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現任總編輯的俞壽成與“張老師”的機緣卻源于1989年。這要從張老師文化的“前身”說起。
名為“張老師”的心理諮商輔導機構在臺灣由來已久。1981年,其內部刊物《張老師月刊》正式出現在市面上(時至今日,此月刊一直在臺灣民眾的心理衛生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張老師”諮商輔導機構缺少心理輔導的參考書,工作人員便從國外找來相關教材及理論書籍,并翻譯給機構中的其他助人工作者閱讀。參考資料逐日積累,成了可貴的心理輔導資源。1982年,張老師出版社順勢成立,專注于心理學、心理治療有關的書籍的出版。1989年,俞壽成進入張老師出版社擔任編輯。5年之后,《張老師月刊》與張老師出版社合并,改組成立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老師文化)。
以人為尊,尊重生命
上世紀90年代的臺灣讀者,對于張老師文化引進的“三大性學報告”(《金賽性學報告》、《瑪斯特和瓊森性學報告》、《海蒂性學報告》)一定不會陌生。當時的臺灣,性健康教育并不普遍,“三大性學報告”的出版不僅成為街頭巷尾人們的談資,也掀起了各級學校的開課熱潮。90年代中期,張老師文化引進靈性相關書籍,代表作是《西藏生死書》和《前世今生》。這兩本書在銷售榜上居高不下,前者成了宗教界、臨終關懷和生死學領域的人士必讀之書,后者則讓生命輪回的觀念在臺灣大范圍擴散,使“前世說”的熱潮持續多年。
張老師文化的多個書系中,心靈拓展系列、教育輔導系列、親子系列、心理推理系列、心靈美學系列最為特色,用俞壽成的話來說,涵蓋“心、新、馨”三大特點。“心”即心理的、心靈的、心智的;“新”為新潮流、新觀念、新視野、新做法、新知識;“馨”是指每本書都流露人性的溫馨和情感。這三大特點,無不體現張老師文化“以人為尊”的出版理念。近幾年,張老師文化延續一貫的心理學范疇定位,分門別類地陸續引進了后現代心理治療領域的標桿作品,新增包括“焦點解決問題諮商”、“敘事治療”、“合作取向治療”、“家族治療”等學派。
早期類似的作品多為引進版權,對此,俞壽成的解釋為:“心理學畢竟是西方的產物,早期臺灣的心理學相關著作比較缺乏,所以開始的二十年間,大部分的知名作品只能從國外引進翻譯本,這些我們所缺乏的著作、教材不僅是張老師文化在出版上的定位,也是很多讀者一直等待、需要的東西。”進入21世紀以來,張老師文化以及很多助人工作者開始反思,西方的相關研究以及書籍與臺灣社會的適應性,“很多心理學范疇的學者開始從自己的文化和社會現象中去尋找身心安頓的方法。”他們慢慢意識到,西方心理學重要學說和概念不可或缺,但現在更重要的是要讓其與本土的心理學現象融合共生。
臺灣博客來網路書店銷售數據顯示,作為其八大類別之一的心靈養生類書籍,年均銷量約占總量的10%~15%。張老師文化的書籍幾乎都歸于這個類別。對于這樣的成績,俞壽成認為“不能算非常亮眼,但此類書籍的重要性卻值得一提。身心靈書籍的影響層面很大,它跟一般的消費性衣食住行類書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總是在一些關鍵時刻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面對災難、個人生命危機、家庭危機等等問題時,人們能因這些書受益。”
胸懷善意,熱心公益
“我們這種類型的出版社,雖然也屬于商業性的機構,但與一般純商業性的出版社的運作不太一樣,除了做正常的出版,時時不忘我們是屬于社會企業型的機構,是帶有公益性、服務性、教育性的社會團體,所以出版品中的一部分必須符合社會企業型的理念,就是讓書籍帶有公益性、服務性和教育性。”而這也體現張老師文化出版的初衷:像做公益事業一樣,將出版心理學范疇書籍的事業進行到底。
