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鄒俊娟(1980- ),女,黑龍江大慶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教師,武漢,430072。
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共同主辦的“辛亥革命時期哲學開展與百年來中國現代哲學歷程”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這次會議是第一次對辛亥革命時期哲學開展進行專題研究的全國性研討會,有全國各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收到學術論文60余篇。與會學者圍繞辛亥革命時期哲學開展進行了深入研討,涉及到辛亥革命時期哲學觀念、哲學思潮、哲學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與會學者對辛亥革命時期哲學開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系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展開了探討,提出了不少值得關注的觀點。
辛亥革命時期哲學觀念的古今之變,是研討會著重探討的議題之一。武漢大學李維武在系統闡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中國現代革命觀念形成時,強調了中國古代革命觀念的積極作用,認為中國古代革命觀念不僅喚起了中國人以改朝換代的激烈方式革新中國的意識,而且引導革命派思想家引入和接受西方近代革命觀念,從而最終形成了中國現代革命觀念。因此,中國古代革命觀念盡管有其歷史局限性,并不具有現代性的因素,卻成為了中國現代革命觀念形成的來源與先導;在中國現代革命觀念中,實包含了中國古代革命觀念在20世紀中國仍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因素。華東師范大學高瑞泉討論了平等觀念在辛亥革命時期的古今之變,認為平等觀念從古代主要是人的相同性的形上學,到近代嬗變?yōu)橐匀说臋嗬降葹橹行牡恼纹降龋U展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訴求,這一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群己”、“義利”、“理欲”、“力命”諸項關系的辯難和爭論。因此,平等觀念的嬗變,不僅使得傳統的價值爭論具備了新的氣質,而且也為這一爭論注入了古代所不曾有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內容,成為我們民族價值系統重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提出,中國近代發(fā)生了中國特有的知行觀轉向,這一轉向是對傳統知行觀的改造。對于傳統知行觀,中國近代思想家既有超越,也有繼承。超越表現在,他們將關注的重點從天德良知移向關于事實的知識,擴大了知和行的內涵;繼承表現在,他們仍舊保持知行合一的傳統,綜合地考察知行關系,這就使得中國近代知行觀的轉向,沒有出現近代西方哲學中的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武漢大學鄒俊娟在論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間進化觀念的演進時指出,《春秋公羊傳》的三世說和《禮記·禮運》的大同思想,不僅對康有為三世進化論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而且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根據。
辛亥革命時期哲學思潮開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系,是研討會探討的又一議題。黑龍江大學張錫勤認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哲學思想,具有崇尚陸王心學的特點。不少革命派宣傳家、思想家始終強調精神、意志力的偉大,這與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說有直接關系。革命派對陸王心學的推崇,起到了鼓舞革命士氣、使國人樹立革命必勝信心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小平、楊俊峰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特別著意于民族文化傳統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對傳統與現代化關系的強調及其對傳統進行現代轉換的努力,為今天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經驗與教訓,值得批判地借鑒。上海師范大學張允熠指出,早在辛亥革命時期近代西方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就開始傳入中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中國知識分子是從固有的文化傳統出發(fā),帶著一種儒家“大同”情結去認知它、親和它、解讀它、實踐它。雖然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的大同理念不是一回事,甚至根本相異,但不能否認中國人正是以此為彈跳點,踏上了一條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湘潭大學劉啟良剖析了中國革命精神,認為中國革命話語與儒家政治哲學密不可分,只有通過對儒家傳統政治哲學的透徹認識,才能洞悉中國革命話語的本質。蘇州大學蔣國保注意到辛亥革命前五六年間出現的崇墨學思潮,認為這一思潮與當時國學思潮的興起相表里,但與國學思潮倡言以中學抗衡西學不同,崇墨學思潮則通過闡發(fā)墨學與西學相通,來證明墨學在當時具有保國保族保種的現實作用。由此出發(fā),崇墨學的學者重在強調墨學思想的三個方面:勇于實踐的俠之精神、“兼愛”論以及“非命”說。
辛亥革命時期哲學人物的思想形成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系,也是研討會探討的重點議題。特別是孫中山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受到多位學者的闡發(fā)。黑龍江大學柴文華考察了孫中山的傳統文化觀,認為孫中山肯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和傳統道德的優(yōu)越性,不僅強調了民主革命、五權憲法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在關聯,為民主革命的合理性尋求本土的歷史資源,而且闡釋了“三達德”對軍人精神的意義,弘揚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道德精神,挖掘了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普適性元素,但其中存在著忽視中國傳統道德的具體歷史意涵的弊端。武漢大學杜小安探討了孫中山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認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繼承了中國儒家的道統思想、民本思想、共和思想、大同理想和均富思想,孫中山發(fā)展了儒家政治思想,對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做了新闡釋,并在儒家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知難行易”學說。黑龍江大學魏義霞對康有為與孫中山的大同思想進行了比較,認為兩人的相同點之一在于對儒家大同思想的汲取與發(fā)展,主要體現在兩人都將大同理想置于全球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中,突破了中國古代“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模式;將平等、自由視為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近代的價值理念和民主要求;將大同理想納入進化史觀之中,彰顯了大同社會的必然性和正當性。
辛亥革命時期章太炎、熊十力、楊昌濟等人哲學思想的形成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系,也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上海師范大學蔡志棟指出,章太炎的齊物哲學與莊子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莊子哲學中的相對主義融入了齊物哲學,使其具有了相對主義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章太炎對“競爭”合法性的論證,造成了“競爭生智慧”說的內在緊張和瓦解。武漢大學胡治洪在論及熊十力哲學思想時認為,熊十力歸宗儒家,本于《大易》精神,是創(chuàng)構“新唯識論” 哲學體系的要素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李祥俊提出,熊十力早年以西方平等理念批判傳統儒家外王學等級思想,其后逐漸找到了化解差異與平等矛盾關系的途徑,這就是以儒學的氣質稟賦論肯定差異存在的永恒性,同時借鑒《春秋》三世說肯定差異存在的歷史合理性。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王興國強調了楊昌濟在辛亥革命期間的哲學貢獻,將其視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哲學家,認為楊昌濟在青年時代就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有系統的研究,借助中國傳統哲學經典強調哲學的重要性,這對青年毛澤東產生過巨大影響。
通過以上諸問題的探討,這次研討會對辛亥革命時期哲學開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系,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一方面,辛亥革命時期的哲學開展,作為中國現代哲學歷程的序幕,是在突破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實現的;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時期的哲學開展,又汲取、融匯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資源,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有著內在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