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青年文化在現代商業社會的特殊表現。當代青年流行文化呈現出同輩性與封閉性、易變性與不確定性、娛樂性與生活性的特征。從生成方式看呈自發性與建構性趨勢,傳播范圍呈全球化與國際化趨勢,生產消費呈商業化與產業化趨勢。青年流行文化重在引導青年主體文化品位和文化辨別力以及流行文化產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青年; 青年流行文化; 特征; 發展趨勢; 引導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4-0032-04
青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青年文化在現代商業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張同道在《當代流行文化與電視的合謀》中對流行文化評價道,流行文化宛如任性的小姑娘,荒唐而美麗。流行文化的精靈在于跟風——沒有思考,沒有判斷,沒有抉擇,僅僅是失去抵抗的接受,以一種物質性標志昭示意識形態方向,從而升入一個精神范疇,抽離原來從屬的文化領地,仿佛靈魂洗了個澡。雖然青年流行文化形式多樣,豐富了青年生活,但也有諸多的消極因素。因此需要把握青年文化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加強正確引導。
一、青年流行文化內涵及其特征
青年流行文化是指在青年這一特定群體中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普遍流行的時裝、產品、話語、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念的總和。就青年流行文化的生成過程而言,呈現如下一般特征:
1.同輩性與封閉性
青年流行文化是由年齡、地位、興趣愛好大體相同的青年構成的文化消費現象,理應屬于青年群體同輩文化。2005年《北京大學青年流行文化調查報告》分析了“同輩文化”對青年成長的意義:“青年要逐步地走出家庭,疏遠父母的權威,尋求較大的社會獨立性。同伴群體可以為這種努力提供一種溫暖的支持。同伴之間的交往更為自由,更能為青年個體提供發展角色技能的機會,而青年流行文化恰恰為同伴性的青年群體提供了這種行為方式和價值典范。青年們由此獲得共同的話題、話語,分享共同的情感與趣味,并借此獲得一定的身份認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德也說,青年期獨特的“同伴文化”特點,決定“向同伴學習”或“同輩之間互相模仿”成為青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正是“同伴文化”的模仿性特點,使流行文化往往發端于青年。
同時,青年流行文化也具有相對群體內的封閉性。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在某種意義上,青年同伴群體是一個封閉的公司”,所有這些群體共同組成的同伴文化,有著自己獨立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對于其他年齡群體則相對陌生。例如跳街舞的一般都是年輕人,而在青年群體內部也因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的不同形成樣式多樣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在西方青年文化理論中有些學者也認為青年文化是作為遮掩與自主的統一體的文化現象,很多內容對成人社會來說是保密的或是不被理解或看透的。從而使青年流行文化相對僅局限在能夠理解它的小范圍的青年群體中,從而使其具有相對的封閉性。
2.易變性與不確定性
“求新求變”是流行文化基本特征,對待同樣的一類事物,青年的口味偏好更是極易變化的。從青年流行文化發展的整體看,青年流行文化總是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呈現短命的周期性。曾經流行一時的崔健的搖滾,羅大佑的歌等現在已經不為年輕人所喜愛,曾經流行的男長發、喇叭褲、貼著商標的墨鏡等時尚,也只在表現那一時代的影視作品中偶爾出現;至于“蓋了帽兒”等流行語,恐怕現在的青少年已經不明所以。在偶像崇拜中也發生了變化,據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與對策研究”課題組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西安、昆明及3個地級市、3個縣城,對12所大學、21所中學的2710位大、中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經更換。從“某某英雄”到“某某新偶像”、從“某某家”到“某某星”甚至到“某某姐”……而青年們使用的流行用語就更是如此。因而“青年流行文化似乎沒有質的規定性,透過這樣的文化現象,也難以找到一種統一的方向和目標?!雹僭浟餍幸粫r的都市抱抱團、都市快閃客,帶給人們除了驚訝就是無厘頭。這種不確定性特征也給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可預測。
3.娛樂性與生活性
當代美國學者與思想家丹尼爾·貝爾認為,大眾流行文化是—種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關,而只關心享樂和消費。他借用麥克唐納的話說:“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高興?!雹谌狈蕵沸浴⑦h離青年生活,是不會引起青年興趣更別說受到追捧。“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艷照門”等網絡名人和眾多明星都成了青年尤其是大中學生群體茶余飯后調侃的談資。且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追求整體功能與穩定秩序,青年流行文化則借助市場力量將其流行策略、流行價值和精神指向滲透到了青年的日常生活中。
青年流行文化的娛樂性與生活性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受到當代哲學思潮的影響。當代哲學的生活世界轉向對青年流行文化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地把生活世界轉向看成是當代哲學的主題轉變,即從傳統的抽象理念世界向現實生活世界的轉變,從傳統的本體論的追問向認識論轉變,從宏大的哲學敘事向豐富的生活敘事轉變?;貧w生活世界是現代哲學變革的主旋律,作為一種極具生命力且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潮,是對近代以來科學主義和工具主義忽視人的價值的重新發覺,現已觸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的生產、制作和消費也是如此。流行文化的日常生活性,是指青年流行文化緊緊地同當代青年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以至于流行文化已經成為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青年流行文化不僅是青年在社會生活和交換中的一種普通消費行為,而且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風格。
二、青年流行文化發展趨勢
1.生成方式呈自發性與建構性趨勢
青年流行文化的自發性與建構性是從青年文化的生成方式描述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生成離不開具有獨立人格的青年自發的參與創造。青年流行文化是群體識別的主要標志,是青年特殊年齡群體結成的青年同輩文化。只要稍微留意下現代青年的生活,便不難發現以群體的形式出現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如常見于網絡論壇或微博中的征友啟示:尋志同道合的“驢友”、“車友”、“影友”、“歌友”……但是青年非正式群體的結合往往呈現出一定的自發性和隨意性,青年流行文化對于創造主體青年來說,沒有固定的場所,也沒有固定人員策略,某種意義可以稱之為隨意發揮。這些主要指涉青年非正式群體的文化制造。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現在流行的快閃族,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通過因特網相約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無意義的動作,例如拍手掌、叫口號等。在中國很多城市,都可以見到快閃族的身影,以及他們類似于行為藝術的表演或娛樂。
