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好幾次對出版社同行演講,感覺有個很大的隔閡,就是很少編輯知道什么叫“樣式排版”(樣式是InDesign使用的字眼,同樣的東西在 QuarkXPress叫做段式)。而更糟的是,美編實際使用樣式排版的比例甚至更低。
現(xiàn)在我們在在線所見的數(shù)字世界,從部落格到電子書,全部都從紙書排版汲取經驗,采用樣式排版來呈現(xiàn)內容(CSS 就是這樣來的);反而我們傳統(tǒng)紙書的編輯和美編很少知道。這簡直可以用悲劇來形容。
如果你發(fā)書稿給美編排版,要調個內文字級、天地邊界、圖說用字……美編跟你說這樣很費工,你講一句話簡單,我改整本書要改好幾個小時……這樣你就知道,你碰上一個不會用樣式排版的美編了(或者,其實他會,但沒跟你說實話)。
只要是采用樣式排版的美編,要修改整本書的個別設定,調內文字級、段落行間、改小標字體,變顏色,所有這些修改,都只要改樣式表,而改個樣式表設定要多久呢?五秒鐘。
開檔,改一行字,收工。
改完樣式表,整本書稿里面需要的變動,程序會自動完成,不勞你一個一個找到要改的標題、圖說。這就是樣式排版的效率,也是為什么數(shù)字世界會全面采用樣式排版的原因。
如果你換過部落格模版就會明白,部落格后臺選一個新模版,存檔,到前臺一看,所有文章的表現(xiàn)樣式就都變了,早八百年前寫的文章也一次改好了。你不必再逐篇逐節(jié)一一修改。這正是 CSS 樣式排版的力量。
你以為那是因為部落格是現(xiàn)代網絡高科技,所以才辦得到嗎?不,紙書排版也做得到同樣的事(而且紙書排版本來還是樣式排版的老祖宗),只不過你必須知道、并且把樣式排版用在實際的工作流程上。
樣式排版實際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1、先規(guī)劃一本書要用的樣式表,章名大標用什么字?多大?走幾行?什么顏色?段前段后距離多少?節(jié)名標題呢?內文呢?圖說呢?表頭呢?等等。
2、在原稿上標記編輯指令,哪些是章名,哪些是節(jié)名,哪些是圖說,哪些是表格……這都是你每天在做的事。
3、美編根據(jù)第一步的規(guī)劃,在 InDesign 上建立樣式表。
4、美編根據(jù)你第二步的編輯指令在 InDesign 上重新讓文字對應到已經建立的樣式表,Mark 章名,對應到章名樣式;Mark 節(jié)名,對應到節(jié)名樣式;Mark 小標,對應到小標樣式;Mark 內文,對應到內文樣式……
這四個步驟看起來好像很繁瑣啊,確實,不過:
1、樣式表是可以復制的。如果你做的是系列書,其實你只需要做一次,第二本以后只是復制而已。而且復制的樣式表有個好處,會讓你的書系擁有一致的排版風格;
2、于編輯指令,編輯本來就在做這個事,不是因為新流程才增加;
3、在InDesign上,樣式表同樣可以復制,美編花一次工,以后就省事了,上一本書的復制到這本書來;更省事的,美編可以把甲出版社的樣式表,復制用到乙出版社上,做一點微調就行。
4、最后一步,在InDesign上對應樣式表可能是真正最耗時的流程。不過業(yè)界兩大排版軟件全部都支持樣式自動讀取,所以只要你知道自動讀取的方法,應用在工作流程上,這個最花工夫的流程事實上幾乎是不花時間的。
所以你知道什么叫樣式排版還不夠,你得在編輯部的工作流程里導入自動化的樣式排版才行。當工作流程自動化以后,編輯部的工作不但沒有增加,排版的效率反而增快,而且彈性更多,你要整本書改大標,改字級,都是彈指間的事,一點都不困難。
更重要的是,這樣自動化的流程建立之后,你的文本就從單純的“電子文件”,變成內建結構信息的數(shù)字內容了。內建結構的信息不只可以讓樣式排版自動化,而且未來可以做成電子書,轉成數(shù)據(jù)庫,變成網站,使用彈性非常靈活。
樣式排版如何自動化?自動化的樣式排版,早期的QuarkXPress用的是自訂的XPress段式標記。你在原稿上標注段式標記,在XPress讀入文字的時候勾選“包含段式”,排版程序就會把標記后的文字,視為采用該段式的文字,直到碰到下一個段式符號為止。現(xiàn)在業(yè)界通行的 InDesign 做法略有不同,InDesign不再提供自訂的段式標記,改而采用在線通用的標記語言 xml。
自動化的樣式排版流程唯一增加的事情,就是稿件發(fā)給美編之前,要增加一個轉檔成xml的步驟。轉檔有多費工呢?基本上使用本文所附的轉文件程序的話,一本普通篇幅的書稿,轉檔只要三分鐘。
轉成xml檔的書稿,請美編以“讀入 xml”方式讀入 InDesign,你的樣式就自動對應完成,你的章節(jié)階層都自動排好,甚至你在 Word 上畫的表格,也可以自動轉換。
至于WordToXml 免費轉文件程序,你只要下正確的編輯指令,后面的自動化就會實現(xiàn)。這就是我為什么會寫一個轉換程序的原因(你沒看錯,本文提供的 Word 宏程序是我寫的)。
由于傳統(tǒng)編輯在 Word 檔里面,對每本書都曾經下過結構標記(就是哪里是大標、哪里是小標……這類說明),所以我寫的宏程序就是去辨認你下的編輯標記到底在哪里,怎樣抓出來,然后轉換為正確的xml語法。
編輯已經對全文下過結構標記了,xml化以后InDesign可以自動讀取所有結構標記,并自動轉換。因此排版美編就不需要再用手工重建了。整個流程就在確保,編輯下過的編輯指令可以跟著原稿,一路傳送到排版,到其它不同的數(shù)字化需求里面,不失真,也不會白做工。
這個 WordToXml 宏主要特點包括:
1、把編輯標記,自動轉換為 xml 標記
2、十五個預設支持樣式(段式),可滿足95%以上書稿結構需求
3、段式可自訂,xml標簽也可自訂
4、支持表格轉換,任何欄數(shù)、列數(shù)標準表格都可自動轉換
5、支持粗體、斜體自動轉換
6、書稿結構支持達四層(書、章、節(jié)、圖文)
7、轉換完成的“集檔.xml”檔案可以由InDesign直接讀取
采用自動化樣式排版的工作流程一點也不困難,對編輯事實上沒有額外負擔,對美編又可以大幅提升排版效率,最后你的文稿還可以成為未來數(shù)字化的基礎底稿,這么多好處,你還有什么借口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