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才(1982-),男,安徽無為人,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阮元本《十三經注疏》誤刻六則——兼談古籍??敝袇⑿ο蟮膯栴}陳才摘要: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經注疏》校勘精審,號稱善本,是學界使用的通行本,但是其中也偶有誤刻現象存在。本文就筆者所發現的六則誤刻,多方參?;?,為之辨明,并糾正北大整理標點本的誤讀以及??敝毕?,藉此以說明校勘古籍應在有所甄別的前提下廣泛參校與之相關的各類書籍。
關鍵詞:阮元 ;《十三經注疏》;脫文;北大整理標點本;校勘
中圖分類號:B24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1-0101-04《十三經注疏》是古代文史研究者不可不讀之書。阮元主持刊刻《十三經注疏》附《??庇洝罚坦ぞ?,校勘精審,號稱善本,向為學界所稱道,故學者多用此本。然是書亦偶有誤刻,或為錯訛,或為脫漏。北京大學整理標點本據此標點,亦有未審之處,本文一并正之。
(一)
阮刻《毛詩正義》卷四《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逼湎隆督浀溽屛摹吩唬骸扒嗳缱謱W子以青為衣領緣衿也或作菁音非純章允反又之閏反”[1],《四部叢刊》影宋巾箱本亦同[2]。北大繁體標點本據此標點為:“青如字。學子以青為衣領緣衿也,或作菁,音非純、章允反,又之閏反?!保?]此處“音非純”,甚為不辭?!端膸烊珪繁尽睹娮⑹琛贰耙舴恰毕逻€有一“也”字。筆者核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發現此處“音非”下脫一“也”字。[4]再核之黃焯先生《經典釋文匯?!?,其所據之本,“音非”二字下亦有“也”字。[5]黃焯先生《經典釋文匯校·前言》已經指出,阮刻《十三經注疏》所收的《毛詩音義》“所稱宋本,系指葉鈔”[6],也就是明末葉林宗據錢謙益絳云樓藏本所鈔本。其有誤鈔,在所難免。故此處阮刻《毛詩正義》脫一“也”字明矣。則此處應標點為:“青,如字;學子以青為衣領緣衿也;或作菁音,非也。純,章允反,又之閏反。”據《經典釋文》的反切,這里的“純”,今音讀作zhǔn,今《漢語大字典》亦收此義項。常森先生謂朱子《詩集傳》注文之“純”音準,是也。但其據元明清諸家《詩》說,并據《儀禮·士冠禮》以補證,[7]是不知《經典釋文》早有定論矣。
又,兩種《經典釋文》“學子”皆作“學生”,尤其是黃焯先生的《匯?!?,于此處并未出校,是其所見《經典釋文》諸本皆同,但卻與《毛詩正義》諸本皆異。此外,《四庫全書》本《經典釋文》作“學生”。此處《毛傳》、《鄭箋》均言及“學子”,而未提“學生”,則此處或為宋本《釋文》誤刻,故可仍按《正義》作“學子”,但宜出以校記,兩存其說。
(二)
阮刻《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七《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倍蓬A注曰:“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止也”[8]。北大繁體標點本據此標點為:“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止也?!保?]此處“故曰‘卒哭’止也”,義甚晦澀。筆者點校清人汪由敦《松泉集》時,偶然發現此書刻本卷二十二《祔主》一文引此作“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卒,止也。”[10]《四庫全書》本《松泉集》同。北宋版《通典》卷四十八亦引此文,[11]《松泉集》之引文當據此。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萬有文庫本作“既葬,及虞則免喪,故曰卒哭。卒,止也。”[12]是“反”誤為“及”。再核之《四部叢刊》本《左傳》卷七,則為:“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哭止也?!?[13]敦煌寫本《春秋經傳集解》[14]、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春秋左傳正義》[15]、汲古閣本《毛氏春秋注疏正本》[16]、《四庫全書》本《春秋左傳注疏》均同。