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于雯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去通路報品時,忐忑不安的心情。那時她剛入行兩年,所在的南方家園出版社也才成立兩年。雖然已出版了五本書,但因為出書量不大,也沒有特別想要與通路合作的活動案子,出版社并未請經銷商幫忙約見通路。2009年11月,帶著籌備了半年的出版品《總統先生》和《大使先生》以及2010年度出版計劃,洪于雯第一次與通路采購見面。
版型、封面、內文試讀、行銷計劃,報品基本四項,于雯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可還是緊張。因為她要提報的這兩本小說,自己都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去推它們——拉丁美洲的小說在臺灣本來就很生僻;兩本書都很厚;找不到任何相關的影像或是其他相關的資源可以做行銷活動。采購見到這兩本時的反應,不出意料的冷淡。“這兩本書不太具有銷售的可能性”,采購一致給出這樣的意見。不過,雖然書被批得體無完膚,但采購以前輩的身份和于雯分享了書的制作過程和怎么來推書,并給出中肯建議:通過換紙的方式把書做薄一點;不要同一時間推出兩本書,會分散注意力;兩本書的封面設計太相近,而且雖然漂亮但不太符合一本會被人關注的文學書的樣子。資深采購們的真誠分享,讓她緊張的心情放松下來,也對采購在報品中扮演的角色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資深采購看過太多太多的書,對出版社的編輯來說,他們是資訊的匯整站,匯整的是做書的人和買書的人的概念、意見和感覺。”
菜鳥的初次試水并不成功,帶著前輩的建議回到出版社,南方家園的同仁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檢討,最終“虛心接受并不修改”。因為一切都太遲了。封面已經做好了,整本書的概念已經想好了,紙張也已經選好下印刷廠了,更關鍵的是,作為出版社,南方家園有自己的堅持。“并不是我們不聽通路的意見,而是想維持原來的編輯方針和出版計劃,每年底我們都會出版兄弟書,這是出版社成立以來就堅持在做的事。”
而在討論“書的封面做出來很漂亮,可是如果做出來的樣子并不符合閱讀市場的習慣,讓書跟讀者好像有一些距離”時,南方家園設計師何佳興先生的一席話,帶給于雯很大的激蕩,也是從那時開始,她會在報品中試著說服通路。何佳興先生說,“所有的閱讀習慣絕對不是由消費者(即讀者)決定的,而是出版社要不斷地去創新與突破,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市場并不會因為一兩本書就有任何的改變,可是只要持續地去做,就會看到它的效應。”
“聽起來很理想,對不對?”于雯反問。“可那時我接受了這個觀念,也慢慢發現,這絕對不是一個達不到的理想。當我們有意識地發展出一系列的出版品時,讀者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也愿意購買我們的書,因為他們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后來我們都把持這樣的原則,在兼顧書籍應有的清楚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外,從紙材到印刷,每一個小細節都會仔細執行。不用多花錢,但會找出便宜又新的可能性。”
報品時要讓采購看到一本書可能的樣子
隨著報品次數的增加,菜鳥也逐漸掌握報品的技巧和門道。行銷方式,包含折扣、活動時間、行銷文案,是于雯在報品中接受資深采購意見并做出實際調整最多的部分,此外還有書籍裝幀方式。“是裝幀方式不是設計哦。”她強調。因為南方家園常常會“玩設計”,在整本書之外加一些零件,或是為一本書做不同的裝幀。“玩裝幀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在書店的陳設是否方便,如果不方便、不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很容易對出版社和通路造成損失。通路的損失是在擺放的過程中會不小心弄壞書籍的包裝,或是讀者不清楚整體書的裝幀方式,弄破了書腰或是其他的什么。”這種時候,通路采購的意見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會告訴她實體書店的分布情況,這本書可能會被陳列的位置,以及變成NG書(已經損毀無法再販售的書)的危險。
提報《弘一大師手書心經金剛經》(簡稱《心經》)這本書時,通路采購在裝幀方式上給的意見,讓于雯印象深刻。
《心經》是南方家園想要把古籍經典再現的一個里程碑。在提報這本書時,通路采購覺得很驚訝,因為在他們眼中,南方家園是主要出版文學書的出版社,怎么忽然做佛教的宗教書。于雯開宗明義解釋了她們對這本書的定義。《心經》不是宗教書籍,在以前它是與《論語》、《孟子》、《老子》等一樣的經典古籍,只是后來作為宗教書被讀者認識。針對書的內容,通路采購并沒有給出特別的建議,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們,這樣的書算是大眾書,會有一定的銷售量。可是當看到書的封面樣稿時,他們提出了非常多的看法。
