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長英(1975-),女,山東德州人,山東財經大學文學院講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濟南,250014。二十世紀以來楊億研究綜述朱長英摘要:楊億,宋真宗一朝的文壇領袖,西昆派的領軍人物。二十世紀以前學界涉及楊億的研究非常少,多為評點式的散論。二十世紀以后,楊億開始引起學界關注,年譜的整理、作品的箋注和輯佚、詩歌散文的微觀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綜觀楊億研究,還存在著視野過窄、深度不夠的研究缺憾有待來者。
關鍵詞:二十世紀楊億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174-05楊億(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今福建境內),是宋初著名文學流派西昆派的殿軍。生于宋太祖朝,歷仕太宗、真宗二朝,是真宗一朝的文壇盟主和重要館職詞臣,參與編修《太宗實錄》、《冊府元龜》等國家典籍,有著卓絕的文學史學才華。楊億生前有名于當世,死后被爭論千載,千載而下的爭論點集中在西昆體詩歌上,同朝中人張方平《題楊大年集后》稱其詩“典純追古雅,雅正和《周南》”;而石介《怪說》則批評其“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刓鎪圣人之經,破碎圣人之言,離析圣人之意,蠹傷圣人之道”。同樣的風格引來如此判然的評價,一己的偏執是很明顯的,而且這種偏執已經遠離了文學評價的范疇。這種偏執在宋代以后的研究中也依然存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楊億的評價如同坐了趟過山車:從最初的被重視被部分肯定到被完全否定再到被肯定。
不管對楊億的評價是高是低,不脫離西昆體詩歌展開評價是其共性。正因為如此,一般文學史都是以“楊億,北宋初文臣,西昆體代表作家,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派,是北宋文學集團中影響較大的一個”的模式來介紹楊億的,這代表了學界對楊億較為普遍的印象,好像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在北宋初期的文學研究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西昆派(西昆體)成為一個研究重點,楊億作為西昆體的領軍人物,自然成為一個研究重點,而人們對于楊億的認識也就往往局限在他是西昆派的領軍人物上。但就楊億現存作品看來,《西昆酬唱集》中75首詩僅僅是他文學創作中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僅就詩歌一體而言,《武夷新集》400首左右的詩歌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領域。
一、年譜資料
這是楊億研究中最為基本的工作,是進一步展開對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礎。今天能見到的最早成果是鄭再時完成于1944年的《西昆唱和詩人年譜》[1],附錄在齊魯書社1986稿本影印的《西昆酬唱集箋注》后。此譜雖為群譜,重在據《宋史》按系年編排西昆詩人的行事,但關于楊億的部分還是相對較詳細的,草創之功不可沒,缺憾在于參照唐宋資料筆記不夠全面;1971年臺灣大學油印本施隆民《楊億年譜》現在已經很難見到;1983年陳植鍔先生《西昆酬唱詩人生卒年考》[2]對楊億等眾作者的生卒年做了詳細的考訂;曾棗莊先生《〈西昆酬唱集〉詩人年譜簡編》[3]訂正了鄭再時年譜的疏漏之處,有所拓展,但年譜仍然限于群譜,楊億的生平事跡也僅限于大體輪廓;2002年李一飛《楊億年譜》[4]面世,該書不僅對楊億本人生平事跡和交游情況進行了詳細考證,對作品進行了編年,而且每年譜文之后附本年大事,勾勒出宋初半個世紀政壇、文壇、科舉、書籍編刻等大致情況,使《年譜》具有一種寬闊縱深的學術視野,為楊億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但限于資料,該年譜對楊億在大中祥符二年后的文學活動記載較少,更多的是對楊億佛門交游信息的記錄,這是引為遺憾且有待來者的事情。