青年流行文化也是社會建構結果。青年文化不僅僅是由青年自發創造的,某種意義上說更是生意人的發明。青年文化的建構性主要是放置市場經濟背景下,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文化市場悄然形成。文化成了大眾可以消費的產品,文化的生產商們通過專門的技術和部門以及渠道打造出迎合青年偏好的各式各樣的文化產品。當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的朝陽產業的時候,各級政府、青年組織、青年個體、文化企業都在參與制造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某種意義已經不再是青年自發的無厘頭的狂歡,而成了商家必爭之地。青年文化生成方式的建構性轉向在青年流行文化中表露無遺。
2.傳播范圍呈全球化與國際化趨勢
20世紀末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大眾傳媒的發展,文化傳播也呈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在經濟全球化今天,文化儼然成了國際競爭的軟實力。而流行文化因其商業化、產業化,而附帶了巨大的商業價值,更是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內容,也是商家必爭之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都在努力推出有本國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流行文化的生產貿易消費都呈現出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就拿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來說,在中國早已不是新鮮的事情,而成為全球青年共享的文化盛典。當然這一主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趨勢主要還是以外來文化為主。2011年2月18日,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文化軟實力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不足4%。③
3.生產消費呈商業化與產業化趨勢
按照傳播社會學觀點,流行文化并不一定與商業運作綁定在一起,但是受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流行文化的生產者不會無視青年流行文化。精于成本核算和收益獲取的生產商們,用各種可能使用的手段,盡可能地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需求,并以此實現商業利潤的最大化?,F代化傳播媒介和科技手段更使得流行在短期內迅速蔓延和擴張。因此,青年流行文化已經“商味”十足,呈現出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青年流行文化、科技手段和文化產業形成了聯盟,使青年流行文化具有了市場價值和產業價值。比如互聯網、手機及手機短信等增值業務,從青年消費群體角度,獲取了不菲的利潤。許多網絡公司、電視臺和贊助商,為了謀求經濟利益而加入青年流行文化的陣營中來,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發展文化事業而是獲取經濟收入,但他們在獲得收入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推動了青年流行文化的發展。在這個“同盟”過程中,文化產業對青年流行文化發揮了導向和推動作用,同時,青年流行文化的商業化性狀凸現出來。從時尚消費物品到流行行為方式再到青年群體認同的價值方式,處處都能看到商家的影子。青年流行文化更多是商業化和產業化運作的結果,是商家、媒體一起打造的。有錢賺就努力推,如情人節、圣誕節超級女聲……商家制作、媒體推廣,瞄準了青年的消費喜好和心理需求,創造出大量青年喜聞樂見的新奇事物。
三、青年流行文化引導的主體方略
1.提升青年主體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辨別力
青年流行文化生產和消費的主體是青年,我國青年群體的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14~35周歲。對于18周歲以上的青年要提升其文化品位,對于14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的文化鑒別力相對較弱。引導提升文化的品位要靠青年的自覺修煉,也更需要教育引導。
文化的品位關乎雅俗之分,提升青年主體的文化品位要求青年主體在創作和消費青年流行文化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于感官的刺激與享受,而更應該追求和挖掘文化的深厚底蘊了,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流行文化的商業化運作,批量生產流行文化未加過濾地流入消費領域,商業利潤下所操縱和誘導的一些青年流行文化有些并不是其所需求的,甚至是馬爾庫塞所說的虛假意識和虛假需求。馬爾庫塞認為,這些需求的滿足也許對個人是不錯的,但要警惕這種幸福和滿足被用來扼殺我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因此要適度引導青年流行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使其真正成為青年生活的有益補充,避免惡俗、低俗侵蝕青少年的頭腦。
文化的辨別力關乎正與邪、美與丑。對于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特殊的成長時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憑一時激情,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加之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在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價值觀的碰撞中誕生的一代,對于社會上和網絡中一些流行文化產品的選擇和消費以及流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鑒別,容易湮沒在凡俗的誘惑中。比如對時下青年們流行的網絡游戲、網絡偷菜行為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經常玩網絡游戲的人,變得越來越懶散,越來越失去自我,越來越不關心集體,一款偷菜的游戲甚至讓部分大學生道德水平直接受到影響。因此,提升青年主體的文化辨別力和品位,積極引導青年盡可能多貼近先進流行文化。
2.重點引導青年流行文化產業良性發展
文化產業是21世紀最朝陽的產業之一,代表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已經構成未來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且已經成為國際經濟和文化競爭力的龍頭產業。青年流行文化產業是青年流行文化最大的生產主體。引導青年流行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其一,在青年流行文化產品制作上,注重形式多樣與精神涵養統一。對于政府和生產商來說,只有抓住青年的喜好和需求創造出更多青年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獲取利潤。市場經濟使青年流行文化日益商業化和產業化,為獲取巨額利潤,一味迎合青年口味,文化產品的生產、制作、加工不免會偏離主流的價值觀,流于低俗性甚至惡俗,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青年流行文化制作上要提高產品的精神涵養,只有隱含精神涵養的流行文化尤其反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經典文化產品,才可以深刻影響青年的成長。
