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自卑、網絡孤獨、網絡厭學、網絡人格扭曲和網癮綜合癥等大量心理問題。通過對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內涵、表現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克服網絡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 心理障礙;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4-0105-04
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社會真正進入了網絡全球化時代。一方面,網絡已被視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另一方面,虛虛實實的網絡世界象一場深入持久的革命,給當代大學生的觀念、心理、行為帶來了持續的震蕩,引發當代大學生的諸多心理障礙。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心理,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一、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內涵及其表現
1.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內涵
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是指大學生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以致損害身體健康。網絡心理障礙早期,大學生會感受到上網的樂趣,上網時間不斷延長,出現記憶力下降。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沖浪、玩游戲;繼而很容易出現軀體癥狀,如興趣喪失、情緒低落、焦躁不安、思維遲緩、疲乏無力和精力不濟,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晚期則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憔悴和精神運動性遲鈍且易激動。一旦停止上網,就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健康。
2.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表現
互聯網是一柄“雙韌劍”,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健康成長。當前,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通常表現有:網絡自卑、網絡孤獨、網絡厭學、網絡人格扭曲和網癮綜合癥等五種類型。
網絡自卑。由于大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疏于參與集體活動和實踐鍛煉而導致與周圍世界相疏離,進而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而引起的輕視自我的態度體驗。它易產生一種壓抑孤獨的情感,易使人遭受挫折,嚴重地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虛擬世界”使大學生感官喪失、思維凝固,使他們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異常敏感,總是懷疑、擔心別人在議論自己,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處于不利地位。由于長期和網絡打交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用語言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大大減少,因此很多學生在“回到”現實生活中時再與他人進行交往時往往顯得笨拙,不善言辭,交際能力退化。嚴重的自卑感使大學生產生抑郁、回避交往、自我封閉和悲觀厭世等心理障礙。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他們會把自己禁錮起來,形成閉鎖人格,給學習和生活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
網絡孤獨。網絡孤獨是由于大學生親近網絡、疏于人際交往而產生的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失落感。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其所處環境有關。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年華的黃金時期,他們心理發育的成熟使他們迫切需要朋友等多種社會人際關系及情感來滿足心理和生理的需要,然而由于他們癡迷網絡的“閉鎖性心理”的影響使他們的人際交往受到心理自我保護的干預,往往給自己設置與周圍正常交往的心理屏障。“網絡虛擬世界”使他們缺乏或減少與現實生活接觸交往的機會,降低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與行為,使自己趨于孤立,進而產生焦慮、孤僻、冷漠等心理障礙。同時,癡迷網絡間接使大學生遭遇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壓力、新的學習課程壓力、考試和學習等諸多壓力,這些也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尋求與建立受到阻礙,影響了他們對于人際、情感需要的滿足,從而引發網絡孤獨感。
網絡厭學。由于互聯網絡的外在顯現是只有結果而無過程,因此根本不用經過人大腦的思考只要“點擊”便會獲得結果。大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便使大腦的思維能力受到抑制,導致思維遲緩、思維中斷和思維內容空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具體表現為:對學習無興趣;上課注意力分散,不認真聽講;思維遲緩、情緒消極;作業拖拉馬虎、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考試錯誤率高:學習不主動等。實際上,大學的學習環境和高中相比,無論是從管理方式、教學方式,還是學習內容、學習條件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需要大學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需要大學生“學會”獨立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這無疑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的過程。面對網絡,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很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但部分大學生面對“網絡虛擬世界”帶來的挫折,不能很好地調整自我,缺乏獨立性,陷入網絡厭學的焦慮之中,影響了自己的發展。
網絡人格扭曲。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英國普利茅期大學的研究者對100名大學生互聯網用戶的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身心健康已受到嚴重傷害。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網絡電影、閱讀色情資料以及調查各種軟件、享受聲像圖文并茂的網絡多媒體信息服務等都有可能導致大學生過于沉迷網絡,逐漸脫離現實世界,導致人格心理沖突,形成人格發展障礙。由于網絡信息傳播方法較為隱蔽,傳播手段更為迅捷,各種有害信息通過網絡更容易傳播。據調查,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在上述情況下無意中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的。接觸到這些不良信息后,部分學生出于好奇心理繼續尋找一些諸如色情暴力、情感游戲之類的不良信息,這些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難免受到影響。另外,部分大學生由于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滿懷失意。但在現實中不得不迫于“社會道德、社會輿論、規章制度”的壓力,壓抑了內心的一些欲望、沖動和想法。他們在網絡環境里尋找虛無飄緲的體驗和不顧一切的宣泄,展現出來的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存在的、被壓抑著的自己的另一種狀態,這種頻繁的在虛擬世界里釋放壓抑的心情會使他們越來越不習慣于自控。久而久之,大學生的是非鑒別力和道德約束力將逐步削弱,面對網絡上這些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誘惑,其心理必將受到極大的考驗和巨大的沖擊,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網癮綜合癥。