關于楊億生平的研究論文有吳寧《楊億的政治風骨》(華夏文化,2002.1)、趙治中《楊億在處州任上》(麗水師專學報,2001.1)、潘立禹《楊億的秘書生涯》(秘書之友,1990.6.30)、馮國棟、車軒《楊億佛門交游考》(宗教學研究,2007.6.15)以及鄭州大學田景麗的碩士論文《楊億生平與交游探究》。綜合年譜和論文來看,他們都關注并著意分析了楊億的政績、交游尤其是可貴的政治品格。此外,楊億生平研究中尚有幾點特殊的地方值得注意,其一是在宋初重北輕南的政治格局中,作為南人的楊億卻與北方文臣如寇凖、王旦、王曾等人走得很近;其二是他與真宗的關系頗為微妙,值得辨析,同時可借此考量楊億的政治品格;其三,楊億的文學交游非常廣泛,應全面排查,如從他與叔祖楊徽之的關系,他與文學前輩如王禹偁的關系,與文學同輩如宋綬等的交游,對門人及后學如劉筠、鄭戩、黃鑒等的關系,都需作進一步的論證。
二、作品整理
主要限于楊億文學作品的編輯、校箋工作。楊億存世作品有《西昆酬唱集》詩75首,《武夷新集》詩歌五卷、散文十五卷以及少量佚作。
關于《西昆酬唱集》的整理工作。目前能夠看到的最早成果是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康熙周楨、王圖煒合注本《西昆酬唱集》;完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1986年出版的鄭再時的《西昆酬唱集箋注》包括了“西昆酬唱集著錄”、“西昆酬唱集談藪”、“西昆唱和詩人姓氏”、“西昆唱和詩人年譜”及“西昆酬唱集箋注”等五方面重要的研究內容,是一部深入研究《西昆集》的專著,代表了解放前西昆研究的最高水平;2001年王仲犖先生的《西昆酬唱集注》[5]出版,對具體詩歌的注釋詳盡,是相較鄭箋注本單純的注本。以上幾個《西昆集》注本,是楊億《西昆酬唱集》詩歌研究可參照的最為基本的材料。四川大學祝尚書先生《宋人總集敘錄》[6]中對《西昆酬唱集》的版本源流有詳細考述,且附有序跋七篇,也是這方面可資參考的材料。
關于《武夷新集》的整理工作。宋代趙希弁《讀書附志》言《武夷新集》共計575篇;《四庫全書》本《武夷新集》共載詩文635篇;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武夷新集》點校本共載詩文663篇(含逸詩文25篇),該本以清梁章鉅、祝昌泰校勘的留香室刊本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本校改補正缺文和錯訛,附錄部分有《宋史》本傳以及從多種典籍中輯錄的“楊億軼事”和梁章鉅《南浦詩話》中有關楊億的詩話。由此可見《武夷新集》的整理工作遠沒有《西昆酬唱集》簡單。目前《武夷新集》中詩文的篇數尚存在很多疑問和說法,而且至今尚無一部《武夷新集》的箋注本面世。祝尚書先生在《宋人別集敘錄》中對《武夷新集》的版本源流有詳細考述,指出“若專門整理《武夷新集》,不僅需求‘全’,尤需辨‘偽’,即剔除原非此集之詩文(其他佚詩文另輯,不能凡楊億作品皆補入)”,為楊億作品今后的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單就詩歌而言,《全宋詩》[7]第三冊是目前收錄楊億詩歌最為完備者,其中卷115至卷119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武夷新集》為底本,校以明刻本《楊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法式善編《宋元人詩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清抄本《楊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嘉慶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楊文公武夷新集》。卷120-121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嘉靖年間玩珠堂刻《西昆酬唱集》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本和清康熙周楨、王圖煒合注本。另外還從《宋文鑒》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122卷。
單就文章而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曾棗莊、劉琳主編的《全宋文》[8]收錄楊億“散文、駢文和詩詞以外之韻文”共計311篇,在目前比較完備。
在楊億作品的輯佚工作上用力最勤的是香港大學中文系許振興教授,其《輯校本〈楊文公談苑〉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330)、《辨〈宋文鑒〉的一首楊億佚詩》(文學遺產,19885)、《楊億佚詩輯錄》(文學遺產,19901)、《楊億佚文輯校商榷》(古籍整理學刊,19944)都可見其功力;此外還有謝先模《楊億佚文〈南津橋記〉考》(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7101)一文,對于楊億詩文的辨偽存真也起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三、研究專著和論文
