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遠寧(1931-2006),男,湖南桂陽人,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畢業,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沙,410003。《周易大象解》注釋(續三)陳遠寧摘要:“泰”為施化天下的道理;“否”為退守避時之策;“同人”是既清晰辨別又能包容之道;“大有”示人君獲得臣民擁戴之理;“謙”是謙損施與均平天下;“豫”則享受豫樂不可太甚;“隨”示息動而非萎靡不振;“蠱”旨在振頑懦、增德行;“臨”指治民應崇德教,不尚威力。
關鍵詞:周易大象解;注釋;陳遠寧;泰;否
中圖分類號:B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166-08泰
天地交①,泰②,后以裁成天地之道③,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船山解】
“裁成”地者天也④,“輔相”天者地也⑤。天道下濟⑥,以成地之能;地道上升⑦,以相天之德⑧。體其道以施于民,君通民之志欲,而民喻君之教化,乃以左右匡提而成大治⑨,其道至大,非君天下者,不足與于斯。
【注釋】
①天地交。這是解釋泰卦的卦象。泰卦的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乾、為天,地降于下,天升于上,故有“天地交”之象。
②泰。卦名,泰在這里是指的通泰、安泰。同時,泰又有”大”的意思。參見二程解:此卦,“坤陰在上,乾陽居下。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和,則萬物生成,故為通泰。”又說:“以人事言之,大則君上,小則臣下,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君子來處于內,小人往處于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53頁)。據船山解則為:“‘泰’,大也,安也;施化甚大而相行以安也。”又說:“天以清剛之氣,為生物之神,而妙其變化,下入地中,以鼓動地之形質上蒸,而品物流形,無不暢遂;君以其心下體愚踐之情,而奠其日用飲食之質,民且上體君心而與同憂樂……合開化人情而言,泰之所以施化甚大而亨者見矣。”(《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41、142頁)。
③后。這里是指君主。《書·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又“后非眾,罔與守邦。”
④“裁成”。亦作“財成”,籌謀而成就之。裴度《中和節詔賜公卿尺》詩:“共仰裁成德,將酬分寸功”。這里可引申為支配、決定。
⑤輔相。即輔助。
⑥濟。救助、幫助。《晉書·何攀傳》:“惟以周窮濟乏為事。”
⑦地道上升。這里是指地道向上發揮輔助天的作用。
⑧相天之德。相天,輔相天。德,事物的本性或規律。此句意為:輔助天的規律的實現。
⑨左右匡提。這里作佐佑解,意為幫助。匡提,匡救時弊,提高威望。大治,即盛世之治。
【今譯】
能支配地的是天,能輔成天的是地。天道向下的支配作用,促成了地的能力的發揮;地道向上的輔助作用,幫助著天的規律的實現。體會這些道理來施行對庶民的治理,那就是:君上應通達了解庶民百姓的心志和欲求;庶民百姓應理解君上對自己的教化,以幫助君上匡救時弊,提高威望,形成盛世之治。這個道理是宏大的,不是君臨天下的人是不足以運用此卦之象的。
否
天地不交①,否②,君子以儉德避難③,不可榮以祿。
【船山解】
上不交下④,無之可也;下不交上,士之節也,而抑非君子之正⑤。唯陽亢失守⑥,寄生天位⑦,已成乎必亂之象,則難至必辟⑧。上不我交,己無責焉。功非己立,民非己授,德既可儉⑨,奚有于祿?辭祿絕交,守其塞焉可矣⑩。
【注釋】
①天地不交。這是解釋否卦的卦象。否卦的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坤、為地,天升上,地沉下,故有“天地不交”之象。
②否。卦名,否在這里是指的否塞不通。參見二程解:“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絕,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道消……”(《二程集》第三冊,第758、759頁)。船山自解亦為:“‘否’,塞也。”“否塞而不通,君子有德以通天下之志,無所用之。”(《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49頁)。
③儉德避難。儉,儉約、儉損。這里可引申收斂。儉德避難,收斂德行(使其不表現出來),以避免禍難。參見二程解:君子“當觀否塞之象,而以損儉其德,避免禍難。”(《二程集》第三冊,第759頁)船山亦解為:“唯世之方亂,難將及已,則鄉鄰之斗,閉戶可也。天下溺而不援,德且不欲其豐,而況祿乎!德見,則祿及之矣。”(《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49頁)。