“整個封面是黑色的,上面有兩塊白色,也不知道在畫什么。”通路的采購這么說,“你們怎么能把《心經》做成這個樣子?而且還是用一般的開本,不是慣常的佛教經典出版品的設計樣子。”于雯不斷地跟采購解釋,“這本書的包裝是精裝,和一般的包裝不一樣的地方是外書很像一個盒子,不是以前那種硬邦邦的硬殼封面。”講了好久好久,可是通路仍一直勸于雯要改設計,卻也提不出具體的修改方案。
南方家園再次發揚了“虛心接受并不修改”的精神,我行我素。書出來之后,通路的反應非常好。采購都很喜歡那個設計。事后,他們給于雯提了一個讓她印象深刻也非常受用的建議。“在提報的時候,你只給我看圖,那個圖很不吸引人,我真的很擔心這本書賣不出去。以后在報品時,有特殊裝幀的,記得一定要帶材質給我看,即便你們沒有辦法做出一本樣書來,也一定要把所有能夠相呼應的形式,類似的材質都備齊,這樣我才會對這本書可能的樣子更有概念,才有辦法判斷這本書到底能不能賣得動。”
經過采購的提點,于雯才知道,“原來在報品時,不是簡單地準備一個ppt,而是要把看到的好的行銷概念,書的制作排期,在某個咖啡館、藝文空間看到的PM,所有這些可以套用在書的行銷、活動和制作上的東西都準備好。”后來再參加報品會議,于雯會準備非常多的資料,書籍裝幀的材質、想做的文宣DM上的相關信息、打算做活動的很不錯的藝文空間的照片……這些都是在讓通路采購感受,南方家園雖然只是一個無論是出書量或是印量都很小的出版社,可是有心在做出版并有系列發展性。
報品不是簡單地準備一個ppt,而是要把看到的好的行銷概念,書的制作排期,在某個咖啡館、藝文空間看到的PM,所有這些可以套用在書的行銷、活動和制作上的東西都準備好。
從做好書,到賣好書
與通路采購有更多的討論和碰撞之后,于雯對報品以及通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心經》這本書來說,一開始,通路采購站在自己的立場認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一直到我們有部分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樣的一個沖撞和激蕩下,書店看到了這本書的可能性,也盡量地讓它曝光。如果當初我帶了材質去報品,在報品會議上就讓這本書脫穎而出,采購下的量會更多,一開始這本書就可以動起來。這是我提報的方式不好,經驗不足導致的。可是書出來之后,通路真的很幫忙,已經沒有檔期了,他們還是努力地把書放在書店的平臺上。一直到現在,這本書都是我們出版社賣得最久也最好的一本書。”
“出版社、通路、經銷三者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如果今天出版社推出的東西是很不好動的,基本上對經銷和通路沒有很大的損失,他可能擺一擺就收起來了。當出版社推出一個很好賣的書的時候,經銷和路通采購都會跟著一起動起來。只要你本身的東西好賣,你的積極度夠,這些采購都愿意把他們的經驗丟出來,然后幫我們適時地修正。經銷很大的作用是中介者,會幫我們匯整采購的意見,或是匯整我們的意見給采購。我必須要了解采購,因為他是第一線面對讀者的人,我必須了解他匯報的讀者的想法,和他們在實際通路運作上遇到的困難以及賣點,這些對我而言都是很大的激蕩和反饋。”
雖然已經從新人逐漸成長為報品的老手,每次去和通路開報品會議,于雯仍會緊張。這種緊張并不是因為害怕見到采購,而是她每次都會想,怎么讓采購在有限的時間內青睞自己的出版品。在她看來,出版社和通路之間存在一種資源交換的博弈。“可是從大的方面說,通路也不盡然是要跟出版社博弈什么,他們只是單純地看待每一本書,是不是符合他們閱讀氛圍的營造;有沒有可能創造出很好的銷售業績。”
作為出版社的編輯,對通路提報的時候,她每每會站在通路的立場去想:人家為什么要讓這本書擺放在架上這么久?你提供了它什么附加價值?而通路想的是,有沒有什么是出版社可以提供給讀者更多的。當出版社能夠提供給讀者更多的時候,通路可以更好地去賣這本書。但是提供給讀者更多東西,出版社就會想,可以從通路換到更多什么?不管是一張明信片還是一個包裝盒,都是成本的增加。
洪于雯說,以前剛做書的時候,自己完全是一個編輯的思維,一直覺得文字不要出錯,封面要漂亮,這樣就是一本好書,可是等到自己參與了報品,要更多考慮行銷之后,她發現一本好書絕對不只是把它做好,還要把它賣好。“把它賣好,并不是迎合市場的口味,而是要做出自己出版社的獨特性,讓市場來看見你。也許這樣講很籠統,但是在執行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符合自己出版社定位的行銷方式。”
出版社和通路采購報品時,常常會發生一些編輯意料之外的故事。《吾香稻香》和《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一起做報品的。在做年度提報的時候,洪于雯有所偏重。因為她覺得講述臺灣1960年代的農村的攝影集《吾香稻香》,很符合現在樂活、慢活、有機農業的風潮,所以在提報時把這本書講得非常精彩也很全面。而另一本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一本講拉丁美洲的書,在臺灣比較冷門,于雯認為這本書應該賣得不會很好。結果,在提報會議上,采購對《吾香稻香》的反饋很淡,只是提出可以做店內的攝影展。相反的,他對拉丁美洲的這本書表示出興趣,跟于雯要稿子,并提出可以參加誠品選書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