自2006年起,張老師文化每年出版一本罕見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并于2009年策劃“微笑天使”專案,發起“你買書,我捐書”的邀約,即當售出5000套(1套4本)書籍,張老師文化就另外印制5000套送給罕見疾病家庭,“讓這些故事傳播出去,鼓勵逆境中的人們更加堅強,并站出來述說自己獨特的故事”。在營銷過程中,張老師文化的編輯人員曾陪伴作者們深入小區、醫院、學校、讀書會和企業,將社會各界的愛心轉贈給自然災害區、偏遠學校、特殊教育學校、身心障礙機構,用樂觀奮斗的罕見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激勵人們卸下沉重的負擔積極面對人生。活動的結果并不如預期, 5000套書的銷售目標只完成了3800套,張老師文化重新印制了3800套書,贈送給罕見疾病基金會,由他們轉送給罕見疾病家庭。俞壽成說:“社會大眾對出版社做的這種案子可能會有疑慮,擔心一般的出版社很難完成這個承諾,但我們又不太希望只是去找大公司來買,雖然他們的確有可能一次買走500套甚至更多。我們希望有5000個人來買,再有5000個家庭間接地收到贈書,受到鼓舞,這才是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
“有時候我們也出一些特別的書,這些書的銷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很重要。例如對于加害者、暴力實施者的諮商輔導書,它對于真正需要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張老師文化的“公益性”,在《張老師月刊》主編高惠琳身上也得到了印證。月刊歷史超過了三十年,從早期探討現代人的心理面貌、結合時下事件了解人類心理發展狀況,到探討女性心理、社會心理、流行時尚心理,甚至慢慢演變到食療養生,“一直都在努力做不同的轉變。”2011年月刊又一次轉身,回歸到心理層面,這一次著重在校園的諮商輔導,從學齡兒童入手落實心理建設和健康培育。高惠琳表示,這一年多來,月刊除了照舊關心社會大眾的心理現象,還有不少與新聞時事結合的明顯的關注議題。而在月刊的內容分布上,除了固定的專欄稿件和專題企劃,還特意將部分版面釋放出來,用來報道公益部門、助人團體的活動。高惠琳說:“雖然我們是盈利單位,但在每一期的規劃里,不論是約稿文章還是企劃,都希望能夠傳遞務實助人的理念。”
作為一個商業機構,張老師文化還保存了部分理想性,這無論對讀者、作者,還是出版社本身都是難能可貴的。現年92歲的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是美國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家族治療大師,近期她又要出版繁體中文字版的新書,書的版權照例授權給張老師文化。她同時指定,若大陸出版方要出版簡體中文版,必須向張老師文化購買譯稿版權。葛莫利的信任并不是朝夕之間建立起來的,由此也可見張老師文化在經營作者時的誠懇和用心。俞壽成表示,對于這類作者,在售出簡體字版權時,購買方所付的版權預付金將全數交給作者,公司分文不取,“我們可以對某些作者有這樣的尊重,不完全是商業操作,而是當成一種讓大師的成就傳播出去的服務。”
與張老師文化一起成長的俞壽成,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感慨良多:“我很慶幸能夠在這里工作。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我做過編輯、行銷,最終又回到了出版部,得以和各式各樣的人有了關系。我看到助人工作者怎樣幫助身邊的人,也看到那些被幫助的人努力地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身為總編輯,我擁有一個‘特權’,除了作者之外我可以比別人早看到一本書的全貌。我很珍惜這個‘特權’,雖然我常常在看完一本書的初稿后在桌子后面流淚,但這是我的福氣,而且我很感謝也很滿足作者愿意信任我們。”
對于心靈類書籍的未來,俞總編很樂觀,“只要世界繼續以現在的方式走下去,這個領域涌現的類別會越來越多。很多事物都會走到盡頭,但心靈卻大到不可測,因為心靈是無法用理性主義和科學數據來量化的領域,它需要的更多是體驗和感悟。我們要做的是對大自然、對靈性更努力的發掘。”
都說臺灣的出版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出版社會異口同聲“求生存”,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臺灣的出版業異常蓬勃,能看到書的活力。為這“活力”加分的,除了大集團的主力軍,更有張老師文化這樣小而精悍的生力軍們。況且,大鯊魚去不了的淺灘,小蝦米照樣可以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