④上不交下。上,這里是指的君上、君主。下,這里是指的是臣下、臣子。此句意為:君上不與臣下交往。
⑤正。這里是指的正常情況。
⑥陽亢失守。陽亢,指否卦上卦的三陽爻。陽亢失守是就否卦的全體而言的。否卦的下卦為三陰爻,上卦為三陽爻,意味著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亦即意味著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否塞情勢。
⑦天位。君上之位。
⑧辟。屏除、排除。
⑨德既可儉。德,德行。儉,收斂。據朱熹注“儉德”為:“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辟小人之難。”
⑩塞。時運不通。韓愈《駑驥》詩:“孰云時與命,通塞皆自由。”
【今譯】
君上不(主動)與臣下交往,沒有這種交往也是可以的;臣下不(主動)與君上交往,這是士大夫講求氣節的表現,但這卻不一定是屬于正常的現象。唯有在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陽亢失守”之時,昏庸的君主寄居了天位,已經形成天下必亂之象。這時,君子對于因小人構陷而行將臨頭的災難是必須加以排除的。君上既然不與我交往,故而對于已經形成的危亂局勢,自己便沒有責任。然而,在另一方面,在挽救危亂局勢中,無論什么功勞都不是自己建立的,庶民百姓也沒有得到自己什么援助,自己既然已經收斂德行而不使之表露于處,那又怎能去接受祿位呢?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辭去祿位,與君上斷絕交往,安心地守住時運不濟的境遇(以保持君子的本色)便可以了。
同人
天與火①,同人②,君子以類族辨物。
【船山解】
火在天中,受明以虛③,明內映也④。“類族辨物”⑤,井然不昧于中⑥,而明不外發⑦,無遏揚之事⑧,百族與處,賢不肖各安其所,萬物并興,美惡各從其實⑨,以辨為容⑩,所以受天下也。明有存發,道有張弛,同人、大有之所為異其用乎!
【注釋】
①天與火。這是解釋同人卦的卦象。同人卦的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離、為火,火燃燒向上,趨同于天,故有“天與火”之象。
②同人。卦名,這里的“同人”,可從兩個角度去理解:一是從卦象和卦體而言,是指的上下相同。參見二程解:“以二象而之,天在上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為‘同人’。以二體言之,五居正位,為乾之主,二為離之主,二爻以中正(按:指九五爻居上卦乾之中,九二爻居下卦離之中)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63頁)。二是從人事而言,則是指人們在根本正道問題上志同道合。參見二程解:“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則圣賢大公之心也。”(同上)船山解亦為:“‘同人’者,同于人而人樂與之同也”“唯大同斯利矣。”(《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55、156頁)船山講的”大同”即根本正道之同。
③虛,虛空。
④明內映也。光明映照向內。
⑤類族辨物。據《二程集》解為:“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65頁)。據船山解為:“分以其類而辨其情理”(《船山全書》第一卷,第157頁)。
⑥不昧于中。中,指心中。不昧于中,即心中非常明白清楚,或心中有數。
⑦明不外發。明,這里是指心中之明。明不外發,即指心中有數而不表現于外。
⑧遏揚。遏,遏止。引申批判、懲治。揚,表揚,弘揚。
⑨實。這里是指本來面貌。
⑩以辨為容。辨,辨別。容,包容、容納。以辨為容即是指對各種美的、丑的事物辨別得很清楚,但都把他們包容起來。
受天下。受,承受。受天下,是指承受起管治天下的重任。
明有存發。明,這里的明仍是指心中之明。存,指存于心中。發,表現于外。明有存發,指心中之明有時存于心中,有時則須表現于外。
【今譯】
火焰上升于天之中,天以其虛空廣大容受火光的明照。(對于天來說)這是光明映照于內之象。(將它運用于人事,那就是:)君上應“各以其族類分辨人物”,做到心中秩序井然地一一有數。然而,卻不必使這種精明(輕易)表露于外,(在通常情況下)對人們的種種言行不(隨意)采取遏制或表揚的舉措,以便讓各類人物都能共同相處,賢德的和不肖的都能各安其所;使萬物共同興盛,使美好的和丑惡的人和物都各自呈現其真實面貌。這種以對各類人物進行清晰辨別為基礎的包容,正是人君之所以能夠承受治理天下大任的緣故。人君的精明應該是既有存之于心之際,又有發之于外之時的;治國之道也應是既有張,也有弛的。這就是人們對同人卦與大有卦的不同的應用吧!
