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易學“變通”思維與王船山史論探析

2012-01-01 00:00:00湯城
船山學刊 2012年1期

作者簡介:湯城(1980-),男,安徽宿州人,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徐州,221116。易學“變通”思維與王船山史論探析湯城摘要:王船山易學上的成就和特色造就了他史學上的突出地位和顯著特點。正是在易學“變通”思維的照耀下,船山對歷史盛衰、制度沿革、得失成敗等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始終貫穿著通變的歷史見識。可以說易學變通思維是船山歷史通變思想的基礎,而對歷史通變之理的總結則反映其對易學變通思維的運用和印證,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船山通變的史識。他的歷史通變思想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上的重要遺產,對于今天的史學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值得認真總結。

關鍵詞:王船山;易學;變通;史論

中圖分類號:B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019-5王船山在易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撰有《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周易大象解》、《周易外傳》、《周易內傳》。他治易具有明確的旨趣,“大略以乾坤并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為釋;占學一理,得失吉兇一道為義;占義不占利,勸戒君子、不瀆告小人為用;畏文、周、孔子之正訓,辟京房陳摶日者黃冠之圖說為防。”[1]這反映船山易學具有鮮明的特色。從《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六》對《周易稗疏》的推崇,可視一斑,謂:“言必征實,義必切理,于近時說《易》之家為最有根據。”[2]而船山易學上的成就和特色造就了他史學上的突出地位和顯著特點,誠如吳懷祺先生所說:“王船山的史學的特點,是把易學與史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談天人之際,說歷史的興亡之理,顯示其深邃的史學哲理性,把中國史學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峰。”[3]本文試以易學“變通”思維對船山史論的影響,闡析船山歷史通變思想,以正于方家。

一、船山對《周易》“變通之道”的詮釋

《周易》蘊含豐富的“變通”思想,大到天下萬象,小到人事紛紜,莫不隨時變動。“變通”是《周易》的精髓和魅力所在,也是《易》道廣大的關節點。船山盛贊:“《周易》者,天道之顯也,性之藏也,圣功之牖也,陰陽、動靜、幽明、屈伸,誠有之而神行焉,禮樂之精微存焉,龜神之化裁出焉,仁義之大用興焉,治亂、吉兇、生死之數準焉,故夫子曰,‘彌綸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廣業’者也。”[4]

王船山易學研究,首先抓住了《周易》變易之道。他從《易》的產生,說明《易》之道,說:“伏羲氏始畫卦,未有《易》名。夏曰《連山》,商曰《龜藏》,猶筮人之書也。文王乃本伏羲之畫,體三才之道,推性命之原,極物理人事之變,以明得吉失兇之故,而《易》作焉。《易》之道雖本于伏羲,而實文王之德與圣學之所自著也。”[5]文王作《易》的目的,是要推尋生命的本原,探究物理人事的變化,說明得失吉兇的原因,可見《易》之為名是“文王取其變易神妙之旨而名之”[6]。對于何謂《易》?他進一步闡釋道:“《易》者,互相推移以摩蕩之謂。《周易》之書,乾、坤并建以為首,易之體也;六十二卦錯綜乎三十四象而交列焉,易之用也。純乾純坤,未有易也,而相峙以并立,則易之道在,而立乎至足者為易之資。屯、蒙以下,或錯而幽明易其位,或綜而往復易其機,互相易于六位之中,則天道之變化、人事之通塞盡焉。而人之所以酬酢萬事、進退行藏、質文刑賞之道,即于是而在。故同一道也,失則相易而得,得則相易而失,神化不測之妙,即在庸言庸行一剛一柔之中。大哉,易之為道!”[7]簡單地說,“《周易》并建《乾》、《坤》為太始,以陰陽至足者統六十二卦之變通。”[8]具體地說,《周易》通過陰陽“摩之蕩之而變化無窮”。以至“陰陽摩蕩,八卦興,六十四象成,各有時位錯綜,而陰陽、剛柔、仁義之體立,皆神之變易也。”[9]故“《易》道之所以盡變化也”[10]。

