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05”方案設置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內在的整體性特征,這不僅體現在每門具體課程的教學中,也體現在不同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上。在教學中,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教學的客觀要求具體化為統領教學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的教學模式主要由整體性教學理念、整體性教學組織基礎、以課程團隊為核心的銜接性教學模式、整體性教學管理和教師考核方式等環節構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 整體性;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4-0044-04
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品格。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整體性決定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整體性,也決定了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整體性。根據“05”課程方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稱“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稱“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稱“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門課程組成的新的課程體系。這四門課程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有自身獨特的整體性,但同時,這些不同課程之間也構成了一個內在的有機整體,特別是“原理”、“概論”和“綱要”這三門課程之間更是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聯。本文以“原理”、“概論”和“綱要”這三門課程為對象,探討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教學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這對于提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思想性和有效性,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創新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每門課程自身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每門具體課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都具有跨度大、宏觀性強、教學內容量大等共同的特征。為了實現每門課程的教學主旨和教學目的,首先必須要準確把握每門課程自身的整體性,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最直接的要求。
“原理”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的相關教學內容,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認識和歷史,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基本原理。這三大組成部分中每一個部分都具有復雜的內容,可以單獨構成一個理論體系,因此要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學時中掌握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必須要強調和突出“原理”教學中的整體性,即“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組成部分而產生的‘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理論,它是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理論。”[1]具體地說,整體性視野中的“原理”教學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不同社會形態中具體體現出來的一般性特征。整個“原理”課教學必須圍繞這兩個層面展開,只有抓住這兩個層面才能在教學中做到“集中概括馬克思主義本質特征”、“首尾貫通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綜合安排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2]離開了這兩個層面的教學主旨,就必然把“原理”課教學湮沒在具體的知識性細節中,不論講授多少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知識,都無法凸顯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基本的內容和最核心的精神。
“概論”主要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以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無論從歷史線索還是從理論邏輯來說,教學內容都非常復雜,因此必須要抓住“概論”教學中最根本的問題,即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究竟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可以涵蓋和統領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上黨的理論活動主線和理論認識成果。因此,“概論”課的教學必須要圍繞著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來推動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換,并以此提升“概論”教學的整體性。只有這樣,“概論”課才能起到使學生在掌握具體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達到科學理論武裝的重要作用。
“綱要”講授的是鴉片戰爭以來至今17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問題。如果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這170多年的歷史,“綱要”課的教學很容易陷入具體的歷史枝節。對歷史的發展來說,“最后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3]也就是說,必須要用當代的發展來構建對歷史的理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來統領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認識,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為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符合邏輯和符合歷史的必然結果,這是體現“綱要”教學整體性的必然要求。從整體性的視野來看,“綱要”教學必須要著重體現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邏輯,著重體現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環境和艱難進程,這也是確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歷史基石。
二、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不同課程之間的整體性
“原理”的教學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關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概論”的教學核心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綱要”的教學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條件相結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三個核心命題本身是一個不斷從抽象到具體的有機過程,這表明“原理”、“概論”和“綱要”三門課程不僅存在著自身的整體性,而且彼此之間相互聯系,也存在著內在關聯,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整體性。科學認識不同課程之間的這種整體性以及在整體性下不同課程的地位和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更深層次的要求。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概論”課處于核心層次,其教學內容與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一課程的教學效果關系著青年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理論和政治認同。可以說,“原理”、“概論”和“綱要”這三門課程是“一體兩翼”,“概論”是“體”,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兩個基本的命題,一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二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原理”作為“一翼”,要通過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使學生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涉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提的理解。沒有這個前提,學生是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的。任何理論都離不開對歷史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更是這樣。“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中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4]因此,要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又必須要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理解中國共產黨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歷史環境。“綱要”作為“一翼”,承擔的正是這樣一個任務。這樣,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間的整體性關聯就非常清晰了。
歸納起來說,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間的整體性實際上是維系在這樣一條主線上,即在近代以來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如何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并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來指導中國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突出這一主線,是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最主要的目的。
自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和改善,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的割裂,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各門課程之間各自為陣,缺乏有機協調,沒有充分考慮具體課程之間的整體性關聯,教學內容上存在大量重復,課程之間的銜接性不夠。第二,教學中知識性湮沒了思想性,比較嚴重的是,不少學校的“原理”課畸變為哲學或經濟學,“綱要”課畸變為中國近現代史,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大大弱化。因此,今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必須要在課程的整體性上下大功夫,在整體性上尋求提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教學水平,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有效突破口。