大有
火在天上①,大有②,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③。
【船山解】
“火在天上”,其明發矣,“遏惡揚善”,舉措大行,非但“類族辨物”,使善惡各從其類而已也。斯二道者互相為用④,乘乎時位⑤,而不但乘乎時位。明有所必發,雖匹夫而操南面之權⑥,進退諸侯,以承天也⑦。明有所必涵,雖天子而以人治人,仁智、百姓⑧,各奠其所⑨,以因物也⑩。觀于同人、大有,而君子所以用易者,經緯張弛之妙,類可推矣。
【注解】
①火在天上。這是解釋大有卦的卦象,大有卦的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乾、為天,故有“火在天上”之象。
②大有。卦名,大有在這里是指能擁有繁庶的財物,能獲得眾望所歸。大有卦啟示的是人君如何才能獲得臣民擁戴的道理。參見二程解:“大有,繁庶之義。”“火高在天上,照見萬物之眾多,故為大有”(《二程集》第三冊,第769頁)進而指出,此卦表現的是“居尊執柔,固眾之所歸也。”(同上書,第768頁),船山解亦為:“大有者,能有眾大。”“此卦之德,王者以之屈群雄,綏多士,致萬方之歸已。”(《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62頁)。
③休命。休,美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休命即指天賜之美命。
④斯二道。道,方法。斯二道,即指這兩種方法。
⑤乘乎時位。乘時,指帝王由最初隱伏到登天位到大展宏圖均需乘時,據船山解“乘時”為:“為潛,為見,為躍,為飛,為亢,因其時而乘之耳。”又說,陽之“六爻皆具象數之全,秉至剛之德,各乘時以自疆”(《船山全書》第一冊,第49-50頁)。乘位。位,這里是指君主之位。此句意為:既處于君上之位,又因時勢而動。
⑥南面之權。南面,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帝王之位南向,故稱居帝位為“南面”。《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可見“南面之權”,即指帝王之權。
⑦承天。承,承受。天,這里是指的天命。承天,即承受天命。
⑧仁、智。這里是指仁智之士。
⑨奠其所。奠,定。《書·禹貢》:“奠高山大川。”奠其所,即安定其所。
⑩因物。因,依據、隨順。物,這里是指物之性。因物,即指隨順物的本性。
【今譯】
火光升照于天空之上,它的光明煥發出來了,(對于人事而言,那就是:)人君遏制丑惡,褒揚善美的舉措大為施行,那就不只是(像平常那樣)將人物按照善與惡、美與丑的種類加以辨別區分,并且容許他們各自安從其類便行了。這兩種治理方法相互使用,它是身居帝王之位者需要乘時而分別采取的舉措,但又不只是乘乎時位而已。人君心中“類族辨物”之“明”,必將有一天要表露于處,即便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有朝一日掌握了君權,他對自己所管治的諸侯也會有褒有貶,有進有退,這是為了要承受天賜之命。人君心中“類族辨物”之“明”也必需有所隱涵之時,即便是真命天子為了實現以人道治理國人,也需要在一定時期內讓仁智之士與愚民百姓能各安其所,這是為要依據和隨順事物的本性行事。觀看同人、大有兩卦的卦象,可以知道,君子們運用《周易》的原理必須掌握經緯張弛的奧妙。其余各卦的運用方法,也可以此類推。
謙
地中有山①,謙②,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船山解】
平地不可力增,高山不可強削,物之情勢則然,而欲平之③,徒亂而已。“地中有山”,替高就卑④,務為坦易,此亦不可數為之功矣。君子用此,唯用之于施。施者,君子所以惠小人也。君子而交君子,以貞以諒⑤,無所用謙焉⑥。凡施之道,益其寡者,多者自裒⑦;于多無損,于寡有益,惸獨免于凍餒⑧,豪疆自無居藏之利,所謂“稱”也⑨。不然,如王莽之限田⑩,削天下以皆寡而已。故救荒有賑恤,而無可平之價,定賦有寬貸,而無可均之役,非于施與之外別有裒益,審矣。
