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影響,主要作用機理是“乘虛”、“攻心”、“搶占”,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其消極影響是主要的。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之影響機制主要是偏斜其接受方向、擠占其接受時空,或引發對接受行為的直接抗拒。對此,需要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社會實踐教學以及管控大眾傳媒與網絡,以實現對社會思潮影響的弘利遏弊。
關鍵詞:社會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行為; 青年學生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4-0036-03
政治國家或統治階級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學生一代成為政治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若要實現此目的,核心問題是受教育者要接受并認同教育主體所灌輸的教育內容,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標群體的青年學生,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尤為關鍵。由于當前各種社會思潮激烈交鋒,試圖以自己的主張爭奪話語權,[1]所以,在關涉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諸多因素中,社會思潮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認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受教育者(接受者)接受其教育內容,考察社會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應著眼于社會思潮對受教育者(即接受者)接受行為的影響。科學界定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影響機制,并提出相應對策,對于厘清社會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水平具有一定的助益作用。
一、乘虛·攻心·搶占:社會思潮的影響機理
社會思潮,作為反映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會理論作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的思想潮流,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某一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并為青年學生群體所接受,其原因主要是其內容表現與傳播方式,以及青年學生群體接受學習的具體特點。
首先,社會思潮在內容上積極關注與回應當下社會具體問題,內容即時、感性、豐富。社會思潮一般都積極關注當下具體問題,試圖從不同視角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對某些社會現象作出積極回應和應答——雖然這種回應并不一定正確,但這使社會思潮在內容上呈現出即時、感性與豐富的特征。而面對社會具體問題,青年學生如果不能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得到即時、科學的回應,那么社會思潮就很容易乘其虛,攻其心,為其所接受。
其次,在散播方式上,社會思潮蘊于娛樂與時尚之中,傳播方式立體、隱性,容易為青年學生群體所接受。社會思潮主要依靠人際傳播以及通過大眾媒體——雜志、廣播,特別是電視、網絡等新媒體方式進行散播。為了更好地為受眾所接受,社會思潮內容多用娛樂、生活話題元素進行包裝,其政治性、嚴肅性逐漸模糊化,而更多呈現出隨意、輕松、娛樂的特征。由于社會思潮內容的即時與豐富,很容易成為人際與大眾媒體交流、散播的“時尚”與“熱點”,再加上網絡等新媒體的“瞬間放大”效果,能夠瞬時在社會中散播開來并形成“時尚”輿論。可以說社會思潮的傳播方式提升了社會思潮的影響力。
再次,青年學生群體接受學習的具體特點使其容易接受社會思潮。由于青年學生群體正處于心智迅速發展,形成自我意識的階段。他們在尋求“自我實現”、“個性張揚”的主導下,接受新鮮事物的意愿與能力增強。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對于社會具體問題反應較為遲緩,部分內容嚴肅呆板;傳播方式平面化、臉譜化;同時由于某些負面事件讓青年學生對承載主流價值觀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度降低。所以當青年學生不能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獲取即時回應與解釋時,自然會通過網絡等新媒體主動尋求解釋。在這種情形下,社會思潮以其內容的即時性、散播方式的立體性、與娛樂和時尚相結合等特點,實現對青年學生的“乘虛”、“攻心”、“搶占”,為其所接受。由于任何社會思潮的產生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出現具有客觀必然性。因此分析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群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行為之影響,必須從辯證的角度出發,分析其正面和負面影響。
二、對比·提升:社會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積極影響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青年學生通過對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比較分析和理性判斷,更多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體的馬克思主義,就形式而言,亦屬于社會思潮的范疇。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正是在與其他社會思潮的比較中呈現出其真理性的。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2]有研究認為,新文化運動中各種社會思潮的興起與競逐,給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新的救國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與比較的機會,中國先進分子正是在探索與比較各種社會思潮的實踐中,接受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3]青年學生對社會思潮的了解能使其在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的比較中真正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從而提高思想上的免疫力和鑒別能力,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而言是非常有益的。所以當青年學生接觸社會思潮時若能夠得到科學的理論分析與評價,同時與馬克思主義等相對比,就更能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科學性,從而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會思潮具有復雜多樣性、批判反思性、直觀現實性、國際全球性等特點,[4]所以青年學生對社會思潮的接觸,能夠開拓其視野、活躍其思維、促進其更加關注現實,這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基礎。
三、偏斜·擠占·抗拒:社會思潮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的消極影響
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社會思潮的影響多屬消極或負面的。對于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為而言,其不利方面主要在于。
首先,通過解構與重塑青年文化,致使青年學生接受方向發生偏移。如后現代主義社會思潮,在弘揚主體性的同時,具有無中心、反權威、反正統的內容指向,這種指向容易影響青年學生的接受方向以致發生偏移,從崇高走向功利,從而消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行為。由于社會思潮的主要群體是青年學生,從心理發展上正處于青春期,普遍具有抗拒主流的叛逆個性,而后現代主義思潮正好契合青年學生的接受心理,于是使得社會思潮通常作為社會風尚發揮作用。當下承載各種思潮的“時尚”青年文化的流行,如不講“常規邏輯”與“大道理”的“惡搞”與“山寨”現象,使莊重的歷史傳統與道德核心價值走向嬉俗,嚴肅的情感敘事走向諧謔。這些現象表征著部分青年學生受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導致接受正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發生偏斜。
