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觀存在著師生間情感信息的交流和體驗,涉及教師和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動態的人際互動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養成和道德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需要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4-0063-03
人在生活中不斷與其周圍環境交互作用,并在交互作用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認識自我,在此過程中,人的認識活動和意志活動必不可少,而情感活動也會油然而生。情感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強調其過程和狀態的時候,用情緒表示;當我們強調其內容和性質的時候,用情感和情操表示。情緒與人的自然性需要有關,具有較大的情景性、短暫性,并帶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是人類特有的高級而復雜的體驗,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深刻性。蘇聯心理學家A·?!た仆吡蟹虮硎稣f,情感是個性的穩定的結構和特征,而情緒是情感所表現出來的過程。[1]情感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特性??陀^事物是否滿足一個人的需要,是決定其情緒積極或消極的關鍵。高校學生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我們將能夠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發展的需要稱之為情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科學認識學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積累,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養成和道德品質的發展。
一、高校學生情感需要的內容
諾爾曼·丹森在《情感論》中指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是有情感的人?!盵2]大學生在理性判斷力逐漸提高時,情感也日趨成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若能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并將師愛之情化作滿足這些情感需要的行為,則會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
1.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基本情感需要
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較強烈的基本情感需要主要有:第一,交流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溝通信息的最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的交往是道德認知和情感信息得以傳遞和回應的基礎,也是人的情感素質獲得發展的前提。情感交流需要是情感需要的重要內容,是其他情感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與學生的人際交往很少,師生的人際情感疏忽,學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關注,都不利學生情感素質的健康發展。第二,依戀需要。依戀需要表現為要求對自己的關心、照料。高校學生雖然處于心理的逐漸成熟期,但是從高中步入大學,與父母的相處時間減少,親情空間疏離,在學生中受關注度降低,孤獨感增強。學生對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言行是否滿足其依戀需要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他們不僅希望教師能給他們以知識、技能,而且希望教師能像自己父母那樣,給予他們關心和愛護。第三,尊重需要。高校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他們非常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第四,理解需要。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在其《青年心理學》卷首上寫到:“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那樣強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時期了。”[3]高校學生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內心深處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有一種不確定感,特別需要從成人那里獲得對自己的認可、同情、支持,從中增強對自己行為的確信感,而理解恰恰是贏得積極的社會反饋的基礎。
2.學生的情緒體驗需要
學生的情緒體驗是極為豐富的,例如快樂、苦惱、氣憤、驚奇的主觀感受,都是學生情感的主觀體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不局限于接受道德認知,伴隨道德認知的學習過程,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學生的情緒體驗需要表現在兩個層次:第一,情緒追求的需要。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傾向,即趨向積極的情緒體驗,尤其是當適應能力成熟時,人會努力學著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去行動,以便得到盡可能少的消極情緒體驗。相應的情緒體驗本身,似乎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并構成其行為的直接動因。這就是情緒追求。[4]第二,情緒體驗積累的需要。情緒體驗對情感、情操的形成起著情緒積累的作用,是學生的情感、情操形成的心理機制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情緒體驗的積累,從而促進自身情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和自身情感素質的提高。
3.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也會表現出愛憎好惡的態度。這種情感是伴隨著人們的品德認識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一種非智力因素。一般來說,學生對學習活動會逐漸形成穩定的情感,反映學生的基本學習意向。而對具體學科的情感,則是對具體課程的情感積累和升華活動。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也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過程中對于學科及內容的情感,這種情感如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例如過度重復、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教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都不適合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發展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待學生的情感需要上存在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和情緒追求,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情感因素的運用存在著誤區,在對待人的情感需要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足。
1.對學生的情感投入不足
現實中,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投入明顯不足。首先,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充分運用情感手段深度挖掘教學潛力,情感表現力不足,難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素質在道德認知的同時獲得發展。其次,只注重理論傳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情緒狀態缺乏足夠的關注,沒有充分利用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再次,教師忽略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事實上,在課堂或者課后師生認知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語、表情、肢體動作都含有情感的因素,抑或肯定,抑或批評,對學生都是一種情緒的體驗。如果長久不關注學生的這些情緒體驗,容易造成師生間交往缺乏情感基礎,從而不利于正確有效的引導。
2.對學生的情感需要缺乏科學認識