【注釋】
①地中有山。這是解釋謙卦的卦象。謙卦的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故有“地中有山”之象。
②謙。卦名,謙在這里是指的謙虛、謙遜。此卦卦象象征著謙遜、謙虛為崇高的德行;也表示謙遜待人、謙虛求教為亨通之道。參見二程解:“謙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人心謙巽自處,何德而不亨乎?君子有終,君子志存乎謙巽,達理,故樂天而不竟,內充,故退讓而不矜,安履乎謙,終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謂君子有終也。”又說:“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73、774頁)。船山亦解為:“‘謙’,古與慊通用,不足之謂也。”“君子知此,念道之無窮而知能之有限,故學而知其不足,教而知困,歉然望道而未之見。其于天下也,則匹夫匹婦勝予是懼,而不忍以驕亢傷之,故雖至于圣,且不自圣,而求進德于無已,而虛受萬物以廣其仁愛,斯則謙而有終矣。”(《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68頁)。
③平之。這里的“平”,是指把高的削低,把多的減少,搞成一拉平。
④替高就卑。替,廢棄、斷絕。《離騷》:“謇朝誶而夕替。”王逸注:“朝諫謇謇于君,夕暮而身廢棄也。”皮日休《寄同年韋校書》詩:“惟有故人憐未替,欲封干膾寄終南。”卑,低下。此句意為:廢棄高的去遷就低下的。
⑤以貞以諒。貞,正也,這里作正直、正道解。諒,原諒,體諒、諒解。以貞以諒,即用正道,用諒解。
⑥謙。謙,廉損。據《二程集》解:“地體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73頁)。表現在人事上,為“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這也是“謙”的一種表現。可見,“謙”的本意是指以自己的“高”遷就別人的“低”;以損去自己的“多”去增益別人的“少”。
⑦裒。(音pou)減少。
⑧惸。孤獨無依靠。
⑨稱。衡量、相稱、合適。
⑩王莽限田。王莽(前45年-后23年),西漢末新王朝的建立者,他登位之后實行“限田”的“新政”,即將民間的田收歸改稱為王田,屬朝廷所有,私人不得買賣,規定每男丁可有田100畝,如一家男丁不滿八人而田卻超過900畝,則需將多余的田分給本族或鄰居的無田人;原來沒有田的人按男丁每丁給田100畝。
寬貸。寬,寬容。貸,寬免。
審。確實、清楚。
【今譯】
寬廣的平地不可能用人力使它增高,巍巍的高山不可能用人力強行將它削低,這本來是事物固然的情勢,而有的人卻想著要把高山與平地搞成“一拉平”,那只會把事情搞亂罷了。謙卦的卦象為“地中有山”。“地中有山”,意味著要以高就低,務求平坦一片,這樣的事是不能多次進行以求成功的。君子們應用此卦之象,唯有用之于施與吧!施與是屬于君子施惠于小民的事。君子與君子相交,憑的是正直、體諒,是無需運用以高就低、損多益少的“謙損”的。大凡施與之道都是:使少的增多,而多的自愿減少。這樣對于多的,沒有什么(根本的)損傷,對于少的則有所裨益;可以使一些孤獨無靠的人能免受凍餒之苦;使那些豪疆大戶沒有囤積居奇之利;這才是所謂“相稱”啊!不然的話,像王莽那樣搞“限田”,只不過是要削平天下人都變為貧窮罷了。所以說,救濟災荒應該用賑濟撫恤的辦法而不是去平抑物價;確定賦稅應該有所寬免,而不可以實行平均的徭役,不是在施與之外再有別的什么損減或增益,這是非常清楚的啊!
