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美作家哈金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于中國遼寧省。1985年赴美留學,自此移居美國,為了生存,毅然以英語寫作,在英語的邊緣地帶,在語言和語言之間的空隙中開鑿屬于自己的語匯及敘事可能。“用英語寫作,實際上你就覺得好像在邊緣生活,不得不成為自己的里程碑,因為前后左右都沒有人,所以必須有一系列作品,為自己建立一個立足點?!惫鹫f。
投身寫作以來,哈金獲獎無數,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同獲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思{小說獎”的長篇小說《等待》,哈金乃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等待》的創作靈感源自他曾聽聞的真人真事。故事發生在中國北方,以文革為背景,敘寫主人翁孔林周旋于元配發妻和紅粉知己間的難舍情緣,三人歷經長達十八年的琢磨與企盼,情感終在幽幽漫漫的時光摧折下變得殘破,人漸漸失卻愛的本能。讀來憂悒悲涼,像是一則對大時代投出的無聲控訴。
對哈金而言,《等待》無疑是其寫作生涯的轉折點。此前,他曾出版過五本書,皆委由小出版社出版,《等待》則是第一本由商業出版社發行的作品。其后,又陸續出版《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等長篇小說,或以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或揣摩在不同國家、語言和文化交相撞擊下的火花,體現哈金一貫的創作軸心。
關注在邊緣生活的人
哈金成長于中國東北的鄉間,父親是一名低階軍官,每隔幾年便得換地駐軍,一家人跟著父親,住過許多地方,真要說何處是家鄉,他也說不清。在中國生活的那段歲月,哈金未曾領略過優越的生活,相較活躍于北京、上海的人,他形容自己就像來自鄉下地區的土包子。
兒時的生長環境,使他有機會充分感受生活的質量,考察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樣態?!拔覀冞@些從偏遠省份來的,更關心的不是中心的人,而是普普通通的人,在邊緣生活的人?!?/p>
初抵美國,哈金特別震懾于其壯闊雄渾的地景,感到這是一塊新而富庶的土地。他還記得見著人在湖濱垂釣,釣上來好大一條魚,卻不留下來吃食,又扔了回去。看見湖畔鵝鴨成群,不僅沒人去抓,反而主動喂食,“因為小時候在大陸,野鴨子都要打死了吃的?!惫鹦χ?,道出赴美之初親身感知的文化差異。
哈金原先打定主意學成后就要返回中國,后來由于一些變故,決定續留美國。一度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壓力甚大,并且萬分迷茫。歷經一年多的調適期,他才下定決心用英語寫作,設法以此謀生。他說,這段時期特別煎熬,也特別漫長。在美求學期間,學費、生活費全得靠自己,為此他也曾去打工,然而,對他而言這些都不是最艱苦的,真正難熬的是盤旋在心口上的不安,而這份不安十多年后才逐漸獲得消解。
在美國待的日子久了,哈金也意識到“這是你應該建筑自己家園的地方”?,F任教于波士頓大學的他,生活安靜、簡單,“只要不犯法、按時交稅,基本上就不大有人會干涉你的生活。”他隨即補充道:“前提是你一定得欣賞孤獨。”提及家鄉(homeland),哈金認為這個詞的意涵涉及抵達(arrival)多于回歸(return),尤其對于移民藝術家和作家而言,建筑家園的地方才是你的家鄉,而唯有通過文學,才有可能真正地回歸。
不再以代言人自居
哈金在他第一本書的序言中曾雄心勃勃地宣稱:要當個中國底層人民的代言人?!耙婚_始好像覺得自己是代言人,但以后慢慢寫下去就覺得那種態度是不對的,因為所謂代言人就是一種優越感?!惫鸷┬χ?,語帶謙虛地解釋,在美國待的時日愈長,愈發覺得自己是個普普通通的人;況且,離開昔日生長的土地太久了,生活的親密感不再,自不敢以代言人自居。
1992年12月下旬,哈金赴紐約參加活動,同時尋覓教職。當時他初次閱讀奈波爾的《大河灣》,每當情節到了緊要時刻,“過去必須踩在腳下”這警句就倏忽涌現,像是貫串全書的主旋律?!斑@個想法對我來說特別震撼,并不是說我同意,但是那種對過去的態度,一定要踩在腳下,你才能往前走,我覺得非常震撼?!?/p>