《周易》變與通是密切結合的,變中有通,通中有變。王船山說:“通者,化雖變而吉兇相倚,喜怒相因,得失相互,可會通于一也。推其情之所必至,勢之所必反,行于此者可通于彼而不滯于一隅之識,則夏之葛可通于冬之裘,晝之作可通于夜之息,而歸于得其和平,而變皆常矣。故或仕或止,或語或嘿,或刑或賞,皆協一而不相悖害。惟豫有以知其相通之理而存之,故行于此而不滯于彼;當其變必存其通,當其通必存其變,推行之大用,合于一心之所存,此之謂神。”[11]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情、勢”下,可以相互轉化,如吉兇、喜怒、得失等,即“會通于一”。這里“一”是理解通的關鍵。“一”的意思,即“無不貫之謂一”[12],那么通的意思,“即一非二曰通”[13]。因此只有通事物相通之理,才會明白事物的變化是正常的,如晝夜不息,冬葛夏裘;同樣,對于事物的變化,通其理,才不會行此而滯彼。這說明“變通”的神妙在于“當其變必存其通,當其通必存其變”。但事物是有形的,我們往往僅僅局限于事物本身,而不知“變通”。如果通《周易》“變通”之旨,那么物雖繁多,事雖深奧,仍然可以萬變而通。船山謂:“凡物與事皆有所自始,而倚于形器之感以造端,則有所滯而不通。唯《乾》之元,統萬化而資以始,則物類雖繁,人事雖賾,無非以清剛不息之動幾貫乎群動,則其始之者即所以行乎萬變而通者也。”[14]故圣人作《易》以通萬變,為萬世垂法,“《易》之為位為爻,《乾》《坤》之變通而已。窮極則陰陽互易以變;變不可久居,則又順而通之,使陰陽各利其用。變通合,而出入于萬變者皆貞其道,乃可萬世而無敝,此三圣之創制立法所以利百姓之用而上承天祐也。”[15]《周易》爻位的變化,只是《乾》《坤》卦的“變通”罷了。陰陽二氣窮極則互易以變,變則通,通則久。故“變通之道,陰陽倡和之義,皆川流而不息。”[16] “天下無窮之變,陰陽雜用之幾,察乎至小至險至逆,而皆天道之所以察。茍精其義,窮其理,但為一陰一陽所繼而成象者,君子無不可用之以為靜存、動察、修己、治人,撥亂反正之道。……天無不可學,物無不可用,事無不可為。循是以上達,則圣人耳順從心之德也。”[17]人們從易象中體察到世界萬事萬物在變之中,變中又有常,革中又有因。就是說只要有通變的觀點,就可以“精其義,窮其理”,以達到致用之目的。所謂“讀《易》者,所當唯變所適,以善體其屢遷之道”。[18]

二、船山歷史通變思想

正是在易學“變通”思維的照耀下,船山對歷史盛衰、典章制度沿革、得失成敗等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始終貫穿著通變的歷史見識。誠如吳懷祺先生說:“王船山的易學對他的史論產生深刻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周易》通變思想影響他對歷史興衰的總結。”[19]

王船山明確表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借鑒,要善于“變通”,方可去危存安,興利除害,歷久而彌新。他說:“然則治之所資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馭政,則凡政皆可以宜民,莫非治之資;而善取資者,變通以成乎可久。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20]這句話包含三層意義:一層“一心”,即心之所想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會通于“一心”,而不是隨心所欲;二層“變通以成乎可久”,即“變通”的歷史思維或歷史見識;三層前二者又與一定的“時勢”相關聯,即趨時因勢。當三者具備的情況下,安危、利害、得失、同異可以相互成為歷史的借鑒。顯然,歷史的融會貫通、“變通”的歷史思維、通的條件等因素共同構成了王船山豐富的歷史通變思想。在對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的考察上,王船山的歷史通變思想又包含不同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善師古者,旁通而善用之”