豫
雷出地奮①,豫②,先王以作樂崇德③,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④。
【船山解】
“雷出地奮”,不可久居者也。陽氣歸天,地不敢有,而后其動也盛。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功巳成,德已崇⑤,樂乃以作,薦之上帝,薦之祖考,而己不敢有取悅仁孝之心,斯可矣。鋪張盛治,以鳴己之豫而不讓⑥,“豐亨豫大”之說起⑦,宋乃以亡。
【注釋】
①雷出地奮。這是解釋豫卦的卦象。豫卦的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坤、為地,故有“雷出地奮”之象。
②豫。卦名,這里的“豫”,是指的豫悅,快暢,安和之意。參見二程解:“豫者,安和悅樂之義。”此卦“震上坤下,順動之象,動而和順,是以豫也。”又說:“以二象盲之,雷出于地上,陽始潛閉于地中,及其動而出地,奮發其聲,通暢和豫,故為豫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78頁)。船山解為:“‘豫’,大也,快也。一陽奮舉于積陰之上,拔出幽滯之中,其氣昌盛而快暢,故為豫。”
③先王以作樂崇德。作樂,奏作聲樂。崇德,褒崇功德。此句意為:古先圣王奏作聲樂,用以褒崇功德。
④殷薦。殷,盛也。又船山解“殷”為“中”:“‘殷’,中也,冬至合樂至寰丘,時之中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77頁)薦,獻,進。《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⑤德已崇。崇,崇高。德已崇,德行已很崇高。
⑥鳴己之豫。鳴,發聲。豫,豫悅。鳴己之豫即是“鳴豫”。按《二程集》解:鳴豫,是“不中正之小人處豫,而為上所寵,其志意滿極,不勝其豫,至發于聲音,輕淺如是,必至于兇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79頁)。船山解“鳴豫”則為:“柔弱德既不勝,于時方在潛藏,不度時審義,妄欲取悅。”(《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78頁)。
⑦“豐亨豫大”之說。據《宋史》載:“宋徽宗五年,時承平既久,帑庾盈滿,蔡京倡‘豐亨豫大’說,視官爵財物如糞土,累朝所儲掃地矣。帝嘗大宴,出玉琖玉扈。輔臣曰:欲用此,恐人以為太華。蔡京曰:臣昔使契丹,見玉盤琖,皆石晉時物,持以享臣,謂太祖無此,今用主上壽,于禮無嫌。帝日:先帝作一小臺,財數尺,上封者甚眾,朕甚畏其言。此器已就久矣,倘人言復興,久當莫辯。京曰:事茍當于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當享天下之奉,區區玉器,何足計哉!”(《宋史》下,第1553頁)。
【今譯】
雷出而地奮然震動,表明雷是不能久居于地的。乾陽之氣升歸于天,地不敢據為己有,地便會發生劇烈的震動。(把此象用之于人事,那就是:)人們的心志要求不可太盛滿,享受豫樂不可登峰造極。在功業已成,德望已高之時,鳴奏禮樂獻祭上帝,獻祭祖先,而自己并不敢自恃有仁孝之心希圖取悅于上帝和祖先,這樣便可以了。至于大肆鋪張炫耀自己的盛大之治,不度時審義,追求極度的豫樂,絲毫不知謙讓,于是便有宋徽宗時蔡京倡導“豐亨豫大”之說的興起,最終招致了宋朝的滅亡。
隨
澤中有雷①,隨②,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船山解】
雷入澤中,意在不動。長從少③,男從女④,陽從陰⑤,君子無所用之,唯以向晦入宴息⑥,則可息動而從說,以順人情。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隨,弛道也,唯君子能用之而不靡⑦。