其次,通過弘揚消費主義,擠占青年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與時間。消費主義作為西方社會思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崇尚和追求過度的占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青年學生群體(主要是這個群體)往往以消費來證明自我,以消費來表達和言說自我;這在實際上導致了接受主體的自我“消融”。當下消費主義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的盛行,使作為接受主體的青少年在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上沉湎于競相攀比、競爭和模仿,從而擠占了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的接受空間和時間。
再次,某些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社會思潮,引導著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抗拒。某些社會思潮,本身就蘊涵著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容,其傳播必然沖擊甚至否定社會主義國家主導意識形態。周新城教授認為,國內外敵對勢力在中國竭力宣傳和推行的思想,主要的就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5]鄧小平曾經深刻地闡述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社會思潮的實質——“自由化是一種什么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要把我們引導到資本主義方向上去”。[6]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否定,在其影響下,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否定“四項基本原則”話語,便是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性否定和抗拒。
四、弘利遏弊:對策分析
由于社會思潮的產生具有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根源,在某些情況下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礎。所以對于社會思潮,思想政治教育者既不應該打壓堵截,也不應該放任自流,而應該進行引導分析。對青年學生群體的引導,應從其對社會思潮的分析判斷能力、接受途徑、接受時間與空間等角度入手。
首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導與滿足青年學生需要為指向,改進教育方式,變革傳統話語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青年學生的思想發展。
在當今社會網絡化趨勢已漸成型的當代社會中,我們不可能通過對網絡等媒體的管理而阻止青年學生接觸各種社會思潮,而根據調查,青年學生接觸社會思潮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好奇。所以,如果青年學生能夠通過常規渠道對當下熱點或困惑得到即時、科學與滿意的解答,即便其接觸社會思潮,也多是淺層次的了解,而非接受或認同。
由于青年學生正處于受常規學校教育的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系統、最科學的施加思想教育的途徑。所以對社會思潮的分析引導,應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承擔。對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增強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要通過以引導與滿足青年學生需要為指向,改進教育方式,變革傳統話語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青年學生的思想發展。
其次,要加強實踐教學,以活動為載體,充實青年學生群體的生活空間,從而壓縮青年學生群體接受社會思潮的時間和空間。
由于當今青年學生群體善于橫向比較,不善于縱向比較;習慣于片面的橫向比較,而忽視縱向的、歷史地看問題;善于對具體事物量的體驗,不善于進行宏觀質的把握。[7]所以在加強課堂教學對社會思潮進行正確分析評價與引導的同時,要通過社會實踐,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認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教學與社會活動充實青年學生的生活時空,使青年學生從蘊涵社會思潮內容的娛樂和消費行為中被“解脫”出來,從而壓縮青年學生群體接受社會思潮的時間與空間;另外,實踐活動能夠生動、形象、具體地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夠直接感知并體認,繼而增強教育的效果;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實踐也可以讓青年學生切身體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通過中西世界、新舊時代的對此,開闊其視野,使其深入、全面了解社會,從而為科學認識社會思潮內容,提高其分析能力,奠定認識基礎。
再次,要積極引導大眾傳媒,監督互聯網絡,管理社會思潮傳播途徑。對于青年學生群體而言,當下社會思潮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媒體)進行的,所以要管控社會思潮傳播途徑,對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進行管理。大眾媒介在承載傳播信息和娛樂群眾同時,承載著意識形態的傳播或灌輸,是政治國家或集團的傳播或宣傳其意識形態的工具。對此,一方面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所提出的,“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同時要善于利用網絡載體,促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另一方面,要警惕西方國家推行的“互聯網自由戰略”,加強對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的監管。西方國家雖然鼓吹“互聯網自由”,但是其對互聯網的監控與管理也是相當嚴厲的,2011年2月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參議員利伯曼與參議員科林斯·卡珀聯名提交《信息安全與互聯網自由法》的議案,就授權總統可以宣布“信息空間的緊急狀態”,在此狀態下,政府可以部分接管或禁止對部分站點的訪問。[8]
參考文獻
[1]陸巖,姜國玉.社會思潮對高校師生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1-15.
[2]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3]五四時期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原因[EB/OL]. [2011-02-18].http://www.pep.com.cn/gzls/js/ztts/kg/201008/t20100831_840626.htm.
[4]魏紅霞.當代社會思潮的新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3-58.
[5]20世紀90年代以來反馬克思主義的幾種主要社會思潮——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新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5):14-23.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
[7]劉書林.當代大學生與社會思潮:主旋律回響下的多重變奏[N].中國教育報,2004-03-02(03).
[8]希拉里推出“互聯網自由”戰略 互聯網綁上外交戰車[EB/OL].[2011-02-28].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28/c_121127878.htm.
[責任編輯:張俊華]