其二,在青年流行文化產品效益上,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如今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而文化產業尤其是青年流行文化產業則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各個國家都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通過文化產業發展為本國創收,帶動經濟快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其經濟效應。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規模還較小,經濟效益也不十分理想。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文化和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而發達國家普遍達到10%左右。因此,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努力實現理想的經濟效益,是實現科學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觀需要,但與此同時不應忽視青年流行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效應。
《現代漢語詞典》對社會效益的解釋是:“各種經濟活動及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等在社會上產生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是指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所帶來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雹茑囆∑酵驹浿赋觯骸八枷胛幕逃l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焙\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笨傊?,發展青年流行文化產業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這也是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
其三,在青年流行文化產品創意上,兼顧民族經典和時代特色統一。青年流行文化產業的發展,產品創意決定其市場和國際競爭力。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澳壳拔覀儭叱鋈ァ奈幕a品還偏重于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的傳播力度不夠,特別是缺少能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面貌、具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優秀圖書、戲劇、歌舞和影視作品,導致國外民眾對當代中國情況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解決的。”⑤因此,發展青年流行文化產業需要兼顧民族經典的同時體現當下時代特色,即把傳統的、民族的、地域的特殊性和現代的、科技的、全球的一般性結合起來,打造具有民族風格、傳統意蘊、地域特征的青年流行文化產業。這是增強文化產品感染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最后,在青年流行文化產品傳播上,弘揚主旋律和正確的價值引導統一。中國青年研究雜志社社長劉俊彥說:“流行文化是大眾文化最表層的東西,是一種時尚文化,變化快,缺乏時間的檢驗,雖然不排除今天的流行變成明天的經典的可能,但是剛出現的時尚文化,沒有經過社會系統的過濾,容易對青少年造成誤導和傷害,而經典的文化作品可以縮小選擇的成本和風險。”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加入世貿組織后,域外文化源源不斷地沖刺進來,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雖然拓寬了青年的視野,但是也有一定的風險。有學者就指出,當下的青年流行文化消費表現出一定的媚洋性?!斑@種媚洋性認為‘洋’就是新與時髦的表現,洋節、洋衣、洋酒、洋狗等都會使其得意,而國內的東西無論多美多新,都屬于‘余孽’,不能放出新奇的光芒?!雹叩钦缫晃蝗A裔留學生說,“西方文化的精華存在于那些真正能幫助人了解西方社會的文學、歷史、藝術類書籍和影視作品,而現在很多西方影視、書籍、動漫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商品進入中國,是一種流行文化,是典型的國際化產物”,“通過在外求學的經歷,我學會了一種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負責任的生活態度,但是,絕大多數不是通過那些流行文化獲得的。那些流行文化產品更注重娛樂價值。”⑧因此,對于域外流行文化傳播需要保持一顆批判的頭腦,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域內的青年流行文化也是,良莠不齊。青年流行文化傳播過程中,弘揚主旋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很重要。
注 釋
①⑧汪 慧.青年文化學[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31,227.
②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 北京:三聯書店,1989:91.
③人民網[EB/OL].[2009-06-20].http://artbank.people.com.cn/GB/209282/13975592.html.
④新華網[EB/OL].[2008-01-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30/content_7527032.htm
⑤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2011年7月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講話[EB/OL].[2011-07-0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19/3192039.shtml
⑥新華網[EB/OL].[2005-07-0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7/06/content_3180464.htm.
⑦南方網[EB/OL].[2005-07-06].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children/education/200507060296.htm.
參考文獻
[1]朱清孟,楊德東.新中國青年文化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楊雄.社會轉型與青年發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3]陸玉林.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