對于如何學習前人,一直是中國古代史學上爭論不休的問題,無數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都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積極探索,闡說自己的見解。這關系到人們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借鑒的效果、古今關系等問題。王船山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中國古代史上,罷兵歸農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不同的時代,由于不同的歷史環境等因素,同一措施,卻產生不同的效果,即得失不同。王船山說:“秦、項已滅,兵罷歸家,何其罷歸之易而歸以即乎安?古者兵皆出于農,無無家者也,罷斯歸矣。漢起巴蜀、三秦之卒,用九江、齊、趙之師,不戰其地,不擾其人,無閭井之怨,歸斯安矣。后世召募失業之民,欲歸而無所歸,則戰爭初息而遣歸之也難。善師古者,旁通而善用之。則漢抑有‘民相聚山澤不書名數者,復其故爵田宅,教訓而優恤之’之詔,是可為后世師者也。無所侵傷于民,而禁其仇殺;非有官爵田里,而為之授以隙地;寬假以徭役,而命為稍食之胥卒。以此散有余之卒,熟計而安存之,奚患亡術哉?”[21]秦漢及其前,罷兵歸農,是一個比較容易的事情,而后世不明歷史環境的變遷,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然采取這樣的措施,做得十分困難,沒有成效。針對這個問題,應使民得其地,有家可居,無苛捐徭役之擾,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即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了才是關鍵,故王船山提出了“善師古者,旁通而善用之”的方法。“旁通”即廣通的意思,反映了對歷史的貫通考察的通識。

相對秦漢而言,唐代的府兵制是個失敗的例子,而一些論史的人卻認為唐代府兵制最完善。王船山說:“貞觀十年,定府兵之制,大約與秦、隋銷兵,宋罷方鎮之意略同。府兵者,猶之乎無兵也,而特勞天下之農民于番上之中,是以不三十年,武氏以一婦人輕移唐祚于宮闈,李敬業死而天下靡然順之,無有敢伸義問者,非必無忠憤之思興,力不能也。唐之亂亟矣,未有三十年而無大亂者,非能如漢、宋守成之代,晏安長久也。非玄宗罷府兵,改軍制,則安、史、懷恩、朱泚、河北、西川、淮、蔡之蜂起,唐久為秦、隋,惡能待懿、僖之昏亂,黃巢起而始亡哉?”[22]正是由于府兵之制的多種弊端,造成了唐代軍事衰弱,國家動蕩,以致滅亡。王船山強烈地批評道:“后世論者,泥古而不知通,猶曰兵制莫善于唐,則何如秦、隋之盡銷弭而猶不驅農民以淪死地乎?詳考府兵之制,知其為戲也,太宗之以弱天下者也。”[23]不僅唐代統治者“泥古而不知通”,就連后代論史者依然如此。

對于官制沿革,王船山主張變通,而不能泥古。他說:“國家之務,要不出于周之六官,分其事而各專其職,所以求詳于名實也;因名責實,因實課功。無所諉而各效其當為,此綜核之要術也。然而有未盡善者存焉,官各有司,司各有典,典各有常,而王之聽治,綜其實,副其名,求無過而止;因循相襲,以例為師,茍求無失,而敬天勤民、對時育物、揚清激濁、移風善俗之精意,無與消息以變通之。實可稽也,不必其順乎理;名可副也,不必其協于實;于是而任國家之大政者,且如府史之飾文具以求免謫,相為緣飾,以報最于一人之聽睹,而人亦不樂盡其才。”[24]循名責實固然無過,但對于官制功能精意卻不能變通,以致名不實,相互緣飾,弊端重重。乃至“后世合六官而聞政者,臺省也,乃職在糾參,則議論失平,而無先事之裁審;聯六官而佐治者,寺監也,乃仰承六官,則任愈析,而專一職之節文;故言愈棼而才愈困。”因此,王船山提出:“鑒古酌今,以通天下之志而成其務,非循名責實泥已跡者之所與知久矣。”[25]循名責實者泥古而不知變通,當然就不能做到以史為鑒,通志成務。

同樣對于分封之制,王船山主張于時為安,不可泥古。他說:“太宗以荊王元景、長孫無忌等為諸州刺史,子孫世襲,而無忌等不愿受封,足以達人情矣。夫人之情,俾其子孫世有其土,世役其民,席富貴于無窮,豈有不欲者哉?知其適以殄絕其苗裔而禍天下,茍非至愚,未有不視為陷阱者也。周之大封同姓與功臣也,圣如周公,賢如呂、召,而固不辭,其余非不知居內之安,而無不利有其國以傳之奕世,何至于無忌等之以免受茅土為幸乎?時為之,則人安之,時所不可為,非貪叨無已、懷奸欲叛者,固永終知敝而不愿也。……故夫子之論治,參魯論而居其一,而不及于封建;作《春秋》,明王道,而邾、郳之受爵不登于策,城衛遷杞皆不序其功。然則當春秋之世,固有不可復行者矣,況后世乎?柳宗元之論出,泥古者猶競起而與爭;勿庸爭也,試使之行焉,而自信以必行否也?”[26]周代實行分封制,以固國安邦,但后世實行郡縣制,可謂時移事異,如故仍大肆分封,只會膨脹私欲,奢侈腐化,為禍天下。孔子作《春秋》,明王道,不提及封建,甚至受爵之事晦而不敘。可知,在春秋時,封建也有所不行,更何況后世呢?泥古者不知與時為安,而猶津津于封建之爭。