到目前為止,尚無一部楊億研究專著,僅有相關碩士論文三篇:湖南師范大學2004屆劉彥《西昆之首,時文之冠——楊億駢文研究》、鄭州大學2007屆田景麗《楊億生平與交游探究》、福建師范大學2010屆丁仁武《楊億詩歌研究》。 基于楊億詩歌研究局限于西昆一體一派的趨向,下面我們把楊億的西昆體詩歌研究單獨列出來,與楊億詩歌的整體研究并列,以便對這種研究態勢認識得更加清晰。
1關于楊億詩歌的整體研究工作。
關于楊億詩學思想的研究。曾棗莊《西昆派的文論主張——讀楊億〈夷新集〉》(四川大學學報,1993829)以《武夷新集》為切入點全面總結楊億的文學觀點,對我們深入全面了解楊億文藝思想起了指引作用。傅蓉蓉《論楊億與王禹偁詩學思想之離合及西昆體之誕生》(中國韻文學刊,20012)認為楊億在政治個性和重視詩歌政教作用方面與王禹偁頗多相似之處,在重視學問與講究辭采方面又有明顯突破。魯茜《論楊億的詩歌美學理想——兼論西昆體被誤讀之原因》(寧夏大學學報,20042)總結其“風雅并舉”、“雅正深邃”的詩歌美學理想。香港大學馮志弘《〈冊府元龜〉論韓愈條議述——兼論楊億的“頌美”文學觀》(文學前沿,2006115)總結楊億順應真宗盛世的“頌美文學觀”及其對于詩文革新的價值。
關于楊億詩歌特點的整體研究。所謂“整體研究”即突破西昆一體的詩歌研究視野,以更為豐富的詩歌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力求對楊億詩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一方面的成果相對西昆研究要少很多。黃景容《評楊億的詩》(福建論壇,19823)認為楊億詩歌“內容豐富,感情健康,甚至富有人民性,富有愛國精神”。張明華《從武夷集到西昆集——西昆體形成期與成熟期作品比較》(文學遺產,20024)、田景麗《楊億身世及其對作品的影響》(平原大學學報,20073)、《論楊億文學作品風格的演變》(新鄉學院學報,20081)三篇文章則以動態的眼光看到了楊億詩歌風格的前后變化,張文認為《武夷集》、《西昆集》分別代表了西昆體詩歌的形成和成熟,從前者到后者, 表明西昆體發展中的兩種趨勢。田文看到其作品由前期的終身立朝之志、愛國憂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諷今的變化。王韞佳《王禹偁、楊億詩用韻考》(古漢語研究,1992930)總結分析楊億詩歌用韻的特點。此外邱文彬《宋初文學家楊億與武夷山》(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61)、徐心希《北宋閩北著名學者楊億與大型類書〈冊府元龜〉的編修》(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81)則從地域文化、史書編纂等超出于文學領域的相鄰學科視角為楊億研究拓展了思路。
2關于楊億的西昆體詩歌研究。
這方面的專著有曾棗莊《論西昆體》、周益忠《西昆研究論集》、張明華《西昆體研究》、段莉萍《后期“西昆派”研究》、傅蓉蓉《西昆體與宋型詩建構》,另外還有西北師范大學許琰《〈西昆酬唱集〉研究》等博士論文數篇。此外,前面“作品整理”部分有關《西昆酬唱集》的箋注成果也應算入此處。這些數量可觀的專著比之楊億研究的專著空白而言,真可謂碩果累累。
這方面的論文數量遠遠多于楊億詩歌研究的成果。擇其要者輯錄如下:
作者、版本及體例研究:曾棗莊《〈西昆〉十題》(《國學研究》第四卷,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對《西昆酬唱集》的版本和歷代刊刻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祝尚書《〈西昆酬唱集〉二考》(文獻,20011)對作者數及作品數進行了新考證;陳植鍔《西昆酬唱詩人生卒年考》則對西昆酬唱詩人的生卒年進行了詳細的考訂;曾棗莊《論〈西昆酬唱集〉的編年》(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1028)對《西昆酬唱集》的編寫體例進行了考證分析。
