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對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機遇挑戰。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結合時代特點,積極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Build the New Model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O Xiangdong, HE Jiang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Shanxi 710061)
Abstract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exis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patter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novation
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深層轉型以及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思想觀念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發揮最優效用的主客觀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模式的既有功能部分缺損。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事關廣大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重大工程,構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1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臨的挑戰
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相對固定的程式和規范性做法。但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還不夠適應,還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第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對象型教育模式,即把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采取整齊劃一的教育方式,集中組織、集中學習、集中教育,忽略了每個學生作為單獨個體在性格、經歷、心理、家庭環境等各方面的差異。
第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進行說教型教育,即教育者居于居高臨下的位置,依據傳統的理論、習慣性做法、家長式言行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忽略了新時期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封閉靜態型教育,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限定在高校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不能積極主動的接觸社會,不能有效地利用網絡等方面的現代技術進行思想教育,不能有效地通過實踐途徑來鍛煉學生、磨煉學生和教育學生。
2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徑
第一,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模式。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導向、凝聚、糾偏和激勵作用。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明確的,但比較籠統和抽象,需要將它細化,增強可操作性。
第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模式。我國高校現在開設有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些課程既有內在的聯系,又各自成一體,有相對獨立性。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調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顯著,但存在國家重視與學生輕視同在、教學改革與效果不佳并存、模式創新與脫離實踐相伴的窘困。
第三,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出現了課程開設不全、班額配置不當、教材使用不一、教學內容不精、教學方法不活、實踐環節欠落實等問題,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據調查,大部分學生對“兩課”的學習價值進行了積極肯定的評價,然而相當多的學生對“兩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提高注重教學效益,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第四,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依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規律和特點去組織、協調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與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教育活動秩序,使整個教育過程達到協調化、高效率與最優化。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著決策、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作用。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存在三點不足。第一,以集中控制和服從為標志,以“強制灌輸”和“馴服”為主要手段,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雙向互動規律和內外化規律,扼殺了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造成他們知、情、意、行的非均衡發展和主體意志的剝落。第二,以問題為中心,大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忽略了具體的、活生生的、個性的人的發展,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個體自我心靈力量的增長和生命境遇的提升為目的而進行管理的宗旨。第三,以“兩張皮”為特征,學校行政管理、教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脫節,機構設置多、分工細,卻配合不夠,總體投入大,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強,實效性差。
3 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對策
第一,理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間的內部關系,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整體目標、部分目標、個體目標、理想目標和實際目標,形成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目標體系,做到先進性與層次性、導向性與現實性的統一。(1)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突出人文關懷,重視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幫助大學生形成完整的思想品德結構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按照“梯次設計,分層實施,銜接互動,整體推進”的思路,實施“分年級、分專業、分層次、分類別”的“四分”教育培養方案。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認知規律,堅持正面引導、循序漸進,科學制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劃和學生管理制度。每個學生要結合自己個性特點、專業特點,在相關教師指導下,編寫出適應自己發展的學業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把黨和人民的要求內化進個人成長目標,把組織的要求轉變為自覺行動。
第二,改變凝固、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模式,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之路。(1)堅持“三大原則”,即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協調的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大力開發思想政治理論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形成國家統一教材、鄉土教材和學校自編教材百花齊放的局面。(2)堅持“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及時充實和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增加能反映現代科技新成就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成果的學科內容,改變“四多四少”現象,即“舊的內容多,新的內容少;重復性多,創新性少;理論性多,實用性少;課堂講得多,課外輔導少”,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3)發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隱形教育資源,處理好正規課程(顯性課程)與非正規課程(潛在課程)的關系,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教師、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榜樣示范作用,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三,加強學科建設,完善課程設置,構建教材體系,推進教學改革。(1)按照“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時代”的原則,努力做到教學內容對象化。(2)采用啟發式、參與式、參與式、研究式、分層次教學、專題講座、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準確把握教學難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度和穩定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好本門課程的決心。(3)要盡量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實現教學手段立體化、現代化。(4)強化實踐教學。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組織參觀、見習、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看到知識的力量和學習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5)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通過讀書活動、請專家開書目、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不斷摸索和總結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法。(6)加強題庫建設和考試改革,采用知行結合的考核辦法,縮小知識考核的比例,擴大行為考核的比例,通過開卷考試、調查報告、小論文、動手操作等形式,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成績考核的綜合化、規范化、科學化。
第四,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依法管理理念,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民主化和人性化。(1)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大學生由免費教育的接受者逐漸向教育服務的消費者轉變,大學生逐漸用消費者的心態來看待高校的教育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意識,把教育、管理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在服務中融入教育,在服務中加強管理,增強法律意識,切實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法定權利,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2)創新管理模式。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勢下,大學生受對外開放的影響越來越多,大學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大學生受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大學生與教育改革的關聯度越來越緊,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和開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必須從灌輸型轉向滲透型、從單向型轉向全員型、從訓導型轉向民主型、從經驗型轉向規范型。(3)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個相關部門緊密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分解機制、資源整合機制、績效考評機制,實現領導行為民主化、管理內容科學化、管理過程規范化、管理組織高效化。把課堂教育、校園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力量組合起來,使之分工合理、協調一致,優勢互補,配合默契,形成整體效應,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少波.當前形勢下依托網絡創新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J].高教論,2009(12):3-8.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4
[3] 宋丹,紀紅.高等教育服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遼寧教育研究,2004(7).
[4] 姚小玲,趙平.高校辦學要堅持“兩個全心全意”[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
[5] 張吉雄.簡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N].光明日報,2005-01-19.
[6] 唐純武.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N].教育周刊,200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