【注釋】
①澤中有雷。這是解釋隨卦的卦象。隨卦的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震、為雷,故有“澤中有雷”之象。
②隨。卦名,這里的“隨”,是指的追隨,從隨、依隨。參見二程解:“隨之道,可以致大亨也。君子之道,為眾所隨,與己隨于人,及臨事擇所隨,皆隨也。”“凡人君之從善,臣下之奉命,學者之徙義,臨事而從長,皆隨也。”又說:“天下所隨者,時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84頁)。船山解則為:“以下從上之謂‘隨’”。在解釋“天下隨時”一句時則指出,“天下隨時”,決不意味著可以無原則地“與時遷流”,否則將帶來悔咎,“下此者,與時遷流,咎可免乎?”(《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82頁)。
③④長從少,男從女。指隨卦上卦為兌,為少女;下卦為震,為長男。所以說是長從少,男從女。
⑤陽從陰。指隨卦的下卦震的初爻為陽,二爻、三爻均為陰,故有陰乘陽之象。
⑥向晦。“向”,趨向,朝向,接近。晦,日暮,夜。《國語·魯語》:“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向晦,薄暮之時。宴息,安處休息。
⑦靡,萎靡。
【今譯】
雷深入于澤中,其“意”是在于不動。此卦上卦為兌、為少女,下卦為震、為長男,又震之初爻為陽,二爻三爻均為陰,故從卦整體卦象看,為長從少,男從女,陽從陰之象。這些對于君子而言,自然是沒有什么應用價值的。唯有在薄暮之時,(人們辛勞一天)需要安處休息,才可以用“息動”來依從其說,以依順人之常情。一張一馳是文武之道,隨卦所表示的是弛道,只有君子才能正確的應用它不至于因之而萎靡不振。
蠱
山下有風①,蠱②,君子以振民育德③。
【船山解】
風在山下,動及物也,山止乎上,養之厚也④。動物無吝,振起頑懦⑤,而養之成德,君子新民之道也⑥。
【注釋】
①山下有風。這是解釋蠱卦的卦象。蠱卦的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巽、為風,故有“山下有風”之象。
②蠱,卦名。“蠱”字從蟲,從皿,它的本義是以器皿盛蟲。相傳遠古時代,人類不會耕作,百姓以器皿盛蟲進養于部落首長,表現了上下、尊卑的秩序。所以“蠱”便有蠱治的意義,表示天下太平,這是一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遠古時代的人類學會了耕種,以稻米為食,一些人因食蟲中毒而致身軀壞爛。所以”蠱”又有益壞之義,“蠱治”意味著撥亂反正。這里的“蠱”主要是從前一種意義講的。參見二程解:“蠱,事也。蠱非訓事,蠱乃有事也。”“蠱之義,壞亂也。……風遇山而回,物皆撓亂,是為有事之象,故云蠱者事也。既蠱而治之,亦事也。”又說:“即蠱則有復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亂,亂則開治,理自然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88頁)。船山解則為:“‘蠱’之為字,從蟲從皿。當伏羲之時,民用佃漁,未有粒食,奉養于人者,以皿盛蟲而進之。毛血鱗介昆,皆蟲也。故伏羲以此取義,而謂之蠱。至后世粒食,民得所養,而食蟲或遇毒而壞爛,故為毒、為壞,非伏羲之本旨也。”又說:“此卦剛上柔下,下以柔承上,為臣事君,子養父之象……名分正,事使順,陰竭力以事陽,天下治矣,故曰,蠱治’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87頁)。
③振民育德。振,振濟或振起。育德,養育其德。此句意為:振濟于民,養育其德。或振起頑懦之民,以養其善,止其非,增進其德行。
