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堪稱日本近代美術與西方文化思潮移入中國的啟蒙基地。
當時,由于日本比中國更早接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并且全盤學習、掌握了西洋技法和知識,因此對于年輕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無論在新文學或現代美術等各方面普遍皆是以日本作為學習對象。據悉,近代中國藝文界引領思想與觀念創新的幾位開拓者大多都去過日本留學或考察,比方曾和日本作家建立起濃厚友情的魯迅,當年可謂不遺余力地譯介、出版近代日本文藝理論以及其它相關美術史著作,包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而中國早期引進的西方美術史專書有許多亦是從日文版本轉譯得來。
除此之外,當時位于上海北四川路、由日本人內山完造(1885~1959)開設的“內山書店”毋寧是許多青年學子方便了解西歐美術現狀和吸收最新畫壇訊息的重要窗口。譬如豐子愷剛從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返國的那幾年,便經常前去“內山書店”購書,在這里他遇到了早期任教藝術師范學校的學生、時任“開明書店”美術編輯的錢君匋(1906~1998)。根據錢氏回憶:“我最初學習圖案,試作書面,因為當時所有的參考書都是從日本進口的,不知不覺間受了日本的影響。”此處即指他透過內山書店確實接收了不少有關美術設計方面的新知,包括當年購買到一套多卷本的《世界標記圖案大系》,以及由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甚至包括錢君匋的浙江同鄉好友、匆匆早逝的青年美術家陶元慶(1893~1929)也每在“上海時報館”擔綱美術設計工作之余,來到“內山書店”買了當時日本才剛發行不久的《非水圖案集》、《伊木忠愛圖案集》作為參考書,這些無疑都對他們往后從事書籍裝幀的作品產生了影響。
其中,特別是《非水圖案集》這部書,后來(2006年)還被日本知名出版情報網站讀者票選為“最值得重新復刻發行”的熱門絕版書之一,而它的作者 ——圖案設計家杉浦非水(1876~1965),連同當時其它著名日本畫家梅源龍三郎、黑田清輝、石井柏亭、藤田嗣治等,在早年中國開始起步投入學習美術設計的青年人眼中可說都是相當熟悉而景仰的名字。
令人惋惜的是,那年頭有不少投入書籍裝幀工作的杰出藝術家都短命,像陶元慶、橋口五葉(1881~1921)都是年紀輕輕不到四十歲就過世。我對他們的英年早逝雖已釋懷,卻不免感傷,總以為老天若能多給一些時間、再經過歲月的焠煉,他們一定能交出更為可觀的傳世之作。事實上,相對而言在創作領域當中往往亦不乏勤奮且高壽者,作品既量多又質精,他們對后世的影響自然也就更加的深遠,好比錢君匋活到了九十二歲,畢生共設計四千余種書刊,數量之多,足令同輩設計師難望其項背。
至于早年曾被錢君匋、陶元慶視為學習(模仿)日本圖案設計的啟蒙者杉浦非水也有九十高齡,自幼拜師日本四條派畫家松浦巌暉及川端玉章門下、出身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的他,筆下屢屢凝練地勾勒出花草魚鳥線條人物等極具裝飾性的各種造型,意象疏朗而優美。他年輕時即以豐富多樣的書籍裝幀、海報、廣告設計、櫥窗擺設、室內裝飾作品而廣受注目,三十二歲(1908)成為三越百貨店首席外聘設計師,四十九歲(1924)與新井泉、久保吉朗、須山浩、小池巌、原萬助、岸秀雄、野村昇等人共同創立商業美術研究團體“七人社”,平日工作雖繁忙卻也不忘勞心編撰《非水圖案集》(1915)、《圖案講義》(1918)、《非水一般應用圖案集》(1926)、《非水創作圖案集》(1926)等教學著述,即便到了晚年依仍持續活躍于商業美術設計領域,更在他六十歲那年(1935)執掌“多摩帝國美術學校”(今多摩藝術大學前身)創校第一任校長并兼圖案科主任。
回顧杉浦非水一生的書籍裝幀事業,約莫以大正十二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為轉折點,此一浩劫不僅造成大量現有書籍刊物被焚毀,也接連促使國民精神與經濟景氣幾近瀕臨死滅的極度絕望的廢墟中,放眼日本國內出版業更是一片蕭條。當時“改造社”創辦人山本實彥(1885~1952)為挽救敗局,乃毅然宣稱“要實行出版界大革命,把特權階級的藝術向全民眾解放”,于是在大正十五年(1926)率先推出只要一元(日幣)即可預約三十七卷本的《現代日本文學全集》,將過去每冊通常要價十元的書籍壓低成本便宜到一元一冊,以便應對災劫后青黃不接的圖書出版市場困境,結果引起讀者廣大回響,乃至后來許多出版社爭相仿效,開創了日本出版史上著名的“元本時代”。
話說當年負責設計這套《現代日本文學全集》的裝幀者,便是初期從偏愛傳統繪畫形式逐漸轉變為后期結合幾何平面構成、繼而引領日本商業美術風潮的杉浦非水。畫面中,他將手繪花鳥圖案融入純粹線條交織的現代設計語匯當中,那些古典視覺元素的優雅,那些令人反復涵詠的光華美質,經過重新組合之后,遂于此構成了充滿現代感的裝幀絕品。
就在《現代日本文學全集》引發空前熱潮的那年,適逢大正天皇駕崩、裕仁親王即位,改年號“昭和”,此前醞釀的自由民主氣氛漸為往后崛起的軍國主義所取代。在這一連串全新開展的時代帷幕中,杉浦非水相繼替妻子(閨秀詩人)杉浦翠子(1885~1960)設計了《創作愛しき歌人の群》,以及文壇友人片岡鐵平(1894~1944)翻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赫克脫·馬洛(Hector Malot,1830~1907)的《哦!家鄉》一書封面裝幀,這兩部作品連同先前“改造社”發行的《現代日本文學全集》乃被后世美術史家并稱為杉浦非水個人投身書籍裝幀生涯的三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