《大河灣》這部小說甚至使哈金覺悟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真實關系。在小說第二部的開場,敘述者感嘆著一位比利時傳教士的逝世,然而他的衰亡是如此的輕薄渺小,也許一度誘發了絲毫騷動,卻又叫人轉瞬即忘。群體的生活依舊如常,并未因為他的消亡而稍有變異。身處紐約大都會的哈金,游蕩于曼哈頓繁盛喧嘩的市街,清晰而沉痛地意識到,在這里,他必須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工作以求生存,他必須學會像個獨立的人一樣活著。
對此,他寫下了一首題為《在紐約》的詩作為響應:
我在金色的雨中
沿著麥迪遜大道緩步而行,
載著太多的詞語。
它們來自那一頁,
說個人對于部族
多么不足輕重,
就像蜂窩繼續繁榮
雖然一只蜜蜂消失了。
這些詞句如秋日的落葉在他腦中翻飛,摩挲著他的壯志,漸漸地,他明了聲稱要作為中國弱勢群體的代言人是一件多么虛妄的事。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另一關鍵理由:他本身對于文學的態度起了變化,“我一開始寫作的時候,并不把文學作為一種藝術來看,我教書的頭七、八年,從來不用‘藝術’這個詞,后來慢慢覺得文學應該是藝術?!痹缧r候,他認定文學應當“有用”,講究實用主義,爾后便改觀了,主張文學應當在一種藝術結構中確定其價值。于是,他拋卻了對于代言人身份的追求,傾心思慮的是在文學傳統中能否有其開創性。
站在語言的邊界上
早先,哈金曾出版過《于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殘骸》(Wreckage)三本詩集,亦曾于課堂上教授詩歌寫作,赴波士頓大學任教后便逐漸潛心于小說領域。哈金對詩情有獨鐘,他認為好的詩,其敘述需有噴發的能量,具備抒情的濃度和流動的強度。寫詩必須透徹地把握住語言的份量,仰仗飽滿的直覺。在英美文學里頭,母語非英語的作家當中,存在優越的小說家,卻不見大詩人,“這是一個檻兒,很難過去?!?/p>
追溯起其文學源流,哈金認為中國古典詩和俄國作家給他的觸發最為深遠。中國詩詞是自小背誦的,早已深化內心,其中尤以杜甫影響最大。至于中國當代作家中,除魯迅對其某些短篇小說有些啟蒙外,總體而言受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并不大。
到了美國以后,哈金發現很多美國作家相當看重俄國文學,便開始讀起契訶夫、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愈讀愈喜歡?!拔矣X得是一種態度吧,他們描寫的那種生活跟我個人經歷比較接近,譬如說北方嚴酷的環境。果戈理的喜劇對我有些作品影響還是很大的?!?/p>
在英語世界中,作為一個非母語作家,勢必得在這語言中掙扎,力圖開創擁有自我風格的書寫體系。將自己歸入康拉德和納博科夫之文學傳統的哈金,想象著能創造出一種語言,別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寫的,可同時又很自然、很親切。他說,納博科夫和康拉德專擅的都是書面英語,他們的英語說得并不流利,可對這門語言確實是下了苦功的,“納博科夫也耍玩英語,因為他懂好多種別的語言,看得出來他是靠學問創造出來的一種風格,我在想能不能有別的途徑,但究竟能否做到不太清楚?!?/p>
在《在他鄉寫作》一書中,哈金曾說:“我必須說真話,必須對抗遺忘,必須關注那些比較不幸以及一無所有的人?!笔聦嵣?,這跟他自身的生存環境有關,他在美國嘗試用英語寫作,總是在邊緣生存,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
因為身處邊緣,哈金寫作的題材一般都是界乎兩個國家、兩個文化、兩個語言,如《戰廢品》、《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等作品中涉及的課題。他對于純粹單一的文化或語言并不感興趣,令他感到興味的,恰是異質文化的接縫處可能誘引的種種摩擦、隔閡、變遷與融合。一如他早年在中國東北服役時,與朝鮮人的相處經驗,以及他數十年來在美國安居所遭逢的各式文化沖擊和挑戰。
從個人的眼光書寫歷史