尤其是六朝的敦煌寫本《春秋經傳集解》,傳抄較早,訛誤較少,是版本上的絕好證明。而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春秋左傳正義》,被傅增湘先生譽為《左傳》“注疏合刻最善之本?!保?7] 亦可以作為版本上的一個力證。據這些版本上的證明,則杜注“止也”之上顯乎脫一“哭”字。且增此一字,義較原文順暢??追f達《正義》疏此,曰:“自初死至于卒哭,晝夜哭無時,謂之‘卒哭’者,卒此無時之哭。自此以后,唯朝夕哭耳。天子諸侯則于此除喪全不復哭也?!?[18]是正以此處為“哭止”也。
脫字或可為“卒”,于義亦通,是以“止”釋“卒”。然“卒哭”是祭名,實為一詞,不必拆詞為訓,故當仍以脫一“哭”字為是。此處應標點為:“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哭止也?!睒它c本《春秋左傳集解》作“既葬反虞則免喪,故曰卒哭??拗挂?。”[19]似亦可商。
(三)
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于“召南鵲巢第二”下有“召,亦地名也,在岐山之陽,扶風雍縣南有召亭。案:周、召皆周之舊土。文王受命后,以賜二公為菜地。二南之風,皆文王未受命之詩也?!吨苣稀肥黄?,是先王之所以教圣人之深跡,故系之公旦?!墩倌稀肥钠?,是先王之教化,文王所行之淺跡,故系之君奭。”等九十六字。[20]黃焯先生據徐乾學通志堂本為底本所撰之《經典釋文匯?!芬嘤写司攀郑⒂凇拔耐跏苊?,以賜二公為菜地?!?有校語:“宋本同,盧本‘后以’二字互倒。”[21]是盧文弨抱經堂本亦有此九十六字,惟有乙文而已。《四部叢刊》影宋巾箱本《毛詩》亦有此九十六字[22],《四庫全書》本《毛詩注疏》此處無此九十六字。阮刻《毛詩正義》于“召南鵲巢故訓傳第二”下無此九十六字[23],是漏刻也。北大整理本《毛詩正義》失校,亦無此九十六字[24],當據以補入,并依照體例在其前加上“陸曰”二字。
(四)
阮元刻《毛詩正義》于《召南·甘棠》一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之“翦”字所附音義為“翦,子踐反;《韓詩》作‘箋’,初簡反?!保?5]初簡反的所切出來的讀音和“箋”字聲紐不同,很明顯,阮元刻本這里有誤。核以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這里的作“勿翦,子踐反,去也;《韓詩》竹‘刬’,初簡反。”[26]而黃焯《經典釋文匯校》作“勿翦,子踐反,去也;《韓詩》作‘刬’,初簡反?!保?7]宋刻宋元遞修本這里的“竹”顯為誤字。據《經典釋文》,這里當作“刬”,而“刬”字正讀作初簡反。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阮元刻本中的“箋”字為誤刻,當改作為“刬”字。《四部叢刊》影宋巾箱本《毛詩》此處正作“翦,子踐反;《韓詩》作‘刬’,初簡反。”[28]《四庫全書》本《毛詩注疏》亦與此同。北大整理校點本仍按阮元刻本點校,一仍其誤[29]。愚以為,這里北大整理點校本可以直接將“箋”字改作“刬”字,再出校記點明阮刻之誤。
(五)
阮元刻《毛詩正義》于《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錫爵?!本湎挛翠洝夺屛摹贰#?0]此處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中有“赫如,虛格反。渥,於角反;厚也。赭,音者;丹也。有畀,必寐反;與也。煇,字亦作‘韗’;暄愿反,劉昌宗音運;甲吏之賤者。胞,步交反;肉吏之賤者。翟,樂吏之賤者。閽,音昏;守門之賤者。一散,素但反;酒爵也,容五升也。厚傅,音付?!卑耸?。[31]黃焯先生《經典釋文匯?!放c此略異,有七十九字:“必寐反”作“如寐反”,“素但反”作“素旦反”,“容五升”后無“也”字。黃先生又有校語曰:“‘如’為‘必’之訛,宋本作‘必’?!薄八伪尽掠小病?。阮云:‘小字本所附有,當是《釋文》舊如此?!保?2]從黃先生的校語來看,阮元所見《經典釋文》中應該有此一段,而且《十三經注疏??庇洝樊斨袘撚袑Υ硕挝淖值男?庇?,但為董事者或手民所漏刻?!缎?庇洝酚凇颁缀駶n也”下有阮元校語:
小字本、相臺本同。案:此《正義》本也云“《定本》‘渥,厚也’,無‘漬’字?!笨肌夺屛摹贰住略啤褚病?,亦無‘漬’字,故下不為‘漬’字作音。《釋文》本與《定本》同也。[33]