三、用整體性統領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需要樹立和把握的幾個觀念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整體性是客觀存在的,要把這種客觀存在的整體性轉換成為教學實踐,必須要著眼于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樹立并把握整體性的教學觀念。具體說,這種整體性的觀念主要是由教學中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三個因素構成。這三種意識并不是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主旨,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群共同的教學主旨,也是把這些不同課程聯結在一起的教學主線。
科學意識,就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認識和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原理”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認識和體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特殊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指導中國民族解放和社會發展唯一科學的理論,“綱要”和“概論”課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要使學生確立起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科學認識以及對指導這條發展道路的理論的科學性的認識。應該說,這種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在整體上形成的科學意識比起掌握某個具體的理論觀點來說,在重要性上要大得多,是一項“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內容”。[5]
規律意識,就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對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性的自覺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根本上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闡述和實踐。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其科學性根本上則體現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制度演進和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闡述。在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原理”課、“概論”課還是“綱要”課,其教學的主旨都在于促進學生對規律意識的自覺和體悟,促使青年學生養成從人類社會和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視域來認識事物和認識自身的意識。
信念意識,就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信念。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并不是抽象的,或者說是外在的,它們最終要轉向青年學生個體性的體驗和認知,并且表現為青年學生的信念。這種信念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上:一是對歷史的信念,在這個層面上,“原理”課、“概論”課以及“綱要”課的教學指向性都在于“四個選擇”,即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大會上所指出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6]對歷史的信念是對現實和未來信念的基礎和前提。二是價值信念,即對于人民群眾歷史事業的價值追求。恩格斯曾經指出,“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的新派別,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7]這一論斷深刻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價值信念,即對人民群眾事業的自覺和辯護。這樣一種意識的形成,能夠促使青年學生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上思考自己個體的前途命運,從而擺脫現代社會中人的“單向度”發展、“片面化”發展和“原子化”發展的傾向。三是對自身個體生命的信念,即把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轉換成對自身生命價值意識的認知,這一點是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變的實質與根本。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價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礎上確立起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積極追求,其實質是自然性生命與精神性生命、生命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對青年學生進行有效的生命價值教育是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承擔的重要任務,[8]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這一方針的重要渠道。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關于科學、規律這些“道”的層面的內容要真正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作用,必須要體現在學生對自己生命與生命價值認知這個“用”的層面的思考上。要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特別是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長和思想發展的講授,拉近學生與歷史偉人的心理距離,推動學生積極思考民族大我與個體小我的關系,喚起對自己生命的充分尊重并確立起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正確認識。
上述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所構成的整體性觀念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整體性要求在教學中的具體表現。從當代青年學生的學習心理看,他們“在認知方式上偏重直觀化,注重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而輕視理論思維和理論學習,對泛泛空談、不切實際的宣傳不易接受”[9]。因此,用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來統領教學,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整體性教學觀念,是提升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思想性、切實使學生能夠“真心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并從中“終身受益”的必需條件。胡錦濤指出:“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10]青年大學生是當代青年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用整體性的教學觀念統領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對于黨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條件下“代表”、“依靠”和“贏得”廣大青年,確立起主導性思想意識形態在廣大青年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構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整體性教學模式,創新整體性教學的保障機制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整體性教學,關鍵的是要創新教學模式,用機制來保障整體性教學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教學模式主要由四個基本環節組成。
第一,確立整體性的教學理念。對于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任務的機構來說,必須要在自己的教師隊伍中牢牢確立起整體性的教學理念,并把整體性上升到整個辦學理念的層次來指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
第二,在教研室的層面夯實整體性教學的組織基礎。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主要是由“原理”、“概論”、“綱要”、“思修和法律基礎”四個教研室組成。教研室內部和教研室之間要經常開展教研活動,以整體性教學理念為指導,對課程教學進行總體設計,精心提煉問題,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教學體系向認知和信仰體系的轉換。
第三,以課程團隊為核心,創新教學模式。目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拉通式教學,二是銜接性教學。拉通式教學就是由一個教師把整門課程講完,銜接性教學就是由若干教師來主講同一門課程。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目前這兩種方式都有不足。拉通式教學由于教學任務重、教師專業知識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的主旨。銜接性教學由于教師之間的協調不夠,特別是由于在課程總體教學的目標、方法等問題上不統一,使得銜接式教學簡單地變成為“拼盤課”,教學內容分散,不同程度上偏離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旨。整體性教學所要求的是以教學團隊為基礎的銜接性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教學團隊是建立在整體性要求的基礎之上,具有整體性的教學理念,并能以科研為基礎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二是銜接性教學不是拼盤式授課,而是有著內在教學整合性,著力在整體性的基礎上突出教學中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并以此來設計具體的教學內容。
第四,建立整體性的教學管理方式和教師考核方式。要保障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性,必須要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方式與考核方式。整體性教學對教學管理方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須要在學時分配、教學方案設計、問題提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組織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對整體性教學的保障機制。在教師考核方式上,需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教研室為對象的團隊考核,主要用于對教研室實踐整體性教學的考核;二是以教師個人為對象的個體考核,主要考核教師個人在體現整體性、在教學中推動學生的科學意識、規律意識和信念意識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此,必須要從教師本人、學生、教研室、學院等多重視角來構建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考核的具體的量化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三個層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2):44-47.
[2] 陳金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應突出整體性[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2):86-89.
[3]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4.
[4]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5] 周向軍.論加強大學生科學馬克思主義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2-15.
[6][10]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02).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8] 任曉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與生命價值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10(3):63-66.
[9] “高校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組.關于高校“兩課”教學方法改革的若干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1-33.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