長久以來,哈金不斷地書寫中國,試圖將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編織進他的敘事軸線里,他曾說,這是出于某種心理上的需求,他必須藉由描寫中國的過去,使自己與它分離。“像我的第三本詩集《殘骸》,全是關于中國的歷史,《南京安魂曲》也是同樣的,通過寫一個現代史的中心事件,跟自己的過去建立一種更加親密牢固的關系,完了以后,可以繼續做別的事情。”哈金就像一只勤勉的蠶,不斷吐絲,將歷史纏繞成了厚實的繭。一旦故事寫就,歷史被完備了,人性的憂澀與光芒于其中繽紛呈顯,他就破繭而出,羽化成蛾。
從以文革為背景的《等待》、描寫朝鮮戰爭的《戰廢品》,到揭露南京大屠殺的《南京安魂曲》,哈金多部作品皆以真實歷史事件作為背景,在歷史的向度上開展對于人性的深刻描繪。哈金被譽為寫實主義的小說家,其寫作除了仰賴大量而密集的史料考證,也揉和了自身的體驗與覺察在其中。
哈金曾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五年,從中學到了所謂的紀律。“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做下去,不會輕易放棄。特別是寫長篇小說時,一定要有一種約束?!?/p>
當初哈金被納編入一個新組建的邊防團,沒有營房,服役頭半年就住在朝鮮的一個村子,村里全是朝鮮人,因著這段跟朝鮮人交往的經驗,使得他在描述朝鮮人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時,擁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拔覀兡菚r候經常走動,隔著一條江,可以看到朝鮮那面的山河土地是什么樣子,因此我才敢寫。對我來說這個很重要,要是我不知道的話,我不敢寫,這些東西靠書本的研究是做不到的。”
哈金青春期的軍旅經驗仿佛是為了寫就《戰廢品》所做的一場排練。他原為炮手,主要工作是扛炮彈,后來被改派作報務員,負責發電報。這段經歷對于他往后寫作《戰廢品》起了很大的作用?!稇饛U品》里頭有部分篇幅詳盡地敘述戰俘營之間流通的密碼,看似煞有其事,殊不知完全是哈金憑空杜撰的。他雖不會編碼,但因為發過電報,起碼邏輯是清楚的,才有辦法自行研發出一套編碼方式。
在《戰廢品》一書的扉頁上,哈金題了一行字:“獻給我的父親,一個朝鮮戰爭的老兵。”事實上,關于戰爭的細節,他父親說得極少,估計是一段難言的心理創傷,不愿輕易啟齒。他父親所從屬的部隊曾被美軍圍捕,被拘禁一陣后,好不容易才突圍,險中脫困。
“大陸許多戰俘以及一些到臺灣的老兵,都有各種各樣的回憶錄,碎片般地,有的在雜志里頭,有的成了集子。我把那些都讀了以后,盡量把里頭一些細節給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哈金解釋道,《戰廢品》選擇了回憶錄的形式,以第一人稱回顧戰爭始末,而非采取情節特別緊密的敘述方式,如此一來,敘事上比較具有開放性,許多細節可以摻雜進來。
除了閱讀這些回憶錄,哈金也參照了美國當地搜羅的大量戰地攝影,這些照片賦予了很多文字無法提供的細節,像一個個有用的線索,帶他重返現場。從照片中,他能夠看見醫院的模樣、知道戰俘都吃些什么,他甚至可以根據戰俘所用的碗,評判他們能否吃得飽。
哈金相當看重歷史事件,且采取了一種微觀、細描的方式來重建歷史現場及其對人性造成的沖擊,“我一般都是從一個小人物、個人的眼光來看歷史,我們談到歷史時,往往是一種宏大的歷史、官方的歷史,強調共同性,把一些個體間的歧異給消滅掉了。對我來說,通過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來寫,可能是一種心理的需要吧,把歷史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像《戰廢品》是從一個失敗者的角度來談歷史,跟官方的歷史是不一樣的。”
在美國,哈金看到一些歸來的戰俘被譽為英雄,有些甚至成為名人,更有議員在競選時,將過去被俘虜的事跡視為一種光榮,大加頌揚。然而,對于中國大陸的戰俘來說,無不將之視為奇恥大辱,壓根兒不能提,否則全家人都要跟著吃苦受罪?!斑@種震撼對我來說是最主要的,震撼是一種感情上過不來,往往必須寫點東西把感情給恢復過來。事實上,《戰廢品》寫完了以后,心理上的恐懼感沒有了,以前老有那種恐懼感,寫完之后就釋放出來了。”