這也是阮元本《毛詩正義》于此處有漏刻之證。
《四部叢刊》影宋巾箱本《毛詩》此處有“赫,虛格反。渥,於角反。赭,音者;丹也。畀,必寐反;與也。煇,字亦作‘韗’;暄愿反,劉昌宗音運;甲吏之賤者。胞,步交反;肉吏之賤者。翟,樂吏之賤者。閽,音昏;守門之賤者。散,素但反;酒爵也。厚傅,音付?!逼呤蛔?。[34]惟誤未以“翟”字作陰文。這里較宋刻宋元遞修本少九字:“赫如”之“如”、“厚也”、“一散”之“一”、“厚傅”之“厚”,以及“容五升也”?!端膸烊珪繁尽睹娮⑹琛放c此略同,惟“必寐反”作“如寐反”,“素但反”作“素旦反”。核之《毛詩正義》所附《毛詩音義》之體例,凡釋義與《毛傳》、《鄭箋》同者皆不錄,故阮元本《毛詩正義》知應于《四部叢刊》影宋巾箱本之七十一字外,再補上所脫“容五升也”四字,為:“赫,虛格反。渥,於角反。赭,音者;丹也。畀,必寐反;與也。煇,字亦作‘韗’;暄愿反,劉昌宗音運;甲吏之賤者。胞,步交反;肉吏之賤者。翟,樂吏之賤者。閽,音昏;守門之賤者。散,素但反;酒爵也,容五升也。傅,音付?!逼呤遄?。北大整理本雖于“渥厚漬也”處按語中參引阮元《校勘記》的成果(但是標點略有錯誤),但是未審阮元本《毛詩正義》之有脫文,一仍其誤,[35]亦當據以補入此七十五字。
(六)
阮元刻《毛詩正義》于《邶風·北風》第一章“其虛其邪,既亟只且?!本湎挛翠洝夺屛摹贰#?6] 此處宋刻宋元遞修本《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中有:“其邪,音馀,又音徐;《爾雅》作‘徐’,下同。既亟,紀力反,急也;下同。只,音紙。且,子馀反,下同。‘虛,虛也’,一本作‘虛,徐也’。之行,下孟反。”四十五字。[37]黃焯先生《經典釋文匯?!放c此略異,惟少“子馀反”下“下同”二字。并有校語:“宋本、葉鈔、朱鈔反語下有‘下同’二字。阮謂:‘小字本、相臺本所附亦有,盧本未補。’”[38]《四庫全書》本《毛詩注疏》同黃焯《經典釋文匯校》。由此可知,此處阮刻本亦屬漏刻,其誤同上則。依照阮刻本所附《毛詩音義》體例,當補入“邪,音馀,又音徐;《爾雅》作‘徐’,下同。亟,紀力反,下同。只,音紙。且,子馀反,下同?!?,虛也’,一本作‘虛,徐也’。行,下孟反?!彼氖帧!端牟繀部酚八谓硐浔尽睹姟反颂幷写怂氖?,惟未以“虛,虛也”作陰文。[39]北大整理本亦延阮元本之誤,未補入此處脫文。[40]
由上六則辨明阮元本之誤刻與北大整理標點本之失誤,筆者無絲毫貶低其價值之意,惟愿藉此以覘古書??敝y。校勘者不僅應以某書的諸多版本為參校本,還應盡可能多地利用與之相關的材料來參校。此當為??敝J法則。請以第一則為例??追f達《毛詩正義》,實際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釋文》和孔穎達的《正義》。我們在??薄睹娬x》的時候,不僅應在辨明版本源流的基礎上,以《毛詩正義》的不同版本系統進行對校,還應參校以《毛傳》、《鄭箋》和《釋文》的不同版本系統的單行本,以及敦煌和其他出土文獻中的相關內容;甚至還應參校以后人書中之引文。至于《毛詩正義》中的引文,則應再核對以原書之不同版本。當然,后人書中所引《毛詩正義》之文者,應對有所考辨,方可決定是否作為參校對象。比如,今北大整理本《毛詩正義》以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為參校本,校證《毛傳》、《鄭箋》和《孔疏》文字異同則大可不必。廖廷相在廣雅書局本《毛詩傳箋通釋》跋中已經明確指出:“馬氏著此書,草草刻成,未及詳校,其中引用不免訛舛。”比如,《邶風·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泵珎鳎骸蚌趺病!北贝笳肀境鲂?庇浽唬骸啊酢?,《毛詩傳箋通釋》作‘盛’”[41]則大可不必。今核以他書,如陸德明《經典釋文》[42]、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43]、清胡承珙《毛詩后箋》引《毛傳》[44],此處均作“甚”,無有作“盛”者。此顯系馬氏之誤,故整理時不必出校勘記。王氏《詩三家義集疏》更為后出,雖然其征引《毛傳》、《鄭箋》等內容非出自阮元本《毛詩正義》,但其間如同馬瑞辰征引文獻不加核對之毛病亦不能盡免,北大整理本《毛詩正義》有一些“某字,《詩三家義集疏》作某”的校勘記,其實本是王先謙著述時所產生的訛誤,根本不必作為異文處理,而撰寫??庇?。北大整理本之《毛詩正義》以馬、王二書校異文,是不合適的。