(二)“察其精義,揆其時會”

學習、借鑒前人的法制成果,必須考察古人設立這種制度的目的及時代背景,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否則,事與愿違,貽害無窮。

對于古人選舉之法,王船山認為應“察其精義,揆其時會”,不可盲目仿效。他說:“董仲舒請使列侯郡守歲貢士二人,賢者賞,所貢不肖者有罰,以是為三代鄉舉里選之遺法也,若無遺議焉。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終絕于天下。”[27]在中國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中,上古三代是黃金時代,而法制的制定,往往仿效三代,以為良法。但“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28],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于郡縣”。因“時會”不同,即封建制與郡縣制的不同,選舉的方法也不同,而應變通,隨時損益。王船山認為:“封建也,學校也,鄉舉里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躓矣。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29]所以,對于治理天下而言,應“經天下而歸于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范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30]即謂不可矩范古人,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應“乘時以精義”。

宋代以經義取士,但不得圣人精意,徒為士人干祿之具,危害愈烈。王船山說:“若夫經義取士,則自隋進士科設以來,此為正矣。納士于圣人之教,童而習之,窮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申之。則耳目不淫,而漸移其不若之氣習。……始為經義者,在革詞賦之卑陋,繼乃以詞賦卑陋之成局為經義,則侮圣人之言者,白首經營,傾動天下,而于道一無所睹。如是者凡屢變矣。而因其變以變之,徒爭肥癯勁弱于鏡影之中,而心之不靈,已瀕乎死。風愈降,士愈偷,人爭一牘,如兔園之冊,復安知先圣之為此言者將以何為邪?是經義之納天下于聾瞽者,自成、弘始,而潰決無涯。豈安石之為此不善哉?[31]顯而易見,王安石變法,以經義代替辭賦取士,以改變宋代學風糜爛,好為不實之文的局面,然雖有所變,但僅如鏡中之影,徒具其形,而無生人之氣。故王船山指出:“學圣人者,得其精意,而古今固以一揆矣。”而“奉一古人殘缺之書,掠其跡以為言,而亂天下者,非徒勛也。莊周之言泰氏也,許行之言神農也,墨翟之言大禹也。乃至御女燒丹之言黃帝也,篡國之大惡而言舜、禹也,犯闕之巨盜而言湯、武也,皆有古之可為稱說者也。古先圣王之仁育而義正者,精意存乎象外,微言善其變通,研諸慮,悅諸心,征之民而無怨于民,質之鬼神而無恫于鬼神,思之慎而言之訥,惡容此吮筆濡墨求充其幅者為哉?前乎勛而為王安石,亦周官也;后乎勛而為賈似道,亦經界也。安石急試其術而宋以亂,似道力行其法而宋亡。”[32]反對以圣學為名,沽名釣譽,欺人亂世。

對于禮制沿革,王船山認為應“隨時損益”。王船山說:“禮以定萬世之經,則必推之天下而可行,盡乎事之變而得其中者也。”[33]故“禮曰:‘時為大。’百王相承,所損益可知也。”[34]又說:“秦廢三代之彝典,制氏、戴氏、后氏僅傳其一曲,而不可通之于他,未可執也。且即其存者而猶有不可執者焉。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因者,仁義之蘊、中和之藏、彝倫之敘耳。夏、殷、周治法相仍,而猶隨時以損益,況郡縣之天下迥異于三代者哉?”[35]三代社會條件基本相似,禮制相因,猶隨時損益,而后世與三代社會條件有巨大不同,更應該如此。他又進一步指出:“是必通變以審天則,窮理以察物宜,曲體乎幽明之故,斟酌乎哀樂之原,使賢者可就,不肖可及,以防淫辟,以辨禽獸,而建中和之極,用錫萬民,固必參五經之大義微言,以出入會通,而善其損益;雖或有過焉,可俟后之作者,繼起而改之,可勿慮也。若夫專家之學,守其故常,執聞見而迷其精意,亦惡足尚哉?”[36]禮貴隨時損益,而后之人要善于損益。這里提出了如何損益的問題,即“通變以審天則,窮理以察物宜,曲體乎幽明之故,斟酌乎哀樂之原”、“ 參五經之大義微言,以出入會通”。而對于所謂專家之學,抱殘守缺,囿于聞見,執迷不悟,有什么值得推崇呢?

