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流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以“影像故事書”為主調,鎖定臺灣客莊生活文化的書。書中六位(組)客籍攝影家,拍攝的都是他們出身的家鄉(xiāng),以事圖像組合,系統(tǒng)介紹他們的攝影生涯與鏡頭故事。這也是臺灣難得一見的客家攝影史料。
這部出版品中,包括大家熟知的“三劍客”之一的已逝前輩攝影家鄧南光,拍攝故鄉(xiāng)北埔的人文風俗。鄧南光一直是臺灣攝影界傳奇,自幼生長在富裕的北埔客家村,到日本學習寫真藝術,曾經拍攝過東京街頭群像與老上海;在臺北開攝相館時,將鏡頭伸向臺灣庶民身影。他的名言是在拍照前對人要有情感,四十年的攝影生涯留下了六千張底片。他作品中的社會風景,冷靜地記錄了日據到臺灣光復的北埔光陰與臺北變遷。
出生于1916年的張阿祥,是目前臺灣碩果僅存、于日治時期開業(yè)的寫真館攝影師。七十年來他常以苗栗頭份為拍攝主題。出生于1928年的劉安明,以三十多年的時間記錄美濃,是臺灣重要的紀實攝影家,此外還有在竹東開設雜貨店的李增昌,及記錄美濃客家村成績最斐然的李秀云。
這些長期深耕故鄉(xiāng)、愛好攝影的客籍人士,作風低調,長年拍攝故土鄉(xiāng)里的變化,累積質量豐厚的影像史料,為臺灣客家村風貌留下最佳的史料與風景。像自臺糖退休的李秀云,踏遍以六堆為中心的大屏東地區(qū)農村。本業(yè)經營雜貨店的李增昌,記錄竹東地區(qū)客家村落。此外,還有十三位生長于苗栗的攝影師們,都是黑白攝影的先鋒,也都是在生命中用盡氣力的攝影家。
九十六高齡的張祥,是我家族中的長輩,我們家族所有照片,都是他包辦,多年前曾在他家舊相本中,重新尋找梳理家族記憶。這些陳舊的一本又一本相簿,都是他為家鄉(xiāng)留下的珍貴的影像,包括日本殖民、少年出征的全家福、客家村的婚禮等。此外,1954年臺灣首次全面換發(fā)身份證,規(guī)定要有照片,張阿祥扛著沉重的裝備前往頭份、三灣、南莊和北埔鄉(xiāng)間山區(qū)拍照,挑戰(zhàn)性十足,他說當時山區(qū)不少人還是第一次看到照相機。
在竹東南清公路上經營老雜貨店的李增昌,今年八十五歲。五十多年前親戚送他一部相機,讓他“玩”到現(xiàn)在。相機像是他的“第三只眼”,他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xiāng)村農家的田野紀錄,道出竹東、橫山一帶人情味濃厚的客莊庶民歷史,像是鄰居夫婦飲食店開張第一天,他拍下全家人笑顏綻放的溫馨畫面。
已故攝影家李秀云生于1919年,于2001年過世。李秀云之女李玉英回憶:李秀云在臺糖服務大半輩子,四十五歲才擁有生平第一部相機,他帶著寶貝相機四處拍攝,也是長期紀錄美濃客家村生活的最佳記錄者。
李玉英說,幾十年來農村變化很大,幸好有這些攝影家拍下影像,后代子孫可以透過照片和文字了解父輩們的過去。“人文關懷是知識分子的執(zhí)著,父親以早期農村為背景的照片,沒有華麗的構圖和技巧,除了懷舊還提供省思的空間,讓我們思考人、土地和文化傳統(tǒng),如何與當代文明共存。”
如今大家在引用美濃農作與庶民生活的影像中,李秀云最常被引用的,就是梳著客家頭藍布大襟衫的客家老婦。李秀云過世未久,曾去過他家慰問后人,他家人提及晚年的李秀云因為行動不便,無法出門攝影,還會拿著相機拍著家中的玫瑰與蘭花。一朵朵嬌艷芬芳的花朵,是他晚年思念繽紛的寄托嗎?
1991年在苗栗組成“硬頸攝影群”,是在苗栗一群矢志以黑白攝影和“在地注視”理念,巨細靡遺地記錄故鄉(xiāng)苗栗的各種面貌的攝影愛好者。“硬頸攝影群”的長者們,都是攝影的業(yè)余愛好者,平日他們各有工作崗位,但是個個均有喜好與關注的課題,如謝其錦關注的臺灣牛與燒相思炭、客家百工圖,陳云錦的生態(tài)攝影,李湞吉的南莊印象,邱德云鏡頭中的客家老農身影,都是一張張動人的大地組曲。
這些年客家出版品的蓬勃發(fā)展,客家影像的出版,為不同客家村、不同的年代留下生命容顏,每幀定格膠卷,都是臺灣土地的聲音,讓讀者掩卷后不禁深深地為大師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