心。
總之,“不管”就可以更好的“理”,“不教”是為了更好的“育”,“不言”是為了更好的“導”。在班級管理中,我們要以無為的原則,要謹慎的管理、謹慎的教育、謹慎的批評和表揚。構建起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一種寬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教育氛圍,為學生在最寬松的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插上一對“隱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