但是,歷代《詩經》注疏,特別是清人的著作中的一些??背晒?,其中不乏創見,我們在整理《毛詩正義》的時候,也不能完全忽視。清人解《詩》注重??闭?,尤以段玉裁《毛詩故訓傳定本》、胡承珙《毛詩后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和陳奐《詩毛氏傳疏》為要。比如《毛詩后箋》于《大雅·綿》“其繩則直”條,認為《毛傳》“言不失繩直也”當為“言不失繩直之宜也”[45];《毛詩傳箋通釋》于《邶風·凱風》“睍睆黃鳥”條,以為《毛詩》古本當作“睆睆黃鳥”[46] ,《詩毛氏傳疏》?!缎l風·考槃·序》下脫一“也”字,皆為創見,整理時宜撰寫??庇洠者@些成果。
總而言之,??惫艜?,實非易事。此雖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然吾輩眾人亦當勉力為之,才可以盡最大可能地做到完善,以還古書原貌。
參考文獻:
[1][8][23][25][30][33][36]阮元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5、1834、283、287、308、312、310頁。
[2][13][22][28][34][39]不題撰人:《十三經》(影《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997、160、162、172、173頁。
[3][24][29][35][40][41]孔穎達:《毛詩正義》(繁體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74、92、193、203、203頁。
[4][20][26][31][37][42]陸德明:《經典釋文》(影宋刻宋元遞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253、212、215、228、229-230、230頁。
[5][6][21][27][32][38]陸德明撰,黃焯匯校:《經典釋文匯?!?,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49、2、125、126、135、136頁。
[7]常森:《“純綠”還是“純緣”:一個〈詩經〉學的誤讀》,《文獻》2010年第1期,第106頁。
[9][18]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繁體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51、552頁。
[10]汪由敦:《松泉集》,清乾隆汪承霈刊本,卷22,第12頁上。
[11]杜佑著,(日)長澤規矩也、尾崎康校訂,韓升譯訂:《北宋版通典》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頁。
[12]杜佑著:《通典》第2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頁。
[14]李索:《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頁。
[15]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13,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第52頁。
[16]孔穎達:《毛氏春秋注疏正本》,卷17,明崇禎汲古閣刊本,第26頁。
[17]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4頁。
[19]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5頁。
[43]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影《四庫薈要》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版,第67頁。
[44][45]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后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210、1248頁。
[46]馬瑞辰撰,陳金生校點:《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