發生學研究:探析西昆體發生的原因是西昆體研究的一個重點。在梳理西昆體盛衰軌跡的同時深入探析其成因:科舉制度原因、時代風會原因、文學發展自身原因等展示了研究者努力的方向。這方面的論文有秦寰明《西昆體的盛衰與宋初詩風的演進》(南京師大學報,19891)、田耕宇《論西昆詩盛衰因由》(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4120)、張鳴《從“白體”到“西昆體”——兼考楊億倡導西昆體詩風的動機》(《國學研究》第三卷)、張明華《北宋進士科舉考試與西昆體的興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830)、馮偉《北宋初期科舉文化與西昆體》(中國韻文學刊,2007615)、赫廣霖《論西昆體盛衰與北宋科舉制變遷的淵源》(社會科學輯刊,2007715)、段莉萍《對“西昆體”之名的辨誤及西昆體產生原因再探析》(攀枝花學院學報,2008215)、許琰《西昆酬唱集》編選原因探究(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815)等。
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研究:曾棗莊《〈西昆酬唱集序〉的思想傾向》(《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段莉萍《對〈西昆酬唱集〉中楊億詩思想價值的再評價》(樂山師院學報,2006630)等文對楊億西昆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反駁了楊億詩歌缺乏思想價值的片面觀點;儲泰松《〈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中國韻文學刊,2005625)則偏重于藝術形式特點的分析。
價值研究:楊旭輝《西昆體的形成及其對宋代詩風的開創意義》(吳中學刊,19950215)、張明華《西昆體與歐王蘇黃》(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1015)、張小燕、劉德清《出入西昆 走近宋調——淺談歐陽修早期詩歌創作》(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430)、田甘《歐陽修肯定西昆體及其意義》(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9420)、傅蓉蓉《論西昆體對義山體的漸變及其詩學價值估定——以詠史詩為例》(湖南社會科學,20091128)、王麗珍《論“西昆詩”的進步地位》(青海師專學報,2009710)、白貴、高獻紅《西昆體詩之傳播與接受》(河北大學學報,2009625)、慈波《〈西昆酬唱集〉與宋詩演進》(浙江學刊,2010115)等文章都能夠看到西昆體在唐音向宋調轉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價值。在今后研究中,這條線索是否可以再往前推至中唐,從而與“中唐乃詩歌轉變的關鍵期”這一論斷吻合?有待研究。
此外,還有整體性評述西昆體的論文,楊牧之《〈西昆酬唱集〉芻議》(讀書,19824)、朱大剛《讀〈六一詩話〉評西昆詩》(華東師大學報,19833)、肖瑞峰《重評〈西昆酬唱集〉中楊億的詩》(文學遺產,19841)、金啟華《西昆體評價》(齊魯學刊,19853)、滕振國《淺論西昆體》(江西大學學報,19871)、張展《“西昆體”淺談》(文史知識,19885)、莫礪鋒《西昆詩派》(古典文學知識,19894)、吳小如《“西昆體”評議》(文學評論,19905)、曾棗莊《怎樣讀〈西昆酬唱集〉》(古典文學知識,19962)、方智范《楊億及西昆體再認識》(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6)、梁永青、吳長庚《西昆體再認識》(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828)等為西昆體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3關于楊億散文的研究工作。
整體看來,對楊億散文的研究力度要遠遠小于對詩歌的研究,甚至詩歌與散文研究之間失衡的程度要遠遠大于詩歌內部《西昆》和《武夷》研究的失衡程度。就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關于楊億散文的專門研究只有湖南師范大學劉彥的一篇碩士論文《西昆之首,時文之冠——楊億駢文研究》,其他往往是研究楊億詩歌或生平時撿拾出《武夷新集》中的相關散文作為論據而已,并無研究之意。另外就是僅有個別文學史提到其大略情況,如郭預衡在《中國散文史》中提出“對于楊億其人其文,頗有值得具體分析之處。”謝無量在《中國大文學史》中認為:“楊劉之重于當時者,不僅在詩,其制奏刀筆之屬,亦為后進所效,雖沿駢儷之詞,在宋四六中,尚是偶有清警之句者。”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展開論述。可見楊億散文研究是其詩文研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