法國著名心理學家雅克拉康表示,大學生如果沉迷于網絡,減少與外界口語交談的人際接觸機會,再與家庭長期缺乏溝通,勢必導致大學生家庭及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導致網癮心理障礙。網絡世界畢竟不同于真實的生活。數字化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和群體關系拓展了大學生交往的手段和空間。大學生對網絡這一新的計算機工具的體驗從根本上構成虛擬世界的基本心理特征。而這些特征又是網絡人際交往和網絡文化所賴以形成的心理基礎。網絡上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虛擬的“朋友”和人際關系總在不斷的迅速地增加著。對于易于接收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有著較為強烈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使大學生們對網絡的過度迷戀而網戀“上癮”。有學者稱之為“互聯網引發的網絡成癮綜合癥”,簡稱“網癮綜合癥”,它是指長期沉溺于網絡而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變態反映。美國心理學家湯格提出診斷“網癮綜合癥”的十條標準:從網絡上下來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網事”;總覺得上網的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一上網所有的不愉快癥狀馬上消失;網絡重于一切;為上網可以失去人際交往、工作和事業;不惜支付巨額網費;對他人掩蓋上網行為;下網后有嚴重的疏離感、失落感。湯格認為,上述癥狀一年間只要有四種即可判斷為“網癮”。當前,“網癮”“已被美國正式宣布為一種心理疾病?!薄熬W癮”象一種傳染病,正通過四通八達的網絡感染全球各地的網迷大學生。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產生是受到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影響大學生形成網絡心理障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網絡環境因素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沖擊著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態的大學校園,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戀愛和職業選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正在逐步改變著大學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伴隨著網絡技術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其生存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但同復雜的社會一樣,互聯網上也并非凈土一片,它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某些負面的消極影響,互聯網信息傳輸的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淡化了大學生的義務與責任感以及全局觀念。這些良莠不齊的“污染信息”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滲入到大學校園,引發了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是面對與以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選擇,部分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緊張、空虛,有的甚至放縱自我、追求享樂,使他們的信仰產生危機,道德出現滑坡現象,情緒情感沖突強烈,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并導致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崩潰。
2.心理教育因素
長期以來,盡管心理教育在提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教育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但是從當前高校心理教育狀況來看,高校心理教育的模式體系還沒有完全成熟,仍處于探索的階段,心理教育的片面化、形式化極為嚴重,心理教育內容仍然強調知識的掌握,教育方法強調知識的灌輸,對心理教育認識不清,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其次,高校心理教育中存在認知偏差。心理教育卻對心理健康重視不夠,片面強調知識教育、專業教育,有些高校把心理教育當做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課的考試,而忽視心理教育途徑,忽視心理穩定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集體生活適應性差,參與有益活動的積極性低,以自我為中心。由于高校心理教育缺乏深入細致的工作,不能普遍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切實地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理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導致大學生認知的麻木和多種人格障礙的形成。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大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往往是從家庭環境、家長的言行舉止開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產生的結果也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溺愛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情緒控制力低,依賴性強;專制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適應能力差,自卑、抑郁;放任型家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我行我素,自以為是,不懂得尊重他人。另外,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惑,個性成長存在缺陷。
3.個體心理因素
青年本身具有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特點。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多為為“80后”、“90后”,正處在身體、特別是心理發育的高峰期,他們精力旺盛且求知欲強烈,他們內心時時渴望著那種具有充滿挑戰和充滿刺激的新鮮生活。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一個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滿足,但是他們仍不滿意,他自己仍然不安定?!笔且驗槿鄙倭恕耙环N能使他變得主動的蓬勃生機”。因此,追求新鮮感是大學生的本性。而網絡世界所具有“虛擬性”給青年大學生以更多的“遐想”,這種“遐想”要比現實世界的吸引力更大,對大學生也具有更大的誘惑力,同時網絡的匿名性也增加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這些心理使大學生對網絡充滿了好奇和渴望。
逃避學習的壓力,排遣恐懼和焦慮。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生常常會感受到諸如學習、社會交往、情感和就業上的種種競爭壓力,而這一切都必須付出很多很大的努力并獲得較好的回報才能緩解壓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網絡無疑為大學生暫時逃避各種現實壓力提供了一條捷徑,但是這種“逃避”只是暫時性的緩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面對的壓力問題,他們越是想逃避,挫折感也就越強;而挫折感越強,就更加想逃避,導致惡性循環。
三、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研究
網絡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學習便利的同時,對大學生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方略,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健康的網絡環境。要克服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合理運用網絡,筆者認為應該從下面幾點做起。