④養之厚。這是指風養育萬物之德的深厚。
⑤頑懦。冥頑而懦弱。這里是指那些冥頑而懦弱的人。
⑥新民之道。新民,教育人民樹立新的道德風尚。道,治道、方法。
【今譯】
風在山下吹拂,必然會動及萬物,高山將風止之于上,更能深厚風的養育萬物的功能。(對于人事而言,那就是:)要以“風在山下”那種養育萬物而毫不吝惜的精神,去振起那些冥頑懦弱之輩,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德行,這便是君子教育人民樹立新的道德風尚的方法。
臨
澤上有地①,臨②,君子以教思無窮③,容保民無疆。
【船山解】
澤上之地,澤之浹入于地者厚矣④。說司“教”⑤,順司“容保”⑥。坤、兌相得⑦,用之以“保民”而施教,取地之普載為“無疆”,取澤之不竭為“無窮”。君子之臨民,不尚威而尚德⑧,有如此。然兌不以悅民而以教,亦必異于違道干譽之小惠歟⑨!
【注釋】
①澤上有地。這是解釋臨卦的卦象。臨卦的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兌、為澤,故有“澤上有地”之象。
②臨。卦名,臨在這里是指的臨民、臨事。參見二程解:“臨者,臨民、臨事,凡所臨皆是,在卦,取自上臨下臨民之義。”又說:“為卦,澤上有地。澤上之地,岸也,與水相際,臨近乎水,故為臨。天下之物,密近相臨者,莫若地與水,故地上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也。”(《二程集》第三冊,第793頁)。船山解釋亦為:“‘臨’,時已至而治之也。”又說:“為卦,二陽生出于地位,以興起人事,將有事焉,以治陰之過,陽進而臨陰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93頁)
③教思無窮。教思,對于教化人民的思考。無窮,至誠無厭。此句意為:教化人民,至真至誠而永不感到厭倦。
④浹。濕透。
⑤說司“教”。按照《周易》之理,兌為“說”,說司教,可理解為兌司說教。
⑥順司容保。順,指坤之順。容保,容其不肖而保其賢。以上兩注參見《船山全書》:“兌為言說。言‘以教’,坤厚載物,容其不肖而保其賢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195頁)
⑦坤、兌相得。指坤卦之順與兌卦之說二者相互配合。
⑧尚威。崇尚威力,即崇尚刑罰。尚德,崇尚德教。
⑨違道干譽。干,求取。《荀子·議兵》:“干賞蹈利之兵也。”楊瓊注:“干,求也。”違道干譽,即違背正道去求取名譽。
【今譯】
澤上之地,澤水浸濕入地必定深厚。兌為說,可以理解為兌說之德司說教。坤為地,地勢順,能普載萬物,可以理解為坤順之德司“容保”——既容納不肖者,又保護賢德之人。這樣坤順之德與兌說之德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用之于保民而施行教化之道,那就是:取坤地普載萬物之德,(對無論是賢者與不肖者)一律施行教化而無有邊際,取沼澤之水不會枯竭之象而將教化施行于永遠而不感到厭倦。君上治理人民應崇尚德教而不崇尚威力(刑罰),大概就是這樣的吧!然而,兌卦之德之所以不是依靠(無原則的)取悅民眾而是依靠德教,也必定是為著要有別于那些以違背正道求取名譽,慣施小恩小惠的人啊!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1]本文原引用《周易》六十四卦的本源卦,參見《二程集》。
[2]“船山解”考證均參見《船山全書》,岳麓書社1988年版。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上冊,昆侖山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