首先,對“以情優教”的教育思想缺乏科學認識。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混沌認識。一是“有害論”,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情感因素,反而會產生消極影響,如倡導樂學,有礙學生養成刻苦學習的精神。二是“無用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是認知因素,硬指標是分數,是對道德知識的掌握,情感因素則于事無補,無足輕重。三是“簡單論”,認為強調情感因素,無非是講課要有表情,對待學生要慈愛而已,把情感教育教學簡單化。四是“玄虛論”,認為情感只可體驗、意會,不可捉摸、操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似乎無法可施,無章可循。其次,對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缺乏科學認識。盡管人們一直強調道德教育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但是在“情”與“理”關系的具體研究和實踐中,人們普遍把道德認識視為道德發展的主要引導因素,而把道德情緒體驗即道德情感置于道德認識的從屬地位。再次,對情感心理缺乏科學認識。一般來講,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會認識到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對人的基本情感需要、情緒追求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忽視創設情境對培養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價值。
3.對學生的情感目標關注不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認知,又要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情感。但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辯證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情緒狀態缺乏足夠的關注,一些教師只注重教學的認知目標,不注重教學的情感目標。另外,相對于認知心理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情緒應急處理、道德情境的創設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對學生的情緒調節、情緒犯罪、學生情緒與健康問題也關注較少。
三、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開展
“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5]一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產生正性的情緒;反之,則產生負情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學生的特殊交往活動,只有科學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學生的情感心理,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1.堅持馬克思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正確對待學生的情感需要。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也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6],可見,情感對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人的情緒情感有著其產生的心理機制,它影響著品德認知和內化的整個過程,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追求,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2.重視情感教學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育者通過發揮情感的感染功能再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蘊涵的積極情感,可以使學生獲得真切動人的感受。同時,教育者通過自身的積極情感在具體教育環境中的情緒表現來感染學生,也能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情感的疏導遷移作用表明,教育者能通過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融直接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形成與教育者相應的高尚情操。具體來說,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方面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第一,教育者在教學中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流露,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能夠將自己對學科內容的深入探索和執著追求的精神、熱忱和感受帶給學生,感染學生產生共鳴。這樣不僅會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的熱忱和興趣,而且能進一步陶冶學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第二,教育者在教學中加強自身情感的調節,在教學中能夠嚴慈以濟,能夠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必要時運用激情和高漲的情緒表現都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第三,教育者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在教學中賦予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容易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或者通過一些特定時機、場合、事件,促成學生的情感體驗。總之,積極的情緒體驗積累是情緒情感需要的重要內容,它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
3.加強學生道德情感體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說服教育。它向學生闡明學校和社會對學生品德發展的要求,教授學生掌握道德評價的標準,辨明是非等。情感的疏導功能表明:真摯、生動的情感易打動他人,使他人較易于接受該人的言行;反之,則大大降低對言行的接受程度。同時,對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還會受當時自身的情緒狀況的影響。心境舒暢時,更易悅納他人的言行;反之,則易于拒絕。道德踐履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一種社會性需要。高校應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應開展主題教育、校園文化活動、開設情感體驗教學、組織道德教育活動等來引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之中,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道德踐履。
4.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
首先,教育者通過情感手段寓教于樂,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或因游戲化的教學形式感到快樂,或因教學內容的新穎有趣感到快樂,或因獲得新的道德認識而感到快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方法去滿足學生對于求知、成功、娛樂的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其次,關注學生情緒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認識到學生容易在適合其情緒追求的各種活動中得到最大的動力激發,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品德認知的內化常常與能給自己帶來積極情緒體驗的情境性活動相聯系。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教師對學生某一行為的褒獎就能引起學生真正的喜悅之情;而對其行為的責備,也能引起深深的內疚。反之,若師生關系不好,感情疏遠,學生對教師的褒獎和責備視無所謂的態度,不僅不會引起應有的情緒反應,有時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應重視學生情緒追求的內在驅動和自我調節功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本身的情緒吸引力,使學生能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積極情緒滿足。
參考文獻
[1][5] [蘇]彼得羅夫斯基.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94-395,88.
[2] 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4]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4,73.
[6] 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