1.消除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加強校園網絡環境建設
美國著名科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毛澤東同志也曾指出,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網絡陣地同樣如此。高校應積極加強網絡建設,積極通過建設紅色的、融學習、娛樂、生活和人文關懷為一體的心理教育網站,用先進的、優秀的科學成果充實心理教育內容,增強心理教育鮮明的時代感、人文感和吸引力。通過校園網絡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針和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的偉大成就以及重大成果面向全體學生傳播,從而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反動、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侵襲,幫助大學生群體克服在多種文化沖突下背景的錯誤認知心理。
加強校園網絡信息管理,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必須加強對校園網絡信息的管理。網絡信息的管理在于對校園網信息的篩除、過濾和選擇。通過對校園網絡信息內容的過濾和篩除保證大學生免受網上“污染信息”等非法內容的侵害,為大學生網絡心理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加強網絡信息管理還需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機制,以引導、約束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應將法律法規的約束機制引人電子空間,建立《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等有關電子信息網絡的法律規定,健全具有適應性普遍、層次較高的網絡倫理和網絡道德標準,以加強網絡的宏觀監督和微觀引導。
2.加強心理實踐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高校心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心理教育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能力,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如通過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進行獨立且充分的心理體驗,積累實踐活動中各方面的經驗,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精神,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網上心理咨詢與網下心理教育相結合。所謂網上心理咨詢與網下心理教育相結合就是利用網絡載體,通過網上咨詢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而通過網下心理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途徑,這是當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在網上要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幫助他們分析其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情感紛爭;其次,網上心理咨詢還要幫助大學生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戰勝自己不能面對現實的心理,并引導他們進行現實的心理幫扶;最后,在網下心理教育中幫助大學生建立一定的信息價值標準,使大學生在五光十色的網絡文化面前穩定心理,把握方向,保持良知,堅定信念,提高選擇信息的自覺性和一貫性。
家庭教育應與學校心理教育積極配合,共同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心理環境。為了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家長們應該首先接受心理教育,然后將其融入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除了要了解學校日常開展的一些心理教育活動外,還要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學校一般會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青少年常見心理衛生問題、家庭心理保健知識、親子關系特點、家長觀念的轉變與更新等方面的問題,開展一些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家長要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并在活動中暢所欲言,這樣,可以在專業人員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習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與技巧。家長可以充分運用所學知識,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念,改善家教育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氛圍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解決和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3.注意內化提高、加強自我修養
加強自我修養是大學生增強自我心理素養,有效克服心理障礙的最佳途徑。
一是要自勵?!懊總€人有意、無意的對自己的壽命都有一個預期——自己大約能活多久——這種預期會以潛在的方式影響人的生命進程?!边@就是自我意念的作用?!翱縿e人的撫慰,我們只能振作一時,從心底發出的自我鼓勵,才是我們持久的動力。”因而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培植積極健康的心態,把意念的推動力量作用于增進自我的心理健康上,自覺地在學習生活中鍛煉自己,并自覺地強化自己,才能不斷發現并認識新的自我,實現自我的心理成長。
二是要自控。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心靈中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只要相信、并籍著自我意識嘗試著對這種潛力予以調控,就能夠消除焦慮、緊張等消極心理。大學生總體屬于心理健康群體,心理健康的人積極的情緒狀態(如喜歡、暢快、滿意)總是占優勢的,雖然有時也會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悲傷、憤怒、憂悉),但一般不會長久,只要大學生能適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能保持樂觀豁達、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
三是要自省。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弊允∵^程,是一個自我檢測、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接觸網絡等新鮮事物時,應及時自省,堅持嚴格自律,應始終不忘自己學生身份,時時注意克制自己、調整自己,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心理素養。因此,自省是大學生改善、提高心理調控能力和克服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只要全社會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積極關注大學生的網絡心理障礙,相信通過高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共同努力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大學生一定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慶華,黃林萱.大學生黨員責任擔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05-107.
[2]李慶華.試論“認同”在大學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25-2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