新作《南京安魂曲》 從國際視角切入
新作《南京安魂曲》則是從國際的視角切入,以美籍傳教士明妮·魏特林為主人翁,記敘南京大屠殺期間,明妮留守金陵女子學院,奮力保衛上萬婦孺難民的經歷。哈金正色地說,“我要強調南京大屠殺這件事情不光是中國人的經歷、中國人的苦難,很多國際人士也介入其中,成了直接的受害者。實際上,美國的那些傳教士很多最后都不正常了?!?/p>
哈金兒時常聽老人家說起南京大屠殺,可對于其中的具體情況并不大清楚。赴美后,發現當地華人每年總要紀念此一歷史事件,他和太太也參與過數次集會,直到讀了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一書,對于事件梗概才有了較清晰的理解,并第一次知道那段期間有一批外國人士為捍衛難民而堅守南京。
此書前后修改達四十多遍,始終找不到適切的敘事角度?!皩懽鞯娜甓嗬?,沉浸在七十年前的南京的氣氛中的確令人沮喪,但這是工作條件,無法回避,常??尥炅诉€得寫下去。 ”
同樣以戰爭為背景的前作《戰廢品》,雖大多數事件和細節都是真實的,主人翁卻是虛構的;相較之下,《南京安魂曲》卻由一位真實人物──明妮·魏特林領銜,在創作上無疑憑添諸多限制。情急之下,哈金創造了一個中國女人做明妮的助手,由她來講述明妮的際遇,也帶出自身的遭遇。
“這就是為什么我要找不同的敘述人,因為沒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不能虛構?!比哲姷耐罋⒁婚_始來得兇猛而暴烈,待為期一個多月的殘害告終,往后幾年并沒有重大事件發生在明妮身上,敘事該如何推進?“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創造另一個故事──高安玲家的故事。從技巧上來說,每當魏特琳的故事沒有那種創造的沖動力的時候,高安玲的故事可以進來,讓敘事得以繼續,但又不能喧賓奪主,只能是附屬性的。實際上,這個故事本身必須有高家的故事,因為他們是普通的中國人,是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必須有一種平衡?!?/p>
哈金認為,以魏特林的視角切入有利有弊,益處在于,若寫得好,這將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反之,其局限性太大了,要如何以她為中心,同時又能妥善地闡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哈金說,曾有一位英國小說家同樣以魏特林為中心人物,寫過一本小說《南京》,他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于是,在書中創造了一段戀情,虛構魏特林與一個中國人墜入情網,由于這名男子已有家室,無法回報這段感情,致使魏特林精神崩潰,走上絕路?!白鳛閲烂C的歷史小說,涉及這么大宗的歷史事件,我是不敢那么做的,那么做是不負責任的?!?/p>
把過去變成一種能量
“過去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管喜歡或不喜歡,你必須得接受,必須得承擔,也放不下?!惫鹫f這話的時候,帶著釋然的心緒,已能寬心看待過往生命帶來的一切。
人生劃分為在母國和在美國兩大階段,哈金又是如何面對自己的來處?有一說,美國是一片新大陸,踏上那塊土地后,重新做人,終能歸化為美國人。哈金自覺辦不到,他29歲赴美,此前,“什么都塑造成了”。又有一說,自詡為世界公民,歸屬于哪個國家并不重要,篤志做一個自由的人。在哈金看來,這似乎也不太切實,“特別是華人,過去在你的臉上,到哪兒人家都知道你是從亞洲來的?!?/p>
“過去有那么大的負擔,但不能什么都拿著,因為生活是個旅程,在路上,你不可能什么大包小裹都帶著,也帶不動,只能拿起最有用的、對你來說最寶貴的東西。過去應該使你的生活變得更有力氣往前走。把過去變成一種能量,而不是成為一種包袱。”
像是《自由生活》尾聲,主人翁武男創作的詩作《另一個國度》所揭示的:
你必須去一個沒有邊界的國家,
在那里用文字的花環
編織你的家園,
那里有寬大的樹葉遮住熟悉的面孔,
它們不會再因為風吹雨打而改變。
哈金早已經悄悄地,悄悄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