禮因時而損益,有所因有所革。王船山認為:“禮有不可變者,有可變者。不可變者,先王亦既斟酌情理,知后之無異于今,而創為萬世法;變之者非大倫之正也。可變者,在先王之世,尊尊親親,各異其道,一王創制,義通于一,必如是而后可行;時已變,則道隨而易,守而不變,則于情理未之協也。”[37]又說:“是故因亦一道也,革亦一道也。其通也,時也;萬古不易者,時之貞也。其塞也,時也;古今殊異者,時之順也。考三王,俟百世,精義以中權,存乎道而已矣。”[38]王船山從事物發展普遍原則的高度,總結了禮的因與變,揭示了時異勢殊,古今不同道的規律。

對于北魏拓跋氏仿《周禮》設立黨里鄰三長,王船山給予了嚴厲批評,執一切之法齊天下而不知變通。他說:“諸侯制賦治民之法,固有不用周制者,如齊之軌里,楚之牧隰,不能強天下以同也。以治眾大之法治寡小,則疏而不理;以治寡小之法治眾大,則瀆而不行。故《周禮》之制,行之一邑而效,行之天下而未必效者多矣。”[39]故《周禮》制度的可行性也是有限的,不能全盤照搬,行于后世。而禮法又不可不立,但如何立呢?王船山說:“夫民無長,則不可也,隱冒無稽,而非違莫詰也。乃法不可不簡,而任之也不可不輕,此王道之所以易易也。然則三五十家而立宗主,未嘗不為已密,而五家櫛比以立長,其禍豈有涯乎?民不可無長,而置長也有道;酌古今之變,參事會之宜,簡其數而網不密,遞相代而互相制,則疲羸者不困,而強豪者不橫。”[40]這里提出了“酌古今之變,參事會之宜”,作為禮制設立的方法,要求既要斟酌古今歷史的變化,又要驗證具體的事宜。故“一切之法者,大利于此,則大害于彼者也。如之何其可行也!”[41]

綜述所述,王船山的歷史通變思想,既有豐富的內容,也有鮮明的特點。它與“時”“勢”結合得十分密切,反映了與時更新的思想,顯然受到《周易》“變通”思維的影響。可以說,船山歷史通變思想是建立在其易學“變通”思維基礎之上的,或者說,易學變通思維是船山歷史通變思想的基礎,而對歷史通變之理的總結則反映出船山對易學變通思維的運用和印證,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船山通變的史識。

參考文獻:

[1][5][6][7][8][10][14][15][16][18]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全書》(第1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83、41、651、41-42、43、56、68、582、533、606頁。

[2]《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55頁。

[3]吳懷祺:《王船山的易學與史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4][9][11][12][13]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第12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2、42、72、77、118頁。

[17]王夫之:《周易大象解序》,《船山全書》(第1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95-696頁。

[19]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75-176頁。

[20][21][22][23][24][25][26][27][28][29][30][33][34][35][36][39][40][41]王夫之:《讀通鑒論》,《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181-1182、83、770-771、771、742-743、743、772、123、124、125、125、773、774、276、277、607、607-608、608頁。

[31][32][37][38]王夫之:《宋論》,《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66-167、231、43、4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丁香婷婷激情网| 五月婷婷伊人网|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www.国产福利|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看| 亚洲二区视频| 免费aa毛片|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在线|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欧美91|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亚洲区欧美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综合色婷婷|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免费无遮挡AV|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亚洲精|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男人的天堂|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国产喷水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色噜噜综合网|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