四、楊億研究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楊億研究整體上存在著研究視野過窄、研究深度不夠的缺憾,這說明楊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鋪開和深入。
就楊億研究的視野來看,楊億的創作有詩詞文賦等多種文學樣式,其文學風格非西昆一體所能涵納,清代梁章矩說:“昆體,特文公之一格,《武夷新集》具在,未嘗盡如《西昆》”(祖之望《西昆酬唱集跋》引),所見亦如此。相對于《武夷新集》600篇左右的詩文數量而言,僅僅局限于對《西昆酬唱集》中75首楊億詩作的研究怎么能還原楊億文學創作的全貌呢?何況楊億不僅擅長詩文創作,還精于史學、晚年常禮佛,在政治上有著獨立于皇權之外的政治品格,已經初步展示出宋代文人集學者、名臣于一身的復合型特點。四川大學曾棗莊教授《西昆派的文論主張——讀楊億〈武夷新集〉》(四川大學學報,1993年)、張明華先生《從〈武夷集〉到〈西昆集〉》(文學遺產,2002年)讓我們看到了視野開拓的希望,但是這僅僅是起步,相對于300篇左右的西昆專論而言,楊億研究的片面性特點還是比較突出的。還有楊億研究中最為基礎的箋注工作失衡的現象也需要提及:《西昆酬唱集》的箋注本有清代康熙周楨、王圖煒合注本、鄭再時箋注本、王仲犖箋注本這三個本子,為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武夷新集》目前尚無箋注本,而且僅僅是《武夷新集》中詩文的篇數至今也存在575、637乃至于663篇的多種說法,可見《武夷新集》的整理和箋注工作還是阻礙楊億研究深入的瓶頸,需要有人下大力氣才行。另外八卷本《楊文公談苑》雖非楊億親自主筆,但出于其口述的這本雜談也是我們了解楊億文學觀、創作觀的一個窗口,作用不可小覷。
就楊億研究的深度來看,拋開西昆體研究,對楊億其人其文甚至其才學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前面提及的劉彥《西昆之首,時文之冠——楊億駢文研究》、田景麗《楊億生平與交游探究》、丁仁武《楊億詩歌研究》是目前僅有的3篇論文。劉文系統探討楊億駢文創作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思想內容、藝術特征并評價其文學史地位;丁文對楊億現存詩歌佚作、數量進行了考辨,從分類和詩法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田文把楊億一生分為兩期,對前后期的生平及詩文創作做了梳理和評價,并重點考查了楊億與王禹偁、寇準、王旦、丁謂、王欽若五人的交游狀況,三篇文章在不同的維度上為楊億研究打開了窗口,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劉文和丁文屬于楊億詩文的微觀研究,深度上尚需更進一步;田文屬于楊億生平交游的宏觀研究,大概是篇幅所限,與楊億同修《太宗實錄》的錢若水、與楊億一起唱和的劉筠、錢惟演、與楊億關系微妙的真宗皇帝以及僧侶遵式、雄道人等重要人物沒有涉及。同時該文沒有把楊億所處時代大環境與個人生平作很好的結合,未免遺憾。綜合三篇文章來看,楊億的宏觀研究思路不夠開闊、微觀研究尚需進一步挖掘,而且這兩個方面不應該割裂開來。
基于這一研究現狀,學界若能把楊億的身世生平、性格志趣、交游考證、作品考證、文學風格等與宋初特定的時代環境結合起來做一視野開闊又內容翔實的研究,并由此促生一部楊億研究的專著問世,則可謂宋代文學研究的一大幸事了。
參考文獻:
[1]鄭再時:《西昆酬唱集箋注》,齊魯書社影印本1986年版。
[2]陳植鍔:《西昆酬唱詩人生卒年考》,《文史》第21輯1983年版。
[3]曾棗莊:《西昆酬唱集詩人年譜簡編》,《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4]李一飛:《楊億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王仲犖:《西昆酬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6]祝尚書:《宋人總集序錄》,中華書局2004年版。
[7]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998年版。
[